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00001号烈属证”的是辽宁凤城人丛德滋烈士的家属。1933年,丛德滋从东北大学毕业后,被介绍到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领导机关——国民党政府军北平分会政训处工作。1934年,为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丛德滋开始在一些进步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卖国投降和内战行径,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新诗史上,湖畔派诗人的名字是人所共知的: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冯雪峰。本文要谈的是冯雪峰。 一 在杭州西子湖畔,微风吹拂着岸上青青的草和树,也吹拂着四位诗人年青的心。在这里相聚,他们才咏出动人的诗句,“歌唱在西湖,歌哭在西湖”。冯雪峰就是在这美丽如画的人间天堂景致中开始了诗歌创作。这个阶段从一九二一年开始持续到一九二三年。 在他第一个阶段的诗篇中,冯雪峰所歌所咏都是从内心抽出的情思——一个中国  相似文献   

3.
吕明清同志于1917年12月出生在江西省永丰县瑶田镇孟陂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4月参加革命,193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江西省浮梁军分区供给部政委、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江西省兵役局局长,江西省吉安军分区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后勤部政委、部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1984年5月以副军职离休。他先后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八一勋章、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12年1月30日7时37分,吕明清同志因病在南昌逝世,享年96岁。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叙述的方便,先把时间概念搞清楚,这里所谓的“早期”,是指从1932年夏衍根据党韵指示,參加明星影片公司编剧委员会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这期间,夏衍先后创作和改编了《狂流》(1932年)、《脂粉市场》(1933年)、《前程》(1933年)、《春蚕》(1933年,根据茅盾的同名小说改编)、《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年)、《时代的儿女》(1933年,与郑伯奇、阿英等合著)、《同仇》(1934年)、《女儿经》(1934年,与郑正秋、洪深等合著)、《压岁钱》(1936年)[以上为“明星影片公司拍攝]、《风云儿女》(1935年,原作田汉,分场剧本夏衍)、《自由神》(193  相似文献   

5.
(一) 民族资本創办仁丰紗厂簡历仁丰紗厂是1933年开始筹办的,最初的发起人有穆伯仁、崔景三、辛鑄九、韩立民、马伯声等。1934年5月正式成立。厂址設在济南商埠北三空桥,计有英国泼拉脫厂纺紗机12600枚,是一个规模虽不很大,但机器設备相当新式的紗厂。仁丰紗厂成立之时,正值世界资本主义刚爆展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为了推销国內的过剩商品,都竞相向国外爭夺市  相似文献   

6.
梁柏台烈士(一八九九年——一九三五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之一。曾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历任内务部部长,司法人民委员等职,在我党历史上有一定影响。浙江省党史征集委员会已将梁柏台烈士列为我省重要党史人物和著名烈士之一。  相似文献   

7.
一在冯雪峰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读着他留下的纯真而又滚烫的诗章,不禁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征服,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一幕壮烈的悲剧刚刚落幕,那崇高的美感占据了我整个的心灵。我一遍又一遍读着他在《火炬》一诗中的句子: 从黝黑的森林里出来, 扎着枯枝点起了火炬, ……这是他1941年至1942年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期间写成的作品。简直可以看成是他一生光辉人格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一支火炬,燃烧着自己,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他立志做一支“永远不灭”的火炬。雪峰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可以分为“湖畔”和“上饶”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3年,他在杭州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结成了湖畔诗社,共同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和《春的歌  相似文献   

8.
李克农(1899年—1962年),安徽巢县人,是我党著名的情报工作领导者。他一生多次闯入龙潭虎穴,传奇故事甚多,智斗皖军总司令陈调元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1925年五卅惨案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的李克农,由我党安排出任国民党芜湖市党部宣传部长。他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创办民生中学,以此为基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影响群众,与安徽大军阀陈调元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陈调元(1886年—1943年),一脸横肉,生性凶恶。他原隶属北洋军阀冯国璋直系,后投奔孙传芳,被委以皖军总司令重任。从此,陈调元依仗靠山,穷凶极恶,恃强霸道,大肆掠夺民脂…  相似文献   

9.
刘以纯,山西洪洞县赵城(原赵城县)城内人。1910年3月14日生,大学毕业。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洪赵县委书记、洪赵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城工部长等职。1939年十二月政变中牺牲,时年29岁。 刘以纯同志自幼聪慧好学,十四五岁时随其父在山西运城生活过一段,后其父与同乡南汉宸过往甚密,经常论及中国的前途等话题。这段时间虽不长,但在刘以纯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7岁时他就学于临汾第六中学,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斯·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 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城,1930年在法兰克福任教授,1931年任社会研究所所长,1933年侨居巴黎,1934年任纽约社会研究所所长,1944~47年任美国犹太人委员会首席研究顾问。1949年再度在法兰克福任教授,  相似文献   

