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智 《东岳论丛》2005,26(5):153-157
关系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关系思维要求人们从事物与事物的关系去把握事物,理解一个事物时,不是从此事物去理解此事物,而是从与此事物相关的他事物去理解此事物。事物的属性取决于该事物以及与之相关的他事物,这是辩证法、现代科学、关系思维的共同见解,在关系思维看来,事物的一切属性都是相对的,都是关系性的,事物的属性就是关系属性。  相似文献   

2.
定罪过程的深化:从“三段论”到“循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理性哲学现下的定罪三段论,并不符合实际的定罪思雏过程,即先前理解引导下的在刑法规范与犯罪事实之间循环,这就是诠释学所主张的循环论.形式理性三段论只是诠释学循环论的必然结果,故循环论扬弃和深化了三段论.三段论运用的是演绎推理,而循环论中的类推综合了设证、归纳和演绎逻辑,可见在方法论上,循环论同样深化和拓展了三段论.  相似文献   

3.
徐仪明 《中州学刊》2004,(5):157-161
道家与古代数学与天文学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老子与古代数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运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的数量关系,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恰恰就在这里.道家与古代天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对于天体演化和宇宙起源、结构等认识方面.这在老子、庄子、<淮南子>以及近年来出土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都有可以值得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李洪志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抛出所谓的“历史循环论”,胡诌人类迄今经历了81次以上从繁衍到毁灭的循环,现在又到了接近毁灭的“末劫时期”。“历史循环论”不仅是对历史常识的无知,而且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公然挑战。人类社会决不是像李洪志所宣称的那样从繁衍到毁灭的简单循环,而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矛盾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一、“历史循环论”是历史唯心主义李洪志认为“真、善、忍”是宇宙的根本特性,“任何物质都有佛性——真善忍。那就是构成宇宙的东西。”这样,李洪志就把世界本源归结为某种精神实体,把“真、…  相似文献   

5.
李波 《理论界》2012,(3):131-132
王弼通过注释《老子》一书对老子的古今观念进行了改造。他改变了老子崇古抑今的态度,在崇本息末、以无为本思想诉求下对古今做到了真正的等而视之。但王弼在提出不迷信前人陈说的同时也注意对古代的探究。他认为只有做到对事物发展开端了熟于心,才能揭示事物的根源。同时在方法论上他又非常重视从当前出发来证实初始,从初始入手来把握近在眼前的事物,最后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王弼较前人应该是更为合理地处理了古今问题,这可以视为王弼玄学的又一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黄敏 《理论界》2006,(6):174-175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转型、文化变异、哲学突破的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名实之辨”的思潮。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作为这一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在构建“道”这一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提出了“名实之争”的问题。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语言学思想,老子的语言学思想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一部分。本文试图从老子对“道”的命名中来体察老子的语言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中国最早使用象形文来表达存在意识的哲学文本之一,从而也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古人以象形文的形式确立起来的思想方式的魅力,即从文字所指向的感性具象出发,通过形象性关联去把握事物的普遍本性的思维方式。在《老子》文本五千言中,构成核心骨架的是"道"、"有"、"无"等词汇,而老子试图通过这些文字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来阐释自然主义的价值诉求。在中国古人那里,"道"字一开始指的是人在陌生的十字路口要选择一条出路的自由状态,而这不仅表达不确定的、敞开的、自由的境界,还表现了有与无的共属一体的循环关系。"有"字本来指"手持肉"的富裕的占有状态,后来指称被人们所"把握"的自然万物;而"无"字原本指巫师通过舞蹈所要取悦的没有确定表象的神灵,后来指称万物背后不确定的混沌的世界。在老子看来,混沌的世界不断地生成有序的世界,而有序的世界又不断地回归于混沌的世界,这两者的循环构成"玄之又玄"的宇宙的大道。  相似文献   

