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的时代内涵--兼谈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价值范畴.本文在比较分析西方主客二分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探讨人类中心主义的逻辑起点,并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揭示非人类中心主义片面性的深层实质,进而以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的辨证统一的否定之否定为基础,诠释和重构人类中心主义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2.
《寂静的春天》以其独到的视角昭示了生态伦理重要性,其背后隐藏的价值预设不同于单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前提下的人道主义。通过对卡逊《寂静的春天》著作背后的隐性价值从生态学视角进行考量,运用马克思"否定实践理性"的方法论对生态伦理进行理论建构,试图对探寻中国特色式的"弱人类中心主义"范式的理论实践进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4.
当代环境伦理学家为人类保护环境确立了不同的伦理定位即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本文认为环境保护应该坚持人类中心主义,人是最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生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危机业已跃升为当代全球性的“人类困境”。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环境保护运动不断发展.人们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伦理关系之中,生态政治哲学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生态政治哲学“原野”转向的考察、梳理,主要介绍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三个流派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彼此之间的承接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指出“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政治哲学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当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潜在核心价值的环保运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诟病,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思想的局限性。大自然有内在价值,人类不能不意识到环境的内在价值,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也能定义我们的内在价值。但这个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有很大的差异,内在价值不是仅给大自然权利,而是把环境当作一个整体,人类只能扮演大自然的一个角色。本文介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及其在环保上所受到的质疑,创造性地将实用性的整体论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相结合,并从科学、伦理和法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环境伦理的系统性,大大增强了说服力,推动并促进了这一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无法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确立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有赖于人的定义的更新。启蒙运动把人定义为“理性的人”,只有这一定义转化为“诗性的人”,生态文明的建立才具备前提。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是生态危机的价值根源。伴随着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变革 ,人类道德共同体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非人类存在物。这种生态伦理观的转变为当代生态法学提供了伦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然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和对待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必然要求,那么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0.
人作为一种思维性的能够自觉到生和死及其价值和意义的客观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古今更替,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生态恶化等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生态伦理的独特视角融合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相关理论,并且将此两种观点进行了重新审视,阐明了万物共存于自然之中,万物的发展皆应遵循自然的生态伦理法则,人类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走上一条万物共存共荣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道路的深刻理论。此外,还更为科学地论述了生态和谐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整体性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特征,但直到现在,对它一直缺乏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整体性特征,指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有许多个首尾相连的近似“圆圈”的否定之否定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长过程,可以概括表述为螺旋式上升。正确理解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开端和终点,是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整体性特征的关键性环节。螺旋式上升表现为连续性、循环上升性和开放的周期性这样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固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互不分离的一个整体;在这三大规律之中,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整体上概括所有事物发展过程的“唯一的运动规律”,另外两个规律是它的某种部分。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中国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相对均衡发展的过程,社会运行机制也经历了一个从侧重平衡机制到侧重动力机制,再到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协调运行的过程。这在哲学层面上展示了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阶段,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指导思想的成熟。分析中国发展战略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弥足珍贵,主动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否定性表达式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自然语言中的否定现象纷繁复杂。无论是对一般的否定现象,还是就所谓的“元语言否定”而言,传统的单一解释模式证明难以奏效。认知语用学的发展为研究否定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全新视角。基于这种多维视角,择取一种多元的阐释路径,方可在不断拓展与深化(元语言)否定现象之研究中,对这一论题做出更加新颖而科学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4.
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和运动变化的思想,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以及范畴学说中的对立和同一的思想。这种合理的辩证法思想是以神秘主义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是为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服务的。这种二重性也决定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对以后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5.
萧焜焘十分重视技术哲学研究。他的技术哲学研究以马克思恩格斯技术哲学思想作指导,从属于自然哲学,具有突出的实践观点,服务于发展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其具体技术哲学思想包括:作为宇宙自然辩证运动的否定之否定环节的技术现象;作为社会精神运动起点的技术现象;技术自身的辩证运动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即概念辩证法进行了分析,看到了概念发展的原因是自身的矛盾在起着推动作用,从而完成其三个环节的运动,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由此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内涵,即纯粹概念自身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从“三形态说”看马克思看待人的发展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三形态”说是以人的发展为依据来对社会进行分期的方法,具有广泛的方法论的意义,具体表现在论文中的五个方面:主体性的方法,生产力的标准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的方法,个人发展的有限性和人类的类发展的无限性相统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矛盾既是和谐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和谐层次不断提高和促进和谐内涵不断丰富的动力之源。合作与对抗是和谐关系中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和谐是合作因子与对抗因子的矛盾统一体,合作因子与对抗因子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和谐不断向前发展。和谐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在曲折中前进的上升过程。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对立统一看成是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核心,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战争的爆发.传统模式的解读不仅忽略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深层构架的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而且也没看到该理论形成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脉络.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以“生产集中”这个“自在之物”为逻辑出发点,遵从了资本主义“自我运动”的始点:“生产集中”——“自我运动”发展的第一个否定:垄断资本主义对自由竞争的否定——“自我运动”的第二个否定:社会主义对垄断的否定的辩证法大框架,试图探求社会发展的规律,找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出路和未来.不仅如此,在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列宁自身思想的变化: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自由资本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的坚信——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和哲学唯物主义的质疑——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淋漓尽致地彰显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相似文献   

20.
用文化人类学与哲学的目光审视,人类婚姻形态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源氏物语》所展现的日本平安时代婚姻形态演变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规律,而且也为文化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个案,反映了各民族文化包括婚姻形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