11.
著名文学家冯雪峰,浙江义乌人,1903年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还不到20岁,就成为文坛所瞩目的“湖畔诗人”。1927年6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腥风血雨中,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932年,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冯雪峰在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时,因叛徒出卖,身份暴露。为了他的安全,党中央决定调他到中央苏区工作。当冯雪峰辗转数千里抵达红都瑞金时,其心仪神往已久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红一方面军政委、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已被“左”倾教条主义剥夺了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家,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早创作白话诗的诗人之一。一九一九年二月二十九日写的题画诗《睡吧,小小的人》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19、12、11)上发表时,中国新诗坛上的诗人和诗作还都寥若晨星。一九二二年六月,他与同人周作人、俞平伯、徐玉诺,郭绍虞、叶圣陶、刘延陵、郑振铎等合出的诗集《雪朝》问世时,诗坛上也仅有《尝试集》(胡适)、《女神》(郭沫若)、《冬夜》)俞平伯)、《草儿》(康白情)《湖畔》(应修人,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这五本新诗集.《雪朝》的出版,在诗坛产生了很大影响,两个月后又再版了。该集内收来自清诗十九首。这些诗,后编入《朱自清文集》扣《笑的历史》。两年后,朱自清又出了他的诗文合集《踪迹》,收诗  相似文献   

13.
陈镜湖烈士1923年经革命先驱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早期党员之一。为帮助烈士家乡辽宁省建平县发展教育,活跃烈士家  相似文献   

14.
出身豪门的中共党员赵宗复(1915—1966),从1933年12月入党那天起,就由一个原打算出洋留学求名成家的贵族公子,变成一位为共产  相似文献   

15.
一,往事回忆 西汉公路(西安——汉中,实际是宝鸡——汉中)由宝鸡越过秦岭、酒奠梁、柴关岭,再沿褒河而下,经过鸡头关下“石门”峡谷而达汉中。全长254公里。全线于1934年7月开始测量,1934年底动工,1935年12月26日试车,1936年6月1日新石门凿通,1936年7月1日鸡头关大桥完工验收全线通车。全线分三段测量、三段施工(即宝凤段、凤留段、留汉段),后成立鸡头关大桥工程处。  相似文献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纪念牺牲的工农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军队将士、国际友人和无名烈士,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烈士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纪念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牺牲的党内外烈士,运用易于群众接受的形式进行社会动员。通过烈士纪念活动宣传革命口号,引导革命方向;宣传革命精神,形成崇敬烈士的社会风尚;同时忠于理想、甘于奉献的无产阶级政党形象也在纪念活动中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名人传记》在今年第一期刊发了樊永蓉的文章。文中披露了《红岩》烈士彭咏梧的结发妻子谭政伦的感人事迹: 谭政伦1917年6月30日生于四川省云阳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1933年春,年方16岁的谭政伦与18岁的彭庆邦(即彭咏梧)结成伉俪。  相似文献   

18.
马骏(1895—1928年)烈士,回族,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早在少年时代,马骏就怀有强烈的爱国热情。16岁那年,他在原吉林一中读书时,就和同学们积极参加抵制日货的运动,暑假回到宁安时,还曾演出过《一片爱国心》的话剧,唤起人们起来打倒帝国主义。1915年初,他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为了追求救国救民的真  相似文献   

19.
何伟,原名郝荣甲,1926年11月12日出生于河北省赵县宋村。1933年上小学,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失学,在外祖母家参加农业劳动、自学。1944年参加八路军,在晋察冀边区任区政府见习财政助理员。1944年12月到冀中军区教导团(后改为抗大二分校)青年队学习。1945年在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任兵站司务长、付站长、站长等职。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双十  相似文献   

20.
<正> 吴组缃是一位清醒的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早在中学时代,就开始用短篇小说试笔,曾发表过《不幸的小草》(1923年)和《鸢飞鱼跃》(1925年》两个短篇。三十年代初,他叩开了文学创作之门,连续发表了《离家的前夜》(1931年),《两只小麻雀》(1931年)、《栀子花》(1932年)、《菉竹山房》(1932年)、《卍字金银花》(1933年》、《天下太平》(1934年)、《樊家铺》(1934年)、《一千八百担》(1934年)、《女人》(1935年)、《某日》(1936年)等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抗战前的作品,全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吴组缃抗战前的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革命传统,并且有了新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