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双碳”目标下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提升,是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减排固碳的发展要求下,以落实农业“双碳”目标为着力点,运用超效率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检验方法,测度2006-2021年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时序演进、空间差异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农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形成了“下游领跑、中游追赶、上游落后”的空间格局;黄河流域内农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超变密度,区域内差异由低到高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黄河流域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农业生态效率不存在σ收敛现象,但都存在显著的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种植业产值、机械化水平、农业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等因素对β条件收敛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将区域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排放视为"环境压力".基于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窗口分析法构造环境压力产生技术前沿,测度2005-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而分析效率的地区差异性与演进趋势;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分解为"组别生态效率"与"管理生态效率",找到各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采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两种分析方法考察全国与三大区域生态效率的敛散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的潜力巨大,生态效率分布地域性较强,呈现出鲜明的"东部-中部-西部"梯度发展特征,抑制不同区域省份生态效率提升的主导因素存在差异,全国及三大区域内各省份生态效率之间的差距均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构建衡量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2003—2013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了生态效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下游生态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中游和上游低于平均水平;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间差异均明显高于上中下游间差异,但差异性趋势减缓;长江经济带层面生态效率σ收敛大体上呈现出“总体收敛,局部发散”的特点,上中下游区域呈现出生态效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生态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经济“新常态”下,应该更加注重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让下游区域高新技术向中、上游区域转移,各省市应结合自身生态效率发展状况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突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2004~2018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城镇化对城市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域异质性。结果显示:中国各城市生态效率呈波动上升的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空间集聚性以及累积效应,区域间差距具有逐渐缩小的趋势;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N”型曲线关系;城镇化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生态效率的作用较小,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够强化城镇化对生态效率的改善作用,并且这种改善作用受到本区域与邻近城市技术水平的双重“加持”效用。  相似文献   

5.
农田水利作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经济增长及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影响。基于DEA在全要素生产的框架,构建全面衡量我国农田水利效率的指标——全要素农田水利效率,选取2001—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 Malmquist方法测算31个省的全要素农田水利效率,并对不同区域农田水利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全要素农田水利效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东北地区效率最高、超过农业大省聚集的华东和华中地区;全要素农田水利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完全匹配现象,主要与农田水利效率及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有关。基于农田水利效率省际差异,采用门槛回归模型检验影响全要素农田水利效率的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对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收敛门槛效应、机械动力投入对农田水利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加速门槛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湖北省单季水稻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水稻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户农业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和OLS模型分析绿色认知、环境规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季水稻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099。2)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为0.64。低效率组农户占比为81.08%,均值为0.55;中效率组农户占比为4.86%,均值为0.85;高效率组农户占比为14.05%,均值为1.11。3)农户绿色认知能够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影响农户农业生态效率的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因素中,家庭人均资产、劳均资本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灌溉用水量具有负向影响,种植面积、户均劳动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稻谷商品化率具有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通过扩大高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农户数量、提升农户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意识、加强农业绿色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支撑以及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7.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外向关联水平、内向关联水平和综合关联水平三个角度测度网络关联特征,同时利用共同前沿面方法测度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中介模型分析我国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三类关联水平均显著改善生态效率,其中综合关联水平的影响最大;区域层面上,综合关联水平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充当了省际网络关联与全要素生态效率之间的中介变量。据此,提出从加强省域合作、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区域创新制度三方面促进省际网络优化和全要素生态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9省2市的面板数据,通过DEA-E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实证检验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并进一步采用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控制变量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财政支农水平、劳动力质量和农业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生态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农业受灾率对农业生态效率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农业规模化经营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门槛正向促进效应,门槛值为39.7359%,这一促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之后有所削弱。据此提出,应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研发和创新、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等,以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从而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能值理论的湖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值理论是研究生态系统生态效率的有效方法,截取湖南农业生态系统2008年相关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统计数据,对该系统的投入和产出能值进行计算和处理,并分析其投入产出结构基本状况、系统的环境负荷水平和系统运行效率等问题,为湖南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把握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发展水平及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以黄河流域的8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2—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流域内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不平衡,山东和陕西两省处于领先水平;2)生态效率差异先缩小后增大,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由东向西递减,且上游持续低位,中下游波动性较大;3)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协调发展水平由勉强协调提升至初级协调,但区域发展失衡持续存在,仅山东省、河南省达到中级协调水平,多数省(区)仍处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数字经济与生态效率协调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1.
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工具,通过对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中各主体的影响力以及对省以下财政体制变迁的互补性制度的分析,旨在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分析的结论是: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进展程度和效果取决于各主体对改革的态度和较量的结果,而且,在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政府行为以及化解财政风险等一系列改革也应同时进行,最好优先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制度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家权力因素可将国家制度体系划分为国家政治制度、国家经济制度和社会公共制度。我国制度体系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完善。在行为取向方面,可从动态和静态两种角度作为切入点。动态上,针对制度演变过程进行路径探寻;静态上,制度对象主要以人际关系、物的秩序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作为完善取向。  相似文献   

13.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应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解读与阐释。基于历史纵向维度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历史演进中的制度形态视角,构建与善用道德制度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又先进的策略选择。目前,类似生态(环境)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管理中的引咎辞职制度以及自责道歉制度、道德诚信制度等新型制度就本应属于道德制度的范畴。道德制度不同于西方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同于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化制度、道德文化制度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道德制度必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转向中心地位,必将发挥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科学评价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探索能够应用于科学评价实践的理论与方法,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科学评价的内涵、科学评价活动体系、科学评价主体体系、科学评价内容体系、科学评价系统、科学评价规范体系和科学评价理论体系方面论述了科学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相比较美国研究生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本文从入学制度、教学制度、科研训练制度、激励—淘汰制度、资助制度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就以上制度比较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总结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法律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和谐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把握法治系统工程的关联性,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解决"法治系统与中国经济-科技-和谐社会系统协同发展"问题,使该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合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根据太极拳运动的固有特点和中老年人生理特征,浅谈太极拳对改善老年人微循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抗衰老、防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制度评价的标准选择及其哲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哲学视野中的制度评价需要确立三个标准:合理性标准、合法性标准和现实性标准。制度的合理性标准是指制度是否具有逻辑的一致性,制度的内容是否符合制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制度效率;制度的合法性标准是指制度是否具有存在的法理基础,制度的价值选择与目标定位是否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着眼于制度公正;制度的现实性标准则是指制度是否具有可实现性和可操作性,制度实施成本的高与低,着眼于制度的实现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论制度的功能演变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的功能发挥过程是复杂多端的.自发形成的制度的功能演变大致是由满足占主导发展为限制占主导,而自觉设立的制度的功能演变则复杂得多.制度变迁始于社会成员对制度限制功能的反抗.制度变迁的理想目标为制度文明,而制度文明的产生更是交织着种种矛盾.制度创新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内部财务制度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邓春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