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富群 《社会学》2006,(2):36-40
近年来,由于肆虐全国的“非典”疫情、石家庄靳如超爆炸案、南京汤山陈正平投毒案等公共危机事件接连发生,国内学界对公共危机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主要以政府为对象,涉及到政府角色重塑、职能定位、危机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实践上也促进了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但是,政府改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只是公共危机治理的“标”,而深刻剖析公共危机滋生、蔓延、恶化的原因,提高公共危机的预防水。  相似文献   

2.
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从而产生公共危机。危机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会引起环境的恶化,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国际经验表明,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回应各种危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管理战略、政策和规划是必要的。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职责之一,为了强化政府管理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豪 《公关世界》2008,(11):56-57
近年来,我国已处于突发公共事件高发时期。我国政府正面临着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严峻考验。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危机往往是巨大的,灾害性和破坏性往往是严重的,而政府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预警机制,则可从源头上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管理和防御能力,提高执政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来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大多采用“事后补救行为”,以较大的社会成本解决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4.
公民信任政府并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有利于加速危机的解决和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政府在实施各种战略决策过程中无疑会遇到各种危机,正确分析影响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诸多因素,适时采取措施干预公民参与危机管理,避免因非制度化的公民参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明确不同危机管理阶段公民参与的重点和任务,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公民信任机制,有助于公共危机问题的及时解决。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威胁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作为公共危机的主要决策者,政府的决策能力对公共危机的应对与化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公共危机决策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继而指出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决策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决策能力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今全球各个国家的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这样一个危机不断出现的背景下。探索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形象的传播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中从对政府形象和公共危机事件的概述入手,分析了政府在公共危机对政府形象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危机状态的政府形象传播的维度和相关原则,希望对今后进一步探讨如何在公共危机中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以及良好的政府形象在解决危机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文 《现代交际》2011,(6):122-122
我国行政部门管理的难点在基层。基层行政部门管理途径的选择直接影响行政管理职能社会作用的发挥,体现着执政党执政能力和公共管理水平。当前基层行政管理呈现出复杂的局面。现行的基层管理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基层行政部门管理现状,提出了建立完善基层行政管理的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事件的每次爆发都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次次严峻考验。良好的政府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也是政府发挥效能的重要前提。在公共危机中,良好的政府形象能够减少社会混乱,增强政府公信力,提高政府危机决策认同感,增强政府危机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9.
《公关世界》2008,(3):63-63
国土资源部和国资委日前组建了公共关系局,专门管理和应对公共危机。此外,国土资源部还面向全球征集公关局局长,在全球范围寻找处理和管理公共危机的人才。据透露,更多的国家部委也开始筹划组建公关局,以建立一套高效的危机管理系统。国内致力于研究公关危机处理的危机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胡百精指出,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各级政府还成立了公共危机的协调机构——危机办。  相似文献   

10.
愈加复杂化的社会环境使得公共危机出现常态化发展趋向,在政府力量不足以应对的现实情况下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内外环境的不利因素仍制约着其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通过与政府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并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参与积极性、充盈非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源、提升非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能力等措施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地参与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11.
古时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是行军作战的基本保障,要有充足的粮草供给,才有可能夺取战役的胜利。同样,法律也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础,完善的立法、严明的执行,使公共危机管理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于危情中现生机,于管理中见效率.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危机应对措施,并建立了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机制在抢救生命、减少损失、消除恐慌、恢复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沟油”事件暴露出政府公共管理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缺乏预防管理观念,安全监管与管理不到位,官员问责制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政府管理部门应进行深刻反思,选择恰当的路径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新媒体意见领袖在公共事件中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刻,对政府的危机公关提出了更多挑战。我国政府在应对网络新媒体意见领袖方面,大致上先后经历了放任不管、积极参与和规范秩序三个阶段。以微博意见领袖为例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政府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政府在公共事件中应对意见领袖时,必须要求各级官员更新思想观念,确立有针对性的领导体系,建立微博舆情的分析机制、引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5.
赵玉娇  孙聚兴 《现代交际》2010,(7):29-29,28
公共危机是我国政府面临的新挑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但是由于其地位和职能不同,在进行公共危机治理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期望多元参与主体更好地进行公共危机治理。  相似文献   

16.
网格化管理是政府利用网格信息技术构建的社会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使政府能够对社会全方位掌控、全面化管理、精确化监控与主动化服务,能够较好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但作为一种行政技术,网格化管理本身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足,并引发新的问题。文章梳理了三亚市T区网格化管理的实践情况,认为T区推行网格化管理有其必要性,但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网格化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加剧基层社会的行政化和社会管理的复杂化。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合理准确的定位网格化管理职能与边界,处理好与基层自治、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的关系,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机制等方式完善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的"善治"。  相似文献   

17.
杨宁 《职业》2014,(10):77-79
在政府机构转型中行政领导干部作为公共管理者代表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责任,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加强新时期行政领导干部的职业管理,提升他们执行政府决策和完成政府公共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呢?本文将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理论中提出的领导核心资质模型角度,对该问题进行探索,并论述如何在各级党政机构建立行政领导干部的核心资质模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国土资源部和国资委日前组建了公共关系局,专门管理和应对公共危机。此外,国土资源部还面向全球征集公关局局长,在全球范围寻找处理和管理公共危机的人才。据透露,更多的国家部委也开始筹划组建公关局,以建立一套高效的危机管理系统。国内致力于研究公关危机处理的危机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胡百精指出,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各级政府还成立了公共危机的协调机构——危机办。最近对官员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百分之77.1%的受访官员认为,应像世界发达国家和香港台湾那样,建立专门的公关局,管理和处理公关危机。胡百精说,国家应该成立和其它部委平级的危机处理部——公关部,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同时成立对应的公关局。中国城市最早建立公关部门的是深圳市,2006年建立。  相似文献   

19.
公共危机事件频发预示着高风险社会的到来,每一次危机爆发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国家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危机治理的核心在于危机预警能真正发挥作用,而我国目前仍处于探索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预警系统.本文结合现实情况和已有案例,提出了构建基于中国国情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程许 《公关世界》2023,(5):61-63
当前,随着互联网科技崛起,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一些事件很容易形成网络舆论,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则有可能生成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产生破坏力量。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中面临着预警研判工作不到位、处置方式不恰当等问题。为了解决困境,本文分析产生网络舆情危机问题的现象与原因,提出地方政府需健全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引导舆情能力等建议,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