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尚书》、《春秋左传》开始的史传文学,发展到汉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汉代史传文学,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史记》、《汉书》的开创性的成就是在吸取先秦著作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再加自己独特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先秦历史散文是中国历史散文发展的源头,它之写梦乃其记史的一部分,有的还是一种创作的表现手法,因此记梦也可以说是其特点和传统之一。当然,这个传统有它的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因素,有其成功,也有失误,两者均  相似文献   

2.
<正> 赋作为在先秦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它的特点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所说的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而这一时期的荀子和宋玉是赋体文学的奠基者,所谓“荀况《礼》、《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赋到了汉代成为最流行的文学样式,后人便把它同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称之为“汉赋”。而作为汉赋典型的则是那些专门以帝王贵族宫苑和田猎游宴为描写对象的所谓“汉  相似文献   

3.
刘邦的《大风歌》与刘彻的《西极天马歌》给汉赋的发展定下了"宣汉"的基调:这就是关注汉家天下的长治久安、宣扬它的雄奇阔大。在汉代统治者的积极引导下,汉代的文学主流——汉赋就成了"宣汉"的载体,有了自觉为政治服务的成分,具备了大一统专制下的文学色彩。汉赋的"宣汉"不完全等同于"润色鸿业",汉代赋家以"宣汉"精神构建社会新文化的意识反映出一种深远的政治视野与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4.
汉赋作为一代文学 ,受到《诗经》、《楚辞》所奠定的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影响 ;虽然汉代“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意识对其多有压制 ,但汉赋仍不乏对情爱的表现 ;特别是汉代末期 ,它突破传统的观念 ,而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正> 汉赋在其发展过程中,虽有不少弊病(如形式主义),但从梦文学发展的历史角度去考察,它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汉赋写梦,较有成就者为《李夫人赋》、《长门赋》、《通幽赋》、《思玄赋》、《检逸赋》等,最有成就者为《梦赋》。它是中国最早专门写梦的名作,是一篇形象化的梦理论,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梦理论价值。《梦赋》的作者王延寿,是汉楚辞注家王逸之子。《后汉书·王逸传》载:“(王逸)子延寿,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后蔡邕亦造此赋,未成,及见延寿所为,甚奇之,遂辍翰而已。曾有异梦,意恶之,乃作《梦赋》以自厉。后溺水死,时年二十余。”注:“张华《博物志》曰:‘王子山与父叔师(王逸之字)到泰山从鲍子真学算,到  相似文献   

6.
赋是汉代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汉赋在中国却一直被学术界所忽视,尤其在1949年至70年代,几乎成为学术研究的禁区。龚克昌教授是最早真正对汉赋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学者之一,《汉赋讲稿》就是他1988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讲学期间的讲稿。《汉赋讲稿》既有对汉赋在总体上的全部评价,又有对汉代具体赋家及赋作的独到见解。尽管《汉赋讲稿》只是龚克昌汉赋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开创精神和“深远的洞察力”,以及“对赋及汉朝文明坦然自若的热诚”  相似文献   

7.
汉赋中涉及梦或者描写梦境的赋作主要有《梦赋》《悼李夫人赋》《长门赋》《幽通赋》《思玄赋》《髑髅赋》《检逸赋》(残)七篇。汉赋中的梦境书写方式主要有三种:借梦设喻、以虚写实、结构文本。以梦入赋,用梦幻手法进行创作,是汉赋在写实和夸饰之外的又一路径,对于汉赋的主题构思有着重要的作用。汉赋中的梦境书写与梦幻主义在深化赋作主题、扩大赋的表现空间、丰富赋的美学意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赋,在汉朝是一代文学正宗。作者众,作品多,成就大。在文学史上历来与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并列,被誉为擅一代之胜的文学.解放后,由于对汉赋的认识不足,汉赋的研究一时比较沉寂。近年来,研究汉赋的人多起来了,但是对于汉代赋论的研究,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代文论总是与一代创作密切相关的。假如能把散见于《史》  相似文献   

9.
汉赋以其恢弘的气势、铺张的描写与华丽的辞藻成为有汉一代文学之表征,然而汉代赋论家们对汉赋的认识和研究始终笼罩在经学的巨大阴影之下,他们从经学的角度抬高赋体文学的地位,极力强调赋体文学的讽谏作用,以是否有利于政教风化为准则对赋体作家作品作出价值评判,都是基于儒家狭隘的功利主义立场。因此,汉儒对汉赋的接受纯粹是经学的接受,而不是文学的接受,这是两汉时期文学接受异化的一个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汉代艺术水准最高的文学著作。司马迁艺术成就的取得不是偶然的,这与他个人的文学见解、文学主张是分不开的。本文结合《史记》内容,从文学价值观、文学功能观和文学批评标准三方面对司马迁的文学理论加以归纳分析。 一、司马迁的文学价值观 先秦时期,常说的“文、文学、文章”是指学术、学问。从今天的观点看,先秦最典型的文学著作是《诗经》和《楚辞》,但前者在当时被看作是一种教科书,  相似文献   

