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论民初教育界的进步知识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1912—1919),教育界集中着许多进步知识分子。本文就其投身新文化运动,培养与聚集革命力量,推进近代教科文事业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辛亥革命以及“二次革命”的失败,实际已宣告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提出了寻求新的救国道路。而在寻找新的道路上,《新青年》起着重要作用。沈尹默、高一涵、钱玄同、胡适等大学教授,都参加过第六卷以后《新青年》的编辑。更多的人为《新青年》撰稿,发表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文章。在《新青年》一至六卷  相似文献   

2.
陆建洪  侯强 《江苏社会科学》2003,154(6):139-144
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是伴随着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发生的,在这一发生和演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意识,有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质,积极投身于社会变革实践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这一新型群体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涤下,内部在对待工农大众的态度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化,勾勒出了三大知识分子类群的明晰分野,这一明晰分野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标志着清末民初中国知识分子转型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当代教育界知识分子要在继承中国传统士的品格中充满自信,在充分反思当代教育应对西方文化冲击存在的问题中不断自省,在承担社会与人民赋予的教好书、育好人的神圣职责中勇于自强,才能达到教育界知识分子立身立志立业立世的理想彼岸。  相似文献   

4.
当我把《论别尔加耶夫关于俄罗斯人道主义的思想》一文(见《中州学刊》1991年第2期)发出去以后,又陆续见到一些苏联学术界研究别尔加耶夫思想的新资料。为了使读者了解苏联的学术动态,现将我编译整理的资料简要地公布出来。 苏联学术界的“别尔加耶夫热”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有的作者将“别尔加耶夫热”与过去的“索尔仁尼琴热”相提并论,并认为“别尔加耶夫热”有更深的思想文化意义。许多人把别尔加耶夫看作是目前苏联“哲学复兴”的“中心人物”,各种权威性的或影响很大的杂志和一些出版社竞相刊登和出版别尔加耶夫的文章和著作。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6月,重新公布的别尔加耶夫论著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伏尔加》,1988年第10期);《人和机器》(《哲学问题》,1989年第2期);《俄罗斯保守主义的命运》(《文化与政治》,1989年第5期);《俄罗斯的命运》,莫斯科,现代作家出版社,1990年;《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根源和意义》,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90年,等15篇。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职能部门日益增多,职业格局呈现一种立体、复杂、多变状态。毕业于学堂的新知识分子,面临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在择业上,也呈现一种多样化的形态,主要表现为:立足自己专业的职业选择;从传统道德观念出发的职业选择;或是基于个人兴趣来确定自身发展的选择;又或是从传统价值观出发的择业,等等。择业原则的多样化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6.
一、充分认识知识分子的劳动特点及其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对于什么是知识分子,历来有不同的认识,在阶级社会中,知识分子总是与阶级的统治联系在一起的。笔者认为,知识分子是掌握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作为社会阶层,知识分子不是由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而是由相同的劳动性质、收入来源、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人们所组成。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和条件是:第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从事脑力劳动;第三,依靠脑力劳动的收入为生活来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知识分子”?哪些人可称为“知识分子”?对此,国内外学者至今仍有不同看法。这个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中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必要加以探讨。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以期引起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8.
瞿秋白的知识分子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历来知识分子复杂性的分析,批评历来误解和贬抑他们的倾向,指出人们对瞿秋白知识分子特点看法的误区。分析瞿秋白“书气气”“文人味儿”“知识分子特点”究竟怎样,指出其“多才”之外更发扬了中国知识分子灵敏感应时代脉搏,心忧天下的优良传统,亦不乏雄健宏大气魄,实属亦柔亦刚,且在“质”上超越了旧文人而成了现代式知识者中的伟人。分析瞿秋白自剖中一些说法的过苛自责,指出其某些低回的情绪乃是不正常的内斗所致。论瞿秋白知识分子与当领袖的关系,指出其知识分子特点并非当领袖时发生错误的原因,倒是其当领袖的优良素质、卓越才干和风格特点都与其知识分子优点联系着。  相似文献   