8.
任何时间制度总是包含着两种自相矛盾的属性,即循环重复的时间观念和不可逆转的线性时间观念,而一切文化自然也提供了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解决方式。在神话时期,神话思维对死亡现象的否定中已经隐含了神圣时间对线性时间的克服,在"祛除巫魅"的理性化进程中,线性时间观念和循环时间观念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出来。不过就中国思想史而言,线性时间从来就不曾占据过绝对的优势,"历史循环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优势地位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9.
老子与尼采     
老子与尼采的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他们都处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传统主流思想遭到强烈怀疑的时代,都反对传统,否定很多传统价值观念。然而否定传统之后走向何方?尼采要前进,老子却要后退。尼采肯定刚强、勇敢,谴责怯懦;老子则肯定柔弱、退缩,贬抑刚强、勇敢。在宇宙观上,老子把无目的、无欲望的道看作决定世界存在和运动的根本力量,尼采则把个别事物的"权力意志"看作类似的力量,不过尼采也认为世界在整体上是无目的的。老子和尼采所给出的宇宙运动模式也都是循环不止的,但是尼采充分肯定生命的价值,他对宇宙运动的视角是面向"生"的,这与他积极的人生观相应;老子强调万物都要回归于道,他的视角是面向"死"的,这与他消极的人生观相应。尼采不受传统束缚而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老子消极的人生观,在总体上我们无法接受,但是老子的对立面转化、反对战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可指导我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内在架构中的道家思想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在外显层面上具有道家与道教文化的色彩,这已为前人所揭示,但人们忽视了其内在架构中所隐含的道家思想意蕴,如老子的循环论思想与庄子的浮生若梦的人生认知贯穿了小说的始终,并成为小说悲剧精神的内在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郭象是魏晋玄学时期的重要哲学家.他提出了"适性"而为的理论,他认为事物是"自生"的,每个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变的,因此每个事物只能顺自己的"性分"而为,而且也只用"适性"而为.郭象的"适性"而为思想中有很浓的万物一体境界,体现了万物相通相融,体现了事物间的一种共通感、一种责任、一种尊重和一种平等.  相似文献   

12.
研究西方文艺理论,重要的是从方法论上加以总体把握,即对本身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诸理论模式进行考察。西方文艺理论几千年来基本上一直沿用着一条"因果关系决定律"模式去考察对象。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复杂化,"因果关系决定律"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化为三种基本模式:理念本质论模式、辩证本质论模式和语言结构本质论模式。其中每种模式都对文艺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特有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有着特定的合理性和弊端。我们站在21世纪的入口处审视这些模式的利弊,有利于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创建我们自己的理论模式,促进我们文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部解《老》著作,《文子》的援"气"入"道",对《老子》道论的完善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文子》一书体现出来的思想糅合趋势,推进了战国秦汉之际思想的整合过程;《文子》对"人"的关注与思考,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思想史理性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论朱熹《大学章句》的解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来 《文史哲》2007,(2):103-111
朱熹《大学章句》的特点是:以明德—气禀—复其明德为基本结构,以明德为心的本然之体,从而赋予《大学》一种心性论的诠释。这种高度心性化的经典诠释为道学的发展提供了经典理解的依据。而在朱子的《大学》解释的功夫论中,一方面,格物和诚意居于核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为学次序的关注成为朱子基本的问题意识。简言之,人的为学,必须遵照《大学》以格物为起点的顺序,一切功夫以存天理、去私欲的道德修养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霍金于2004年对自己的黑洞理论进行修正,认为万物进入黑洞后,经若干年的演变,会重新开始新的轮回。而这一理论与老庄的熔炉理论极为相似。黑洞理论与熔炉理论的哲学基础都是循环论,而且都认为这种循环是无止境的,物质在不同的循环阶段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相似文献   

16.
杨萌 《学术界》2012,(6):214-224,289
法益概念在德国刑法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理论界尽管对其内涵和功能理解不一、聚讼纷纭,但主流观点一直肯定,刑法的任务是保护法益,以法益为基础的犯罪的实质概念能够限制刑事立法.而另一方面,德国刑事立法和司法界对于法益概念的批判立法功能一直心存怀疑.法益论的发展历史和最新发展告诉我们,法益理论的历史精神体现在它对自由主义的坚守,是不屈从于国家权威和国家家长主义的独立判断和坚持.合比例原则与自治原则是对法益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作为整体性的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揭示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当代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国内关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称谓问题、马克思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及其特性、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和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提出尚需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性灵说与童心说有内在的联系 ,是对童心说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 ,表现真情实感。性灵说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它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 ,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性灵说也存在着把心或心灵看作文学的源泉 ,对色情宫体之作亦加以肯定等严重缺点。  相似文献   

19.
田辰山 《文史哲》2006,4(4):141-149
韦伯“一般过渡理论”和“三个理想权威模型”的概念范畴,不具备对中国社会和政治权威作合理解释的效力。其“理性”是狭义的,其“法制统治理想类型”的模式化缺乏严格定义。中国政治不是西方那个攫取权力的角逐概念,是料理社会、人世事物。一个治理者的政治,取决于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和实行什么样的政策。中国的法,多是处理政事的具体办法或指导性规则的概念。实在经验中不存在这样的“理想类型”能表述的事情;关键不是理性不理性,也不是“魅力”还是“理性法制”,问题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人,把攫取利润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这个目的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0.
"形式"这一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一方面借助"形式"谈论具体物的实体,另一方面,他又试图将个体对应于质料的形式与本质建立联系,以保证其实体学说的统一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亚里士多德不得赋予"形式"多重涵义,而代价则是牺牲了这个概念概念本身的清晰性和明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