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葛剑雄 《江汉论坛》2023,(2):109-113
<正>对“地理环境”的定义,我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的说法:“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具体来说,“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姿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但我认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可合称为人文环境(或人文地理环境),因为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都是人类活动的产物,都是人类在特定的空间中的活动所形成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地域理论,还是西方赫尔德、斯达尔夫人和泰纳的文学社会学,在地域与文学关系的认识上都存在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倾向。现今,文学地理学必须从环境决定论转向文化地理的生产理论,文学的想象与叙事广泛而有效地参与了"地方感"的编码与建构,参与了地理空间的生产。在全球化和后殖民的知识语境中,文学地理学还必须辩证地思考"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客家土楼民居是客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福建土楼是经特定历史地理环境的演进和发展,既保持中原汉文化古风,又长期与当地土著交融磨合而形成的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它以其特有的景观美学价值、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科学实用价值完美结合,成为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由于古代i!kl西山区复杂地理环境的隔绝机制和客家移民一直恪守着祖宗留下的遗风,使福建土楼至今得以大量保存而具有重要的人居环境学和历史地理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当代中国农村的区域文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条件、社会状况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 ,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中国农村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文化传统差异较大 ,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国农村区域文化建设 ,既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般要求 ,反映和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共同特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又要立足本地实际 ,发挥本土优势 ,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区域文化。   一、区域文化与中国区域文化的历史形成和发展  所谓区域文化 ,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意象空间 ,是一个人文地理空间 ,也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意义的空间。本文以唐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意象为材料 ,探讨唐人意象对西北地区这一“诗性空间”的感觉特征 ,即战争残酷、环境寒苦、戍卒痛苦的文化空间。然后梳理出意象分野现象 ,即存在着陇头、长城、焉支山、凉州和玉门关等意象区域。它们虽然同是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之下所产生的副产品 ,但地域分野形成的原因和寄托的情思却各有不同。文中对其形成原因给予了历史文化地理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首先从人类学意义上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认为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便导致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其中,体现群体人格的深层次文化是判断地域文化差异性的主要依据之一.其次,从研究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讨论了地域文化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方法,认为地域文化研究应当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它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文化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既要涉及文化学的方法,又要借助地理学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文化地理学旨在考察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视角丰富了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空间及其意义:一方面,自然地理不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而且景观本身也成为可以阐释的文本,蕴含了集形态、表征和意义为一体的文化政治命题;另一方面,文学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会产生形态和内容上的流变,使同一文学流派在不同区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呈现方式。关注文化地理视角下的文本空间,将有助于体察文艺作品与人类社会和群体生活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拓宽文艺批评的材料来源和分析范围,从而更有效地洞悉文艺作品的意义生产机制和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新文化地理学相关理论,分析了薇拉·凯瑟三部地域文学作品的“流动”主题。通过考察凯瑟作品中“流动”带来的角色身份的变化和个体与地方的相互影响,揭示了美国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文化动因。凯瑟敏锐地觉察到不同地域间的流动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塑造力,其创作以鲜明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多元性突破了传统地域文学的围囿,借助流动性使特定地域中的个体成为世界居民,同时将隔绝的地域与世界建立联系,展现了流动和栖居的辩证统一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空间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地理学在当代文化转向背景下获得空前发展,新文化地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地域文化的特征、形成、变化和发展等。其中,以人的地方感为主线,揭示地域文化的空间隐喻成为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作者以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为例,揭示傣族文化的空间观念、空间观感结构、地方感等,探讨傣族文化空间表意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福建文化生态与历史文化传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燕清 《东南学术》2003,(5):142-147
福建文化生态是福建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产物 ,它是特定地理环境中历史过程的动态积淀。在漫长的区域历史演进过程中 ,由于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特征上的双重的相对封闭性 ,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及随之而来的宽容性特征 ,给福建文化生态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铸就了福建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环境。这种有着丰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生态环境对于福建社会、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内在运动无疑起着精神意识的历史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夏秀 《东岳论丛》2007,(5):114-117
在原型制约下,文学创新主要通过"置换"的方式进行。"置换"就是创造性地转化,即根据时代或社会需求,按照新的价值标准对既有原型模式进行新建或重构。"置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创作者有意识地改变表达方式;二是重点突出原型的某一方面的意义。原型置换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异质文化背景下,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特定的文化及社会规范等都会对原型的置换产生影响;而在同质文化背景下,原型的置换则与特定的时代需求、创作者的个体气质等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媒介文化生产与地域文化意义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是由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精神共同构成的。对地域文化意义阐释的唯历史根据和唯历史话语,忽视了地域文化结构中的现代文化元素,是一种狭隘的历史化解读。媒介文化对地域文化现代性质产生重要影响,构成地域文化现代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媒介的传播活动,造就了人类延续于今的精神交往面貌和信息传播智慧,也形成了与不同地域社会生活相对应的媒介文化特性。这些特性不断融入地域文化的整体内容中,对地域文化进行意义构建的文化再生产活动。它拓展了地域文化的意义空间,也赋予了地域文化意义新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施蓉 《云梦学刊》2004,25(5):127-128
方言是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是语言的地方变体。研究方言对于探究民族语言的历史成因意义重大。同时,作为地域文化现象,方言与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建置、历史上的民族迁徙和人口异动等都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因此,方言研究成果历来是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一些综合学科的基础素材  相似文献   

