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弥尔顿的写作意图是"维护永恒的天旨,向世人昭示天理的公道",作为革命诗人,弥尔顿要用他的诗唤起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斗志.文章从语言表达、文学主题、文体风格等几方面分析了《失乐园》的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约翰·弥尔顿的民主革命思想突出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失乐园》是约翰·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集中反映了17世纪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热情地讴歌了革命思想,体现了约翰·弥尔顿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3.
读约翰·弥尔顿的长篇史诗《失乐园》时,我们会深深地为诗人所表现出的绚丽多彩、气宇恢宏的气势和 他所精心塑造的豪情冲霄的英雄撒旦的形象所打动。本文拟从结构铺陈、场面描绘、人物塑造三个方面着 手,浅论《失乐园》震古铄今的崇高风格。  相似文献   

4.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5.
史诗《失乐园》的最后三卷是史诗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史诗主人公亚当夏娃在前九卷里因屈服于撒旦的诱惑而堕落并失去伊甸园,但在最后三卷里获得以“谦卑”“忍耐”和“信仰”为核心的“内在精神”之“英雄知识”的装备,成长为弥尔顿始终倡导的“基督式英雄”,以怀着“心中远为快乐的乐园”,迎向孤寂艰难的未来.由此,史诗的最后三卷为堕落世界里那些已经堕落或可能堕落的人树立了“英雄精神追寻”的范式.  相似文献   

6.
在《失乐园》中,亚当的正当理性与选择涉及弥尔顿的古典资源与神学思想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区分自然法与实在法,可以说明正当理性与选择之间并无抵牾。上帝赋予亚当自然法,使其可以遵从正当理性。但是有关知识树果子的命令属于实在法,与正当理性不自动相合,因此亚当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失乐园》中自由选择(free choice)与真正的自由(true liberty)之间实有差异:前者对应亚当自由选择的能力,后者则是他遵从正当理性的结果。亚当在吃知识树的果子时,行使了自由选择,但他选择的是夏娃,而非遵守上帝的命令。这一事件的后果之一便是正当理性被蒙蔽,亚当从此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化史中,撒旦被定义为上帝的"敌对者",是具有否定性的一切丑恶势力的最高象征。然而,在弥尔顿的《失乐园》里,撒旦却以反讽的方式成为了叛逆的英雄,试图颠覆以上帝为核心范畴的传统文化观念。虽然撒旦最终在堕落中失败了,而弥尔顿的同情则为他抹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8.
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政治宗教性史诗。作者是英国17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弥尔顿的政治立场鲜明,作品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失乐园》是以《圣经创世纪》中人类始祖的堕落作为创作源泉,同时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历史背景完成的。作品所体现的革命主义精神和人性内涵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英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圣经神话中的人物撒旦由于他的骄傲与野心被赶出了天庭,打入地狱,他偷偷的来到人间,诱使人类为恶。而约翰·弥尔顿以这一神话为题材,在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中将撒旦塑造成一个反对专制和暴动的革命者。通过对《失乐园》人物撒旦的性格形象分析,提出撒旦的性格体现了弥尔顿的根深蒂固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失乐园》对《圣经》的传承与超越表现在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这两个方面。就经典互文而言,《失乐园》第7、9、10卷在情节、题材和主题上与《创世记》第1-3章构成尤为显性而密集的互文指涉,主要显现于弥尔顿对《创世记》文本大量且大胆的引用和转述;就文学想象而论,史诗对上帝所造之物的拟人化和具体化描写丰富了创世造人情节;对亚当夏娃尝食禁果前后内心活动的细致刻画和对人类堕落带给大自然伤害的艺术化呈现拓展了人类堕落题材;关于亚当夏娃对待惩罚之态度与认识的诗性描写深化了罪与罚主题。通过经典互文,史诗传承了《圣经》原有的宗教文本内涵;通过文学想象,诗人赋予《失乐园》独特的宗教审美意蕴。经典互文与文学想象共同成就了《失乐园》永恒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尽管《水浒》和《失乐园》两部作品著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也具有不同地位和影响力,但其具有共同的母题:不堪压迫,反抗强权,因此具有可比性,可作平行的比较研究。尽管两部作品情节相似,起义的原因相似,结局相似,但原因不同,就其根源是其社会背景和不同的阶级矛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故事内容构造呼应了弥尔顿著作《失乐园》中的情节框架结构,再现了失乐园中的故事情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两位主人公弗兰肯斯坦以及弗兰肯斯坦怪物的堕落故事恰好借用失乐园中亚当与撒旦中堕落的神话故事,同时作者也借用《失乐园》的故事表达方式阐述了她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以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在《失乐园》中,上帝、亚当和夏娃、撒旦所构成的上中下三界的宇宙景观,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心理及人格结构理论具有同质的契合,其中撒旦式英雄源自心灵的地狱——心理潜意识,其反叛性也正是人类内心冲突的深切表达。  相似文献   

