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犯罪的量刑及处罚,在我国法律上有一定的界定,但在参考量刑和具体执行中还存在很多瑕疵。本文就关于腐败犯罪的量刑适用,展开一定的讨论,并结合实际给出一定意见。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腐败犯罪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如何惩治腐败?本文从刑事立法的角度提出了刑法惩治应当以严而不厉为模式,并且详细阐述了如何针对腐败犯罪中的典型——受贿罪和贪污罪的立法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犯罪心理是由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引起的,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在认识与情感、认识与行为、情感与意志行为、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之间以及自我意识内部各成分之间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本文拟对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及概述,综合了较为全面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成因。希望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木腐则蠹,国腐则亡。腐败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腐败分子也日渐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视角,对腐败犯罪中的引渡制度进行探析,进而对我国腐败犯罪中引渡制度予以透视,结合《公约》对引渡制度的规定,提出针对我国腐败犯罪中引渡制度的完善建议,以期对推动我国引渡制度的完善和打击腐败犯罪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未成年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对正在服刑的犯罪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当前服刑在押的犯罪未成年人存在的典型心理状态有防御心理、烦恼情绪、悔罪向上心理、幼稚心理和情感冷漠,另有少数人存有敌对仇恨心理,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成为他们重返社会时的重大障碍。应该通过提供心理援助,提供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建构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落实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帮助工作等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走上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婚姻家庭暴力犯罪屡有发生。据滁州市1997年至1999年上半年的初步统计,我市发生婚姻家庭暴力犯罪21件25人。其中女性犯罪12件12人,占一半的比例。其他领域内女性犯罪远远达不到这么高的比例。据分析此类犯罪仍有可能增长的趋势。而在以往的婚姻家庭暴力犯罪中男性犯罪占大多数,女性犯罪较少。一般而言,女性更为看重婚姻家庭,并竭力维护家庭。  相似文献   

8.
一、犯罪心理矫治概述犯罪心理的含义,有学者给出的定义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而对于犯罪心理矫治,理论界对其内涵及适用范围存在不同的理解,分为广义、狭义和准广义几种不同定义。狭义的犯罪心理矫治则指应用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知识、方法、技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异常者进行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解除心理矛盾,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广义的犯罪心理矫治是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监狱里采取的各项改造措施(管理、教育、劳动、生活卫生等)对罪犯的改善作用与积极影响,它是监狱心理学及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但本质上是自然人。而人无论实施何种行为都是由其大脑控制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其行为也相应地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笔者认为犯罪行为与犯罪分子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是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部分原因,而其犯罪行为是其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的外在表现。本文旨在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通过联系相关理论方法分析其内在联系,寻求预防、惩罚犯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高速发展和影响力让我们看到了它对分析犯罪行为和预测社会安全度的显著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个犯罪行为被定性后,犯罪主体心理的剖析研究不仅可以起到定罪量刑的重要作用,还可以验证客观证据的合法可采性。在学术领域中,学者们通过探索与研究犯罪人的目的和心理,并结合实际来归纳犯罪类型,分析犯罪形式、预测犯罪趋势、纠正社会不良风气,达到控制社会犯罪率的目的。因此,犯罪的研究早已离不开对个体心理的分析。笔者通过动机心理学中的核心解释,结合当下中国的犯罪论体系进行说明,分析一个动机演化成为犯罪心理并付诸犯罪行动的过程,构建相应的犯罪倾向图形模型,对犯罪行为的产生的机率进行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1.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2006年底,两位副部级高官王有杰(原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昭耀(原安徽省委副书记),分别因经济严重犯罪在湖北荆州、山东济南接受法院审判。面对高官腐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已有了一套制度化的应对模式,这个司法模式就包括异地审判制度。"高官腐败进行异地审判,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相似文献   

12.
赵芳芳 《现代交际》2011,(12):37-3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犯罪行为却有增无减,并出现了新的特征和趋势。这些违法行为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书籍在传递人类文明中的作用巨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冲击,纸质类别的书籍及书籍装帧面临着极大的生存挑战。文章围绕书籍类别相关内容展开,分析书籍装帧风格概念和书籍装帧风格影响因素,探索不同类别的书籍应当怎样装帧,以促进书籍装帧设计风格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凤凤 《职业》2013,(35):57-59
笔者多年从事中职三年级教学,亲身感受到了学生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率。因此,无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除了把目光聚焦于成绩,更要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关注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如何正确引导,从而使学习成绩快速提高。  相似文献   

15.
16.
董银朋 《现代妇女》2014,(11):189-189
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犯罪状态,但是在法律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定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在司法实践中,针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适用,若能切实把握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界限及区别,即可以避免确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的犯罪的人逃避法律的制裁,同时也从根本上保证那些在可以继续犯罪的情况下而发自内心的放弃犯罪,弃恶从善的行为人得到法律的宽容,从而可以减轻法律的处罚。本文旨在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定义出发,分别分析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特征,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相同与差异中更好地界定这两种未完成形态。  相似文献   

17.
网络所传播的暴力、色情、虚拟游戏等负面内容引起了未成年人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误读,对其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心理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更加深刻和突出的消极影响,从而成为引起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陈丽丽 《现代交际》2014,(1):11-11,10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国情之下,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本文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特点、原因,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公婷  吴木銮 《社会学研究》2012,(4):204-220,246
基于一家中央法制报刊2000-2009年的腐败案件报道,本文试图通过数据来观察我国腐败现状及特征。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腐败规模处于上升状态,政府采购、工程承包成为腐败高发案件领域。土地腐败案件更为突出。同时,处、厅局级干部成为腐败的高危人群,不仅是受贿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问题的主体,还是索贿案的主要查处对象。因此,我国廉政建设更趋复杂和艰巨。为此本文提出若干廉政治理的对策。本文也指出腐败数据研究的难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留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受到国人的关注,被称为"留学精英".但最近几年,关于中国留学生海外犯罪的报道屡见报端,甚至有传媒将这些"留学精英"与"留学垃圾"联系在一起.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了这一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