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真正科学的、大众的幸福观,它实现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进步的统一.马克思的幸福观为幸福城市建设提供了重要指针.大庆幸福城市建设要以马克思的幸福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利益需求和理想信念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幸福思想史上的思想家们总是以人性为出发点来认识人的幸福,马克思的人性论是科学的人性论,人的本质是最根本的人性,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本质揭示了人的幸福的内涵,人的需求本质决定了人追求幸福的动力和内容,而人的现实本质揭示了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是科学幸福观的创立者,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幸福观。马克思幸福观具有四个基本哲学维度:幸福的概念确证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幸福的根本基石是"唯物史观支撑的现实生活世界";幸福的实现路径是"人的全面发展";幸福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对当代人树立正确幸福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幸福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幸福的终极目标。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当代人们如何追求幸福及实现中国梦具有较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淼 《北方论丛》2022,(1):35-42+171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认为,"劳动是生命的乐趣",劳动幸福是人类的真正幸福。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带来新的危与机,在资本的驱动下,智能机器削弱劳动者的主体性、资本逻辑加深劳动的异化、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痛苦,形成对劳动幸福的遮蔽之势,使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受到质疑。但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合理使用,它将提高劳动效率、优化劳动关系、推动劳动解放,助力劳动幸福的实现,进而确证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基于此,我们要化危为机、把握契机,推动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创新,加大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宣传力度,倡导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自觉践行,从而实现马克思劳动幸福观的理论突围。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费尔巴哈曾说过:“人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始终是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活处境出发,通过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通过对宗教、异化及资产阶级片面人性的批判,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阐释中创立了马克思实践幸福观,从而使“片面的人”发展到“完整的人”,“异化的幸福”发展到“真实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马克思自己回答的斗争.斗争的幸福观是马克思基于生存而建立的.首先,这个幸福观是建立在劳动学说基础之上的,此外,这个幸福观是马克思劳动学说的拓展和深化.个人的为实现人的本质的斗争和阶级为实现阶级的个性的斗争就是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和本质.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各派幸福观的区别明显地表现在两点上.其一,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是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剥削阶级谋求解放的幸福观.其二,马克思的幸福观指出了无产阶级和无产者的幸福在哪里.在派别林立的幸福观领域,马克思的斗争幸福观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江峰  张瑞敏 《江汉论坛》2014,(5):126-129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对其予以探讨,有利于直接地推论、切近生活地解读、清晰地呈现和与时俱进地转换、衍扩其人类幸福思想。在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其人类幸福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现实交往的人是人类幸福的主体,生存实践的交往是通往自由与解放的人类幸福之路。"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是核心的现实交往理念,财富"普遍的交换"的人类幸福价值就在于"生产出完整的人",真正联合的自由交往,是人类幸福生存的理想化交往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关于人的理论都是对人类幸福的关切,这种关切一方面是审视现实生活的标准,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马克思在对当时德国人民的生活状况的分析否定中阐释了科学的幸福思想,即幸福是在人类消解专制制度的笼罩下,摆脱了人在劳动中的异化的一切束缚,而达到自身全面发展的和谐状态。对这一理论的深刻解读,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和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生具有浓厚普罗米修斯情结.因此,他选择了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职业.马克思普罗米修斯情结所产生的大众意识的立场,决定了马克思在面对社会问题时的责任意识.马克恩主义哲学发展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讲并不在于我们所具有的理论"生产与再生产"水平,而是我们能否重新建立与大众血肉联系,亦即能否重新树立牢固的"大众意识".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马克思关于从现实的人谈幸福,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相统一、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幸福的观点,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以民为本,讲求自我修养,争取大多数人的幸福,是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文化源泉。从"两个结合"视域看,习近平奋斗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人民至上的幸福;幸福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幸福是物质奋斗和精神富足相统一的幸福;幸福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幸福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大课题之一,阿伦特和马克思同时关注幸福问题。阿伦特在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中着重讨论了她的幸福思想,对于公共幸福的追寻导致了两次革命的结果判然有别。法国革命由解决生存必然性问题转而追求私人幸福的社会解放致使革命失败。美国革命与之相反,一直追求行动的政治自由使革命走向成功。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法国的社会问题如出一辙,都是面对生存必然性,在她看来这不是幸福而是不幸。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诠释了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革命,认为以此为基础才能彻底消除贫困、消灭剥削阶级,使资本走向灭亡,解放全人类才指日可待,全人类幸福才是可能的。本文通过两位思想家的对话,站在马克思的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回应了阿伦特对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幸福的守望者──记潍坊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长张继昌沙淼,赵萍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是令人尊敬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最幸福的。──马克思翻开历史的日记,古往今来,人们无不通晓一个道理,那就是:得民心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自由时间"是相对于"劳动时间"的哲学范畴。自由时间表征了人的积极存在,内蕴着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以及人的个性的丰富和潜能的发挥。"自由时间"并不是常识意义上的"休闲时间",在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中它直接关涉着工人阶级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自由、幸福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经历了基督教神学视野下的道德观、理性主义道德观、人本唯物主义道德观的思想转变之后,最终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道德观.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由“个人完美和人类幸福相统一”向“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价值目标转换.研究这一问题,对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并以其为指导搞好我国现时期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出场是对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的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研究成为一种探索马克思哲学的新范式,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景式的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生活主体以及哲学的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的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突出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马克思哲学的真理观是生活幸福真理观,马克思的辩证法本质上是权利辩证法,而现实生活则是马克思哲学的总体性范畴.对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探索,要求我们为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确立起新的理论范式,同时,自觉地立足于生活世界,创造出与我们生活相适应的当代哲学样态,发展出有中国气派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