11.
汉赋用《诗》以词章解读经义,内涵修辞、讽喻、引述、经传四方面,彰显了一代文学之赋的时代特征与用《诗》的文学传统。汉赋用《诗》以文引言,通过直引、论诗、乐歌、取义、取辞诸方法,表现出修辞艺术由言词向文本转化的趋势;汉赋于《诗》兼取三诗,而以《风》、《雅》为主,体现其偏重言情、陈义而略于述德的讽喻功能;汉赋引《诗》由断章取义到取辞见义的转变、对文学意境空间的重构,也使文章的意义得以增强;汉赋用《诗》有着以传解经的意义,内涵赋词与《诗》义的互文性,决定了汉赋对《诗》的摹写特征。汉赋首次以文学文本形式用《诗》,其引诗、解诗、化诗的文学化表现,以及常见的公式套语与举一例百之法,既隐含了赋体中经义与词章的矛盾,又为《诗》进入后世文学创作领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赋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铭 《北方论丛》2005,(1):22-28
赋文体有固定特点,应该区分赋体和受赋体影响的文体,以及影响过赋体的文体.荀子、宋玉赋特点代表了赋体文学和<诗经>传统的联系,赋体文学受骚体影响,是在汉代以赋体命名骚体诗歌以后.汉赋繁荣是汉代皇帝儒雅精神及汉赋作家自觉继承和发扬<诗经>讽谏传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昭明文选》选录先秦至六朝之赋五十六篇,分为十五门。而京都一门则作为开篇,包括班固《两都》、张衡《二京》《南都》和左思的《三都》。这些宏篇巨制的大赋都是赋家的登峰造极之作,汉赋“铺采摘文,体物写志”的典范。《三都》作者虽非汉人,但其生活在于魏晋之交。“思作赋时,吴蜀已平”,正是晋武帝统一天下的暂时繁荣时期,其时代氛围与两汉有某种程度相似之点。其赋作的思想意绪、风格体制,皆与班张之作先后一致,充分体现出汉赋特点。钱钟书先生论诗分唐宋时说:“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就风格体裁论,《三都》实为汉赋。  相似文献   

14.
先秦的巫风,以楚国为最盛。汉代的巫风,以楚地为最盛。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楚人的巫风,在《楚辞》、《汉赋》中留下了丰富的记录。研究楚辞、汉赋中所见楚人的巫风,对我们了解巫术在楚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有帮助的。一、《楚辞》、《汉赋》中所见之“神”、“鬼”、“灵”“巫”“觋”、“祝”神、鬼、灵、巫、觋、祝在《楚辞》、《汉赋》中交替出现,现据统计所得分述如下:(一)单称“神”,达70例,详见注①。(二)单称“鬼”,得6例(《山鬼》标题不算)详见注②。(三)“神”、“鬼”连称,得8例,按单出递增一倍…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古代梦寐说(即关于梦的学说)与梦文学(即以文学形式写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有自己独特的体系与价值。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梦寐说与梦文学即已基本形成体系,开始繁荣,而其奠基人则是庄子。先秦时期,学术之盛,著作之丰,世所罕见。诸子之中,虽有及于梦者,但大多语焉不详,或片言只语,或论之不深。以儒家经典《论语》来说,由于“子不语怪、力、乱、神”,因而只有“不复梦见周公”一条记载而已。《老子》虽为道家学派之祖,但八十一章却根本无论梦的文字。《周易》虽公认为一部有关卜筮的书,但它也只是为占梦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汉赋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其中还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文化意蕴。将汉赋还原到汉代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汉赋的精神实质。汉赋和汉代政治和汉代帝王息息相关,并随着汉代政治而勃兴或衰微、随着汉代帝王对汉赋的喜恶而或盛或衰;汉代经学占据汉人思想的主导地位,辞赋之士受经学影响最深,经学中的大一统观念、天人感应观念、君权神授观念在汉赋中得到了积极的传播和浓重的渲染;汉赋有自己独擅的艺术意境,总体上讲究辞采华丽之美,讲究音韵之美,细分之,大赋小赋又有不同的审美趋向;汉代赋家多有论赋,从司马相如到王充,汉代的辞赋观大抵由全面肯定到折中批判再到全面否定。  相似文献   

17.
论宋玉赋的纯文学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赋首次将"赋"作为自觉的文体脱离先秦"诗"的襁褓,标示中国文学由《诗经》而《楚辞》到"汉赋"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宋玉的宫廷赋,在内容上自抒情怀,文思尚美,寓庄于谐,使赋体的纯文学化倾向得以宏扬、发展;而其创作形式,也为汉赋奠定了艺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历代赋汇》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赋文学总集 ,也是汉赋研究的一部力作。该书辑录汉赋多达 5 5家 ,计 1 92篇 (含建安赋 ) ,超过清以前所有的赋文学总集。编者将这 1 92篇赋作分为 32类进行编录 ,既展示了汉赋文学题材的多样性 ,又便于后人的仿作和研究。其分类思想多源于《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书 ,而又根据赋文学创作的实际进行了一些归并、拆分和调整。尽管《历代赋汇》在辑录汉赋时尚有漏收、误收、重收、不标出处等缺点 ,但它仍堪称是我国古代汉赋编录与分类史上的殿军之作 ,至今仍无一部书可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9.
汉代审美心理较之先秦有很大发展,对比汉赋和汉画像两种异质媒介在艺术旨趣上的同构可以发现,汉代审美心理明显异于先秦审美心理。张扬、宏放、繁丽、朴拙共同构筑了汉代的审美情趣,这是大汉气象的体现,也是楚文化的再次张扬。在根本上,这种转变离不开国家的强盛,但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来看,则这一审美心理的变化也是中华民族认识水平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谓的“古赋”,主要是就时间性而言的,指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早期赋体文学,其体制特征虽不如后来的汉赋那样明晰,但却具备了赋的基本因素.本文就早期赋作的体制问题作专门探讨,具体涉及《晏子春秋》《史记》《说苑》《新序》先秦两汉典籍以及《论义御》等出土材料.由此也可对赋体文学早期的发展轨迹与文体特征等问题作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