14.
文章拟通过以新批评理论的若干原则,分析长久以来饱受争议的史诗《失乐园》中读者的道德困境及原因,通过逐一解决不同的分歧,得出这一道德困境的由来源于作者创作时设下的伏笔,以此向读者揭示一个道理,即诱惑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唯有提升自己道德修养,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并通过自由意志决定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上帝造人时预想的至真至善。  相似文献   

15.
在弥尔顿看来,“诱惑”可能引致堕落,却又是锤炼基督式英雄必要的历练.弥尔顿首先在其神学著作《基督教教义》里明确地诠释了这一悖论性的“诱惑观”,又在诗歌三部曲中予以艺术的呈现.《失乐园》里撒旦的诱惑开始了人类的苦难历史,但亚当夏娃“幸运的堕落”又开启了人类对“内在精神”的英雄追寻旅程.《复乐园》里的耶稣再现了亚当受诱惑的过程,却通过坚决抵御撒旦的诱惑而复得亚当失去的乐园,为人类提供抵御诱惑的原型.《斗士参孙》里大利拉的诱惑是参孙堕落的直接原因,却最终成为是参孙再生的催生剂和原动力.从堕落中再生的参孙最深刻地诠释了弥尔顿“诱惑观”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是弥尔顿所关心的新兴学问之一,他认为地理学是博雅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且长期关注地图的出版。他对地理学的兴趣也反映在诗歌作品如《失乐园》及《复乐园》当中。特别是在《失乐园》中,他透过明喻将撒旦的行动或经验比拟为欧洲远洋贸易的商船船队,这些商船船队穿过好望角,来往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在香料的交易上获得巨额利润。弥尔顿透过这样的明喻,制造出一种互文批判的效果:一方面由商船来批判撒旦,一方面也由撒旦来批判商船。这证明了地理知识对弥尔顿的思想及作品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地理学是弥尔顿所关心的新兴学问之一,他认为地理学是博雅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并且长期关注地图的出版。他对地理学的兴趣也反映在诗歌作品如《失乐园》及《复乐园》当中。特别是在《失乐园》中,他透过明喻将撒旦的行动或经验比拟为欧洲远洋贸易的商船船队,这些商船船队穿过好望角,来往于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在香料的交易上获得巨额利润。弥尔顿透过这样的明喻,制造出一种互文批判的效果:一方面由商船来批判撒旦,一方面也由撒旦来批判商船。这证明了地理知识对弥尔顿的思想及作品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贝奥武甫》到《失乐园》所实现的英语史诗发展的转折切入,对两部史诗的结构、主题和语言进行了对比分析。《贝奥武甫》使用古老的日耳曼语言,将氏族部落英雄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糅合起来,造就出一个英雄时代日耳曼世界的微缩景观,而《失乐园》使用诗人独创的"庄严体",将《圣经》故事、希腊和阿拉伯神话与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糅合起来,编织成一个穿梭在天堂、乐园、混沌界和地狱之间的宏大悲壮叙事。分析认为,弥尔顿及其《失乐园》对英语史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失乐园》是17世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杰出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是弥尔顿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通过运用宗教题材,作者曲折地表达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精神。而撒旦这个形象就是这种精神的最好体现。诗人通过对圣经故事的改编反映了其在王政复辟后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始终不渝的态度。在长诗中,诗人塑造了一个坚强不屈,反抗权威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形象。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失乐园》既非一部简单地记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性作品,也非一部纯粹的宗教诗,而是弥尔顿借神话题材与宗教意象对英国革命乃至人类的本性、人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命运所作的象征性表述。从中可见,其主题是对具有人文理性的理想人格的企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