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君臣关系 ,可以分成主奴关系和普通的尊卑关系两种类型。元代以前的君主官僚制社会中 ,由于官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名义上无限至上的君权在行使中受到很大限制 ,君臣之间形成一般的尊卑关系 ,没有主奴意识。元代的重要官僚大多来自怯薛 ,该组织成员始终是皇室的奴仆 ;而怯薛在国家政治中的中枢地位又使得当朝权贵以做皇帝奴婢为荣的风气不断弥漫到各族官员身上 ,君臣关系不断向主奴化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 ,传统中限制君权的诸多政治运作 ,如封驳制度、执奏制度等 ,在元代被大量破坏或不克施行 ,官员也难再有其他朝代士大夫官僚们的人格尊严和自觉。当然 ,元代以前 ,君臣之间的尊卑反差一直在缓慢地扩大 ,元代则使其最终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一变化被明、清两代继承  相似文献   

2.
家天下政治体系内含着一体两面的政治行为,即立君与驭臣。不同的皇帝权力结构中如何立君与驭臣,既存在相同的政治理念,也包含不同的政治技艺。从唐太宗、明太祖时期来看,两者是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加强过程中的两个拐点,随着皇权从相对独裁向绝对独裁的转变,君臣关系也从普通的尊卑关系蜕变为主奴关系。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构成悲剧的关键成分,决定着一出悲剧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升格,表征主题的隐喻意象则明晰化了隐喻的这一重要作用.以某一意象为主隐喻的隐喻系统反映了其所表征主题的语言内部结构.以此为观照,考察学界长期争论的<哈姆雷特>主题归属问题,通过分析"悲"主题的"疾病"意象主隐喻系统和"仇"次主题的"狩猎"意象主隐喻系统,分析<哈姆雷特>主题误读的原因,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哈姆雷特>主题的悲剧性本质.  相似文献   

4.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政治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刻关联。胡安国主张"大臣任大事",以"卿大夫"为"国君之陪贰","列国之卿"是"其君所与共天位、治天职者",体现了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亦主亦虹是中国古代最具普遍意义的社会人格。官僚群体的政治人格是主奴综合意识的典型代表。圣人人格则是主奴根性的抽象化、理想化。这种社会人格是专制主义社会政治体系得以长期维系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周玲  尹晓彬 《晋阳学刊》2012,(1):111-114
汉末,在政治秩序濒于崩溃的社会现实的刺激下,汉末士人们强调臣之"忠"的条件性,进而明确地提出君臣"两立"的观点,尝试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对君臣关系作了深入的讨论,从而呈现出与东汉早期"君为臣纲"强调臣对君绝对服从完全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X奴"类名称的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桃 《中州学刊》2008,(2):249-251
"X奴"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词语,大多用作名词,表示人名、物名和品牌名等."X奴"类名称的语义源于"奴"的鄙称义、谦称义和美称义."X奴"类名称的大量产生,与粤方言的强势侵入有关,也与国民思想观念改变以及国民根深蒂固的主奴意识有关.、"X奴"类名称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但目前似乎出现了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8.
宋初论体文以徐铉、田锡、王禹偁三家最为重要.现存徐铉论体文几乎全部是关于君臣关系的讨论,他以"赤心"作为君臣彼此相处的准则,强调儒家伦理,推重士臣作用,为宋人重建儒家君臣秩序及防止皇帝专断提供了一定借鉴,而其中关于朋党及君子、小人之辩的内容也为宋人导夫先路;由于宋初皇帝好文、重谏的政策影响了当时的君臣关系,故田锡的论体文多与科考、论谏活动有关,并塑造了田锡致君为用的精神,以及好直敢谏的政治个性,并进一步影响到了其论体文的创作与品格;王禹偁的论体文与其史观有相通之处,他作史注重"君臣事迹",强调"善恶鉴诫",并善于史实辨正,这在其论体文尤其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在刘备集团中寄托了人们的治国理想,这一理想与儒家学者所设计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即君臣之间"同休戚,共祸福",君民之间"秋毫无犯"。在"忠"与"义"的关系上,《三国演义》的评价标准是双重的、不确定的,带有乱世的某些特点。在三国争雄的过程中,刘备集团一直势力最弱,其重要原因在于刘备集团以"仁"为本的政治理想与残酷的政治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精神分析的视野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现象和其中所蕴含的颠倒逻辑,并结合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论述,试图阐明从黑格尔、马克思到齐泽克建立在主奴关系上的解放逻辑与建立在"症候"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拜物教逻辑之间的复杂关系。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解放逻辑揭示了人的解放及其自由的维度;然而,源自商品拜物教的症候分析昭示,商品社会中主体必然受制于拜物教的颠倒逻辑,并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现出来。因此,如何摆脱商品拜物教的颠倒逻辑,并走向以人的自由为基础的解放逻辑则构成现代主体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  相似文献   

