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侗族大歌是我国最早被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中国多声部音乐,它的"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是我国民族音乐乃至当今世界乐坛的一枝独秀,被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2.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具有极高艺术性和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存续的重要承载者,传承主体的数量、知识素养、表演技能、传承自觉性和创新能力是羌族多声部民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羌族多声部的传承主体及其依托的音乐文化空间不断退化,其活态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文章根据格兰特"音乐活力与濒危评估框架"(MVEF),就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田野调查和分析,并从维护羌族多声部自然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及构建羌族多声部学校传承的音乐文化空间两方面就维护和培养羌族多声部传承主体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三声部民歌是我国80年代新发现的民间音乐品种之一,是流传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本文通过对壮族三声部民歌发现过程的追踪描述,以及对它的演唱形式、流传地域、音乐形态特征,与其生成缘起的分析探讨,意在进一步证明我国多声部民歌存在的事实。对三声部民歌的发现而言,其积极意义首先在于拯救了一个民歌品种,丰富了我国的民间音乐宝库。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其“活”的音乐传承,是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支声音乐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从单声发展到多声的一种最普遍的声部结合方式,是各类民间音乐中被广泛运用着的一种独特的技巧。它本质上是以一个主要旋律为主,其它声部都是从这一主要旋律分支出来的不同的变体,声部之间时而相离,分支变化;时而相聚汇合为一.就这样各声部之间时合时分,共同形成了一些多声的结合关系,并由于不时地相聚汇合而得到统一。因此可以说支声音乐是基于同一形象、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时演奏(唱)着的同一旋律及其变体的总和。支声音乐来源于民间也广泛流传在民间,同时它的表现作用也早就为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所关注,他们在学习和继承民间支声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并且也把支声音乐带到了一个广泛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第一章 绪 论 音乐作品(包括声乐曲和器乐曲)按其声部组合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单声部与多声部两大类型。由单一旋律构成的歌曲(如齐唱曲、独唱曲等)属于单声部音乐;用两个以上不同声部写出的歌曲(如重唱曲、轮唱曲、二部以上混声合唱曲等)则属于多声部音乐。多声  相似文献   

6.
印象主义音乐兴起于欧洲19世纪末是一种新的艺术文化。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造者,他的音乐作品偏爱复调性和多声部线条,运用新颖的和声,将浪漫音乐的伤感融入到法国独特的“情感反应”当中。它的技巧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和声体系的韵律化,营造出独特、微妙的氛围。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和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曲式思维以及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音乐软件Encore的 4种输入法和多声部音乐写作的步骤作了较深入探索 ,并用实例作了多声部演示 ,可供Encore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赋格fugue是西洋音乐中一种复调曲式,其名称来源于拉丁文fuga,意即“追逐”、“遁走”。最初它只是一种基于严格模仿的音乐写作技术,到了十七世纪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在这种曲调中,作曲家运用对位法为一定数量的声乐或器乐声部写作,通常为三个或四个声部。当主题在一个声部首次出现以后,其它声部便相继以模仿手法用不同方式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栽秧山歌》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红河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主要谱例。  相似文献   

10.
“侗族大歌”是音乐学者对侗族南部方言区传统音乐“嘎老”一词的翻译,因“嘎老”的多声部特征,人们逐渐将“侗族大歌”所指内涵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侗族大歌”的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等同于“侗族多声部音乐”,狭义等同于“嘎老”。南部侗人通过“嘎老”集体对歌的交友方式,不断深化同一村寨同一婚姻集团青年男女的感情,进而巩固当地的婚姻圈。“款内”不同村寨通过“吃相思”中“嘎老”群体演唱,使南部侗人将交际圈扩展到婚姻圈之外,强化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