9.
从民国初年到五四前夕,中国政局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到分裂的过程,知识分子亦经历了一个对民国政治充满希望到失望的过程。在这两个相关联的过程中,怀着对以往经历的反思,感受着来自国外的世界潮流,中国知识分子观察社会政治问题的着眼点,同民国前的戊戌、辛亥时代相比,发生了若干显著的变化。本文试把这些变化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一)知识阶层联络下层社会的历史传统 近代进步知识分子与会党的联系,倘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观察,并非创闻。中国“知识阶层”联络“下层社会”,溯其由来,可谓源远流长。 自“下层社会”而言之:“中国的农民阶级素来没有文化”,一旦揭竿而起,对于政治军事经济组织等等各种知识的需要,便格外突出。自身队伍中,纵然可以涌现若干能在斗争实践中迅速学习、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东部最发达的北京、上海等中国经济、文化中心 ,大批文化人士被迫向内迁移到西南诸省 ,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开展了抗日文化运动 ,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内迁的进步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之所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对自身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民初这一社会大转型时期,山东土匪“顺应”潮流,适时而变,从而出现了一些与传统社会相比所未有的新表征。这主要表现在:一、土匪在装备和编练上实现了“匪队”的现代化;二、其政治性日益凸显。但同时必须指出:土匪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无疑给转型期的民国社会带来更高强度的危害:一方面,土匪在军事装备与编练上的现代化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善于投机钻营和反复无常,这就使得寄生于民国社会之上的土匪这块“肿瘤”和“心腹之患”更加难以铲除;另一方面,土匪的寄生性及其对社会生产的杀伤力,使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受到阻碍乃至停滞,从而影响到社会转型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使其进行缓慢甚至畸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西方文学自清末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到民国初年,译介到中国的各国文学作品已达数百种。这些外国作品虽然名著不多,但在中国社会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变革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随着外国文学的输入,近代学者开始对域外文学进行初步的探讨。本文旨在考察民初文坛对外国文学的评介情况,以供研究早期中外文学关系的学者参考。 同清末评论家一样,民初的批评家们大多都充分肯定外国文学的输入有助于打破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闭塞状况,开阔国人的视野,增进中国人民对世界各国的了解,培养国民的世界意识。管达如说:“译本小说之所长,又在能以他国社会之情形,报告于我国国民。各国之社会,其组织皆互有不同,因之其内容亦极差异。以此国之人,适彼国之社会,睹其社会,竟有茫然不解者。语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生于今日,而无世界之智识,其将何以自存裁?”论者将了解世界情势提到有关民族生存、国家兴亡的高度,代表了当时许多先进知识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商人之间形成纷繁复杂的交往关系,不仅深刻影响了新文学的作家—作品—读者内环境,而且影响了新文学的外环境,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助推器。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历来注重知识分子的主体作用而忽略商人的历史贡献,注重社会思潮对文学的影响而忽略经济活动的客观作用,形成相对片面的文学史。经济与文学互渗关系的发现,有助于揭示知识分子与商人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共谋关系,使近现代商人群体浮出现代文学的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5.
论民初的内阁制政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初年,中国进行了移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实验,内阁制政体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项.探讨当时对这一政体的认识和实践,将有助于揭示民初宪政实验失败的必然结局、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历程.一、民初政体的争论及取向采行何种政体,各派政治势力极为关注和重视,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他们之间的争论反映其对西方民主模式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各自不同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6.
过去总是说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创造的,并不包括知识分子,而一讲到知识分子则是“一不会种田,二不会做工,三不会打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是不创造社会财富的。如果说他们还有点知识的话,则又被贬为“精神贵族”。这种思想在某些人的头脑里,可以说是根深蒂固。“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一伙则公然声  相似文献   

17.
罢了,我们且坐在地上,细说君王死亡的故事。 ——莎士比亚《理查三世》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社会教育及其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教育是在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变革的需要而引发的。其时 ,社会教育第一次在教育行政上确立了独立地位 ,社会教育公共场所和设施以及以挽救失学民众为中心的各种民众补习学校在各地陆续兴办 ,一些社会教育机构和团体 ,深入民间开展各种社会教育活动。清末民初的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它是学校式和社会式两种教育方式兼容并包的一种教育 ,主题是“开民智”、“新民德” ,重心在城市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是一个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新式的军事学校,其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都是不平常的,是近代军事、近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可是关于它的研究,无论在史学、军事学、教育学界,都是很不够的。对一些基本的问题,如清末民初军校发展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军校的分类,清末民初军校的历史作用等,还缺少系统的论述。 一、清末民初军校发展的历史进程 近代军校起于道咸年间。此时的中国政局,面临着千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极大地触动了士大夫阶层,“师夷长技以制夷”,“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的议论鼓噪朝野,一个军事近代化的运动便首先被推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