14.
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 ,应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文化观 ,兼顾地理环境、社会、民族和历史传统诸因素对于文化的影响 ,寻求地域文化向现代转化与进行文化重塑的路径 ,以满足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要求。关东文化应在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推动民间传统文化创新的基础上 ,切实整合文化资源 ,把地方的文化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 ,实现产业文化化和文化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文化活动地域系统的学科,研究的主题是文化扩散与汇聚、文化生态、文化综合、文化地域差异和文化景观;文化地理学部门研究的内容按照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分别展开,研究要素的扩散与汇聚、要素生态、要素综合、要素地域差异和要素景观。  相似文献   

16.
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科之异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地理学问世已有百余年,环境史研究在我国尚属新兴领域,两者研究理路可谓各存其道:前者归属地理学,重在地理变迁研究,后者归属历史学,取法于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重在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前者把人类活动作为驱动因子,后者把人类看成环境的一部分;前者以区域研究为主,后者以事件过程为主。两者名称、来历、研究侧重虽有不同,于人类社会同地理环境(或者表述为自然环境)之间探索真谛的研究旨趣却愈加接近,相互借鉴之处甚多。  相似文献   

17.
<正>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及其技术系统等等中介,深刻而久远地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时,就有必要从剖析这一文化系统赖以发生发展的地理背景入手,并进而探讨中华地理背景的诸特征与中华文化诸特征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本文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具体分析,不是从纯地理学眼光出发,而是从地理学与文化学相交融的视角生发开去。 中华民族栖息生养于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在这里“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出独具风格、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学科属性、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剖析历史地理学科命名上的名实不符问题 ,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 ,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 ,指出了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空间感知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空间感知在文学艺术中有丰富的表达,它们是文学情怀与地理意识的合作产品。我国地域辽阔,自古以来,辽阔的地理空间特征向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带给我国古典文学一种特殊的抒发形式。特定情感与空间景物相契合成为中国古代诗文抒情的基本范式之一。中国古代抒情诗文中对地理空间的运用主要有两种,即巨大感和阻隔感。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1)
从文学地理学的视阈,来探讨唐代河西边塞诗歌,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更好地解读其中的历史意蕴。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的地理认知,是唐人对河西边塞环境感知的产物,是一种文化感知行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河西边塞苦寒、壮美、奇丽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凉州、燕支山、玉门关、阳关、胡乐、胡舞、边地风情、边地战争等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唐代河西边塞诗的特有意象。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的边地战争认知,代表了初、盛唐和中、晚唐诗人对边战观点,以及唐人功名意识的衍化。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的地理意象,反映了唐人的河西边塞地理环境观念,具有多重地理象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