11.
就劳动的积极意义而言,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理念的影响,黑格尔的主奴理论与马克思的《巴黎手稿》在"人——自然——人"的关系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叙事逻辑和结构。但就劳动的全面意义而言,黑格尔主奴理论以劳动的精神形态为基础,只承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却把人与人的关系对立于"恶的循环"体系中;马克思的《巴黎手稿》以劳动的物质形态为基础,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异化使人与自然,人与人形成对立关系,并在对立关系内部酝酿着消解"恶的循环"的积极力量——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完全和解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2.
孙闻博 《晋阳学刊》2012,(6):106-110
秦汉时期的言事制度,存在一种特殊的"请间言事"。多数情况为吏民请求于皇帝朝见外的空闲时间,在更隐秘、私人化的场所进行君臣沟通与政事谋议。它的言事内容重要、广泛,实现途径及形式灵活、多样,在反映相应君臣关系的同时,对施政亦有直接影响,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作为制度规定之外而又常态存在的政治行为,"请间言事"为认识秦汉帝国日常统治的运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设官为民"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视阈中最为典型的官民关系命题和官僚制度的基本原理。这一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官僚产生的形上依据来说,上天爱民,设官代天牧民;从官僚权力的直接来源说,君不独治,设官佐君治民;从设官的社会根源说,民不自治,设官以治民;从君臣的政治责任角度说,君臣合道,设官为民事君;从君、臣、民的政治关系来说,忠君爱民,清正廉洁勤政有为是基本的官僚规范。对"设官为民"的官民关系进行总体分析和理论概括,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孙婧毅 《学术论坛》2012,(6):97-101
亚里士多德从财产论、禀赋论、闲暇论三个方面,论述了奴隶制是自然的、合法的制度,奴隶制下的奴隶作为被统治者从事劳作、奴隶主作为统治者从事管理正是社会分工的要求。亚里士多德"主奴"分工理论有一些深刻和有益的思想,但也有如下的错误:没有分清分工与等级的差别;他的禀赋论不仅为现代生理学所否定,也不足以为奴隶制辩护;他的"主奴"分工论还开创了种族主义的先河,更与现代文明观念背道而驰。奴隶制下"主奴"之间人格不平等的分工恰恰是落后的,现代文明社会的先进分工方式是建立在主体间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4,(11):229-233
隐喻理论的引入为研究荒诞派戏剧的叙事策略转向、意象图式构建及美学和认知运行机制提供了崭新视角。贝克特荒诞派戏剧通过构建结构隐喻实现了图像叙事的转向。图像化的阐释凸显了空间概念,通过空间隐喻构建了"悬置"和"间性"的存在意象图式。同时互文式的博喻从多个角度传递了对存在体验的经验主义的认知观。隐喻式构建以诗性的思维和言说方式展现现代人的存在图式,在熟悉感和陌生化两维之间体现出强烈的美学悖论,以似与非似的含混赋予读者最大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6.
宫廷政治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客观存在,宫廷政治的中心是皇帝与皇帝权力,是围绕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国家中枢政治权力,也是国家中枢政治与中枢政治体制的运作状态,是围绕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运作而存在着的一整套政治结构及其政治体制,是服从、服务于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宫廷内外、朝廷上下的权力系统。在宫廷政治结构中,君臣关系是最常态的一对权力关系,它体现出上下等级结构的划分。构成宫廷政治结构的君臣与君臣关系,并不是单纯指代皇帝与朝廷臣僚,以皇太子为代表的东宫权力系统之亦君亦臣、非君非臣的独特地位,对宫廷政治格局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从都城选址与宫廷建筑等讨论了宫廷政治运作的空间概念,即宫廷政治发生的空间舞台。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5):40-50
北宋中后期,"乡举德行"的儒家理想成为科举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宋徽宗君臣试图通过实行八行科,实现"稽古验今"的政治理想。八行科应试资格较宽,选拔程序以推举和三舍法逐级向学校贡士,录取规模先增长后缩减。八行之士待遇较丰厚,所授阶官也较优越,但差遣以学职为主。徽宗君臣还热衷于营建八行碑,以期扩大八行观念在民间的影响力。八行科在"正风俗"方面确实起到一些效果,但同时也造成了"天下相率而为伪"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对两晋王朝造成巨大政治压力,夷夏之辨得以强化,"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首领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夷狄"根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夷狄不足为君论"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与两晋朝廷进行关系定位,既受到传统夷夏君臣观的影响,又具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鲜明时代特征,并对两晋政权和少数民族首领建国称帝、争夺天命及宣示正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杜永梅 《江淮论坛》2007,16(1):124-130
荀悦生当东汉皇朝统治末期,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六主”、“六臣”论,并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别的君臣对政事发展的不同影响;他的“天下国家一体”的政治观念建立在对君、臣、民三者关系的认识之上;“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的思想则反映了荀悦的政治理想,而荀悦政治思想最终归结于对于东汉皇朝政治统治秩序的维护。  相似文献   

20.
东晋门阀政治存在的思想文化省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门阀政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政治的一种变态,它的主要思想文化存在有三方面:一是汉末魏晋以来君臣关系危机与“无君论”思潮的冲击,淡化了人们心中的君臣伦理观念;二是玄学的推进及其“君主无为”理论在政治上的应用;三是佛教“空无”哲学及其“出世”观对东晋君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