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济慈在其短暂一生中真正爱过的三位女性,她的母亲弗朗西丝·詹宁斯,乔治娅娜·威里和范妮·布劳恩,都在济慈的生命史上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济慈母亲对他的爱以及济慈对母爱的回报所产生的恋母情节促使他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因母爱的不完美以及自身生理上的缺陷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自卑感使济慈在所爱的乔治娅哪·威里面前难吐真言。然而,正是这种精神恋的心态与信念使他写出了追求理想爱情为主题的长诗《恩狄米昂》;济慈与范妮·布劳恩甜蜜而痛苦的爱情给了济慈持久的创作灵感。济慈大部分成熟之作正是在长达两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爱中完成的。可以说,济慈的优秀诗篇、诗歌成就是爱情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  相似文献   

2.
理性求证与直觉智慧--柯勒律治与济慈文论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勒律治和济慈不仅创作了不朽的诗歌作品,还以不同的方式思考文学.柯勒律治的文论系统、完整;济慈的文论,多是片段和随感式的,散见于他的书信中.比较柯勒律治与济慈对想象力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们表面的分歧与深层的契合从艺术见解上看,柯勒律治与济慈殊途同归;从研究方式上看,则一个凭理性求证,一个靠直觉智慧.  相似文献   

3.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济慈无疑是独特的。他英年弃世,在短短的一生中历尽人生甘痛,但他很少在诗歌中直接描述他的痛楚。那么,他的这种“逃避”倾向为什么会导致一个丰富多彩的时空而又赢得读者喜爱? 天才的诗人超越了时代,并且深入了人类之谜、人类的种种梦想之中,因而他自身也成为这梦想的一个部分。时代愈久远,诗人的魅力愈巨大,其诗作的意义也愈强烈。一、“逃避”并不是唯美,沉湎更见出创造在现代人群日益侵袭大自然并破坏自身生存环境和传统精神的今天,诗自然是来自那个世界友好的劝解和呼声。而济慈的诗作正捧出那个世界的精魂:那是爱,是“激  相似文献   

4.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对英国诗人济慈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进行了剖析,提出济慈忠于生活真实的诗歌美学对艾略特等后世诗人的影响,以及与莎士比亚的艺术主张和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相似之处.同时指出,济慈现实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其追求美与真的艺术观的完美结合是济慈之所以少年有成,影响深远的原因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小说家哈代用他的作品来思考社会和人生,用小说的形式阐述他那个时代的哲学议题。维多利亚时期是理性与信仰交织的时代,哈代的创作深受其时代影响,加之作家本人接受过神学和宗教学教育,因此几乎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对人类理性的召唤。其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根源多是来自于人类天然的冲动和感性的执迷。用理性节制冲动,用仁爱克服感性既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哈代作品中贯彻始终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徐志摩与济慈是中国和英国诗坛上不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智慧早熟,感觉敏锐,有丰富的想象力,像夜莺一样为美好的理想至死鸣唱。本文讨论两位诗人的创作想象、形式与技巧以及在生与死的信念等方面的异同,寻求诗歌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济慈在诗歌创作中强调的是客体感受力和感觉,他师古、师自然的文风以及他对自然而又完美的意象的追求,都是他的诗歌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分析了美国当代新超现实主义诗人默温的诗歌中所体现的济慈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穆旦都生活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鲁迅的创作高峰期在"五四"前后,那个时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穆旦则经历了抗日救亡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及文革时期,他所处的时代则是不容怀疑的时代,他们都发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怀疑之音,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因此,《野草》的怀疑精神的历史语境具有传承性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济慈对于自然美有着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是他诗歌的一大特点. 他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可分为三类:描述性、比喻性和象征性.诗人利用植物意象创造独特的 诗歌意境,它们都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向世人传达着特殊的美感和情意.济慈植物意象的 应用具有自己的特色,学医的经历使他非常熟悉植物的属性,病魔缠身使他对美的发现有着 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其他浪漫主义诗人相比,济慈笔下的植物意象多了几分华美和精细,有 种精心雕琢的美.它们舒适恬静地阐释着诗人的理想,体现着济慈独特的艺术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伊丽莎白时期是英国戏剧史上群星荟萃的时代 ,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明亮的一颗星。他与时代同呼吸 ,共命运。作为演员 ,他了解时尚 ,了解观众的需求 ;作为创作者 ,他了解自己的同行 ,他影响他们 ,他也接受他们的影响 ;他博采众长 ,借用别人的作品 ,也借用别人的手法 ,但却创造出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剧本。因为他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他是无与伦比的天才。  相似文献   

12.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性和欲望的对立冲突。  相似文献   

13.
不论是从财产来源还是经营模式看,西门庆都不具备新兴商人的性质,而更多地带有封建商人的特征.他虽然亵渎封建政治,破坏封建秩序,但他破坏和亵渎的却正是封建政治、封建秩序中最符合民众利益的部分.他固守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婚姻制度,以残害女性为乐,和明代后期新兴市民以及启蒙思潮的思想家们并无共同之处.他所固守的正是封建政治和封建秩序中最丑恶的部分.他放纵的性生活,非但不具备丝毫的人文主义精神,反而是对人性的践踏和背叛.他在商业经营中表现出一些新经济的因素,但这并不足以撑起一个"新兴商人"形象,他仍然只能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封建商人的典型.  相似文献   

14.
梭罗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通过他所著的《瓦尔登湖》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他不为物质所困,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向往。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孩童般纯真的浪漫,一种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生活方式。在梭罗看来,人作为大自然的普通一员,只有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才能拥有真正完整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5.
名誉本性论     
人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名誉攸关每个人最为根本的利害。这样一来,名誉便具有使每个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荣誉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从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遭受耻辱和舆论谴责及其所造成的巨大利益损失,他的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从而极有成效地阻止他违背道德。  相似文献   

16.
诗人雷平阳创作了大量贴近社会现实、关注自然生态环境的诗作。在他的作品里诗人真诚的吟咏大自然,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眷念,同时也在诗作里表达了他对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为破坏大自然的担忧。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诗人在他的作品里希望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守望栖居的家园、回归诗意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7.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一个命题。孔子的人性观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其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是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与原则的根据,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着落点。  相似文献   

18.
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一生波折起伏,仕途从期望到绝望,从得意到"赐金还乡",直到最终的落魄,空有一身抱负却终究不能为国效力。于是,在他的笔下,月亮这个文学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便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出现,代替诗人述说出许多情绪。李白借月抒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伤感消极里,可以看出积极乐观的总体基调,看出我国古代百姓向往和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陈确论学继承其师刘宗周"一性"的学说,反对宋儒强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气、情、才即性,它们均有善无恶,并不是像宋儒说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他为了从理论上解决人生界恶的来源,提出人习于恶则为恶;另外,陈确企图回避对人性作一先天的预设,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的修养扩充才能性全,这样他的人性论不同于宋儒的先天人性论,表现出宋明理学的转型,可以说陈确是自觉承担了宋明理学的自我批判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20.
郑板桥的史论较多,他对历史的评价与他的喜怒哀乐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历史观是相对稳定的。郑板桥历史评价的基点是他的天道循环观,他认为社会与人生都是一场大戏,世事总是翻来又复去的;同时在天道循环观的基础上郑板桥又出现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他认为人一切奋斗的结果都会因天道循环而走向缥缈;当然,他也认为,虽然天道循环是不可抗拒的,但人的因素不可忽视,只要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人与社会就可以延缓这种循环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