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2.
刘呐鸥是中国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他最先从日本引进新感觉派 ,其小说创作有与日本新感觉派相同的特征 ,如表现悲观、虚无、寂寞的世纪末情绪 ;崇尚主观、表现自我、尊重感觉生活 ;表现现代都市机械化生活所造成的人的异化。但刘呐鸥的小说缺乏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的象征性、乡土气息和诗化色彩。  相似文献   

3.
在对新感觉派的研究中,苏联唯物主义美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文学如何共同构成刘呐鸥的文艺理论一直是一个语焉不详的问题.从刘呐鸥的日记和译介入手,方可弄清施蛰存所谓的“新兴文学”和“尖端文学”究竟包含了哪些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从这看似对立的两个群体之间挖掘出他们共同对刘呐鸥产生了吸引的介质,广泛存在于“尖端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意象化技巧为刘呐鸥实现“新兴文学”的美学理想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手段,这种目标和手段的一致性使得刘呐鸥能并行不悖地使用二者创造出其独有的“新感觉”.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刘呐鸥的身份、死因及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文学史上 ,穆时英、刘呐鸥在伪上海时期的活动扑朔迷离 ,死因说法各异。结合新发现的资料和汪伪时期上海报界的实际情况 ,可以肯定 ,他们都效力于汪伪汉奸政府的新闻宣传 ;穆时英是中统人员但被军统误杀 ;刘呐鸥因赌场经济问题被青红帮暗杀 ,不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半殖民地语境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派——新感觉派。在刘呐鸥、穆时英声光魅影的都市风景线中,女性形象成为喻说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叙事图景。新感觉作家们正是通过"现代尤物"的形象构型,表达了对都市的疏离与困惑,完成了身处在西方殖民主义视阈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想象的寓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施蛰存、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杜衡等上海现代派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著地追求先锋艺术.他们通过自身的"话语实践",表现出锐意创新的先锋文化身份.因为上海文化的商业性与娱乐性,其文化身份总体上呈现出都市性、先锋性和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小说指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出现的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流派。其作品以现代都市人的生态与心态的描摹为重心,在感觉印象的捕捉与深层心理的发掘方面见出特色,标志着新文学中现代主义思潮从诗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与当时以茅盾为代表的左翼都市小说一起促成了中国城市文学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人的创作手法 ,反映了这个文学流派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 ,由此可解析创作者精神上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10.
城市尤其是上海形象在李欧梵学术视野中的凸显,映现出他复杂的文化现代性立场。《上海摩登》正是这样一部著作。李欧梵从分析老上海物质文化入手,重绘老上海文化地图;对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邵洵美、叶灵凤、张爱玲等“海上”现代作家加以分析,着重揭示其作品的“浪漫”“颓废”信息与“阴柔”气象,由此展现现代生活变化的本质。李欧梵意在呈现浪漫主义及现代性的内在联系及其在现代中国的曲折之旅,从都市文化批判中描绘出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的历史性错位与冲突。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认为中国新诗脱离传统的轨道,本身便是由于"城市之光"的激活,但长期以来,城市并没有支配中国诗人的想像力.当代香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点不足.从"望乡"到"望城",从抒写"乡愁"到表现"城愁",香港的城市诗歌走过了一段从浪漫诗歌到现实诗歌再到诗歌现实的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启蒙运动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取得了许多成果,却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围绕其坎坷曲折的历史,近年来,学术界展开过多次争论和反思。其中,启蒙与传统的关系、启蒙的本土化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一个中心话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汪晖就对“五四”启蒙运动疏离传统的缺陷进行过精辟的批评。①在此期间,包括王元化、李泽厚在内的许多学者曾做出过种种努力,启迪和拓展了人们的思路②。然而,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青年学者张光芒在近几年提出的“新启蒙主义”思想,从最根本的启蒙资源和哲学层面反思中国的启蒙运动,重建启蒙的形…  相似文献   

13.
都市圈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实施的区域战略之一.自主创新是国家“十二五”发展主线之一,在此背景下,都市圈创新力问题已成为多个学科关注的重点.在综合国内都市圈创新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创新外部环境、创新自身能力和创新支撑条件三个方面,构建涵盖21个指标的都市圈创新力指标体系,据此对国内7大都市圈的创新力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东、中、西地区都市圈的现状与评价结果,分别探讨相应的创新力提升战略,对于提升不同地域的都市圈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冲突时代的都市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都市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借用上海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说都市美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把都市建设得更美,相信多数人会同意这个说法的.其实这并非都市美学研究中特有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现代都市发展和社会公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公德是现代都市发展不可缺少的伦理条件之一。城市发展的实践也呼唤社会公德的介入,因为社会公德是城市公共性生活的必然要求。现代都市发展提出了对社会公德的内涵、职能及其功用重新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都市化进程论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所谓都市化进程,是指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它是城市化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在现代化的交通与信息技术条件下,都市化进程成为人类需要认真思考的世界性问题。都市化与城市化的共同之处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从自然向社会、从农业地区向城市空间的流动与聚集。其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流动与聚集的规模、流动的方向与聚集的空间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都市化进程迅速波及中国。都市化进程加剧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一是农民进城依然压力巨大;二是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城市的矛盾升级;三是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冲突;四是城市盲目扩张与科学发展的冲突。要使之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一是必须对当代以都市化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有清醒的现实意识,这是发现问题的主要与根本矛盾、实现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并由此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前提;二是结合中国国情理顺“都市化”、“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并根据不同地区、城市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一体化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有效协调区域经济"碎片化"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矛盾,实现空间资源整合,是当前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关注的焦点。本文将治理理论引入都市圈发展,指出创新治理机制是实现都市圈一体化的有效途径,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基于治理的内涵和我国国情,提出构建多元复合型都市圈治理机制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hanging racial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neighborhoods. We consider three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about localized racial change: that neighborhoods are bifurcating along a white/nonwhite color line, fragmenting into homogeneous enclaves, or integrating white, black, Latino, and Asian residents into divers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s. To assess hypotheses drawn from these perspectives, we develop a hybrid methodology (incorporating the entropy index and majority-rule criteria) that offers advantages over previous typological efforts. Our analysis of 1990-2000 census tract data for the 100 largest US metropolitan areas finds that most neighborhoods are becoming more diverse and that members of all groups have experienced increasing exposure to neighborhood diversity. However, white populations tend to diminish rapidly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minority groups and there has been concomitant white growth in low-diversity neighborhoods. Latino population dynamics have emerged as a primary force driving neighborhood change in a multi-group context.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12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从自身建设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十分注重产业平台建设。从功能架构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视架构不同的功能分区。从总体发展布局和竞争态势上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注重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建构我国数字出版大都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充分数字出版产业集聚效应,应进一步发挥出版企业的主体性,激发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潜能;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驱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跨越发展;由"规模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实现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的正向效益;建立健全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健全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发展长效保障。  相似文献   

20.
都市区多中心共生结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俊成 《江淮论坛》2010,(4):26-32,103
都市区是一个复杂的自组织系统与经济体,由不同等级与规模的城市构成,碎化与多中心已成为都市区发展的趋势。多中心间的关系成为都市区研究的主要方向,成为影响都市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多中心理论与区域共生协同关系理论,探讨了都市区多中心共生与协同发展的思路,分析了都市区多中心结构与空间模式,提出了都市区多中心共生的结构模式与多中心共生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