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性质与自然性质可以直接等同,这在中国伦理学中是普遍的现象。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在论及价值问题、应然与必然时,总不离德合天地,性体自然,进而复归其根(道),具有浓郁的自然主义特色。本文通过对自然之道与伦理之道、自然生命之性与道德人格之性以及自然之心与道德之心几个主题展开了思考,从中发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普遍具有自然主义特征。自然主义不同于唯物主义,比起后者,具有超越性和唯美性。  相似文献   

2.
浅论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曾黎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汉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说,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札、智”、信,标志着中国封建伦理精神的正式形成,成为中国封建伦理精神的真实形态。三纲五常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金科玉律,成为...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以“德主刑辅”的王道教化观和“中民之性”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在对儒家孔孟荀的教化理论和汉初陆贾、贾谊等人重教化轻刑罚的教化思想进行吸纳发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王道教化思想。董仲舒的王道教化论重视仁德之施行和封建伦理纲常的教化作用,强调王道必须以教化为大务。这一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对于我们今天以德治国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在其生存、繁衍、发展的漫长岁月中,逐渐融汇和形成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伦理精神(以下简称“中华伦理”),这种精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就把伦理思想视为“礼义也者,人之大端”,提倡“德治”、“教化”。其后又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进一步将儒学思想系统化、完整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中华民族古代社会发展的成功之道即在于“积善成德,以德治世”。因此,要讨论中华民族的伦理精神,便不能不从儒家伦理思想谈起。  相似文献   

5.
董仲舒是先秦时代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同时又是汉代神学思想的创建者。他为了适应汉武帝刘彻实行“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把孔孟之道和阴阳五行之说融合起来,炮制了一套“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等的神学目的论思想体系。汉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由推崇黄老思想而转变为“独尊儒术”,甚至提倡谶纬神学,就是从董仲舒开始的;他曾被称“为儒者宗”(《汉书·五行志》),足见其影响之大。董仲舒的这种神学唯心主义思想也贯彻在他的美学观中。他把先秦儒家的美学思想完全加以神学化,而成为汉代神学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首创者。这似乎从未引起学者的注意和研究,现在我试从上述两个方面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6.
《白虎通义》的生态神学思想把自然之天、伦理之天和神灵之天糅合在一起,三位一体。《白虎通义》把自然现象拟人化,尤其是把自然变异说成是天意的突出表现,具有神学色彩和道德的属性;另一方面,《白虎通义》又把社会关系神秘化,赋予社会现象以神学含义。《白虎通义》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比附,天人感应,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同时也蕴含着一种朴素的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人权是现代法制以至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现代人权标准的真正实现需要文化环境的保障。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现代人权观念既有相融性 ,也有排斥性。我们应继承其重教、仁爱、德治、民主等思想 ,批判其封建纲常思想以及过分的社会本位主义和道德本位主义观念。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是西汉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且用神秘的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孔孟的学说,创立了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服务。这种“天人感应”论,就建立和巩固封建大一统来说,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当时起了进步的作用。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种哲学思想本身是正确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极其荒谬的神学唯心论。而这种荒谬的东西,又为中国尔后一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封建宗法伦理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极坏的作用。今天,当我们要彻底清除封建主义残余的时候,重新批判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儒家伦理与传统医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传统医学道德深受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在注重道德教化和崇尚纲常伦理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源远流长的优秀医学道德,使得医家与儒家有着非同一般的亲缘关系。“仁爱救人”、“医乃仁术”便是儒家仁爱思想的体现。仁爱原则既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传统医德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康德(1724—1804)是欧洲伦理思想史上伟大的伦理思想家.他在批判经验主义和宗教神学的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康德伦理思想的基本问题是“研究纯粹理性是否以及如何能有实践力量”,但是道德教育问题在康德伦理思想体系中也占有十分显要的地位.在他的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中专门研究了道德的“培养与练习”问题,这就是与该书第一部《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并列的第二部《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所谓儒家伦理.就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关广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学说。象今天人们常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人际关系准则等,用儒家的本语表达.都叮归于伦理这个范畴。孔孟伦理思想曾经作为主要的道德力量指导了华夏民族的行动,创造厂灿烂的封建文明。不论是在本上的中国人,还是遍布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是或多或少地带着这种传统的积淀步入现代社会的。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永恒不变的道德伦理规范是人存在的。全盘否定孔孟伦理思想或不加选择地宣扬孔孟伦理思想的作法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通过分析,审视孔孟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戊戌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对封建主义道德观念的批评和对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原则的宣扬。这就使维新派成为中国历史上首次与封建传统伦理发生全面对抗的新道德思潮的早期代表。  相似文献   

14.
孔子改造原始天命观建立原初人学思想后,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孔子的原初人学理论.董仲舒以神学形式阐发儒家伦理,既是对人的肯定也是对人的否定,他游移在哲学与宗教之间,构成儒家哲学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宋明新儒学通过对董仲舒的哲学化神学和佛教哲学的辩证扬弃,在新的高度向先秦的原初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复归,建立了古典新人学理论.儒家哲学对人的关注和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思想方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仁义是董仲舒五常之道的核心,二者的特定内涵及交互作用对他的整个道德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董仲舒提出仁义结合的处世之道,“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分别内外,厘定界线,发展了儒家的“人际关系学”及道德修养理论;他的这种仁义观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理想人格模式的塑造,有利于普遍伦理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是近代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 ,他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是对边沁等功利主义者思想的完善。密尔认为幸福是行为的目的 ,功用原则是评价行为善恶的唯一标准。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 ,他的功利主义伦理思想被看作是规则伦理的一个典型代表。但实际上 ,他的伦理思想是对功利主义伦理与美德伦理的调和。这种调和一方面从理论上揭示了两种伦理思想传统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又为分析当代中国若干道德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贺麟伦理思想的梳理 ,展示贺麟伦理思想中道德范畴与非道德范畴“经济”之间的关系 ;贺麟对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五伦观念”和西方伦理中的功利主义的态度以及贺麟对道德发展动向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对贺麟的伦理思想给以总体评价 ,并希望贺麟的伦理思想对当代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与社群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两种思想在价值取向上都将整体的利益作为重心,在人性论上都将某种社会规范纳入人的本性当中,在道德建设上也都强调道德的目的性。但是,董仲舒并没有像社群主义那样,在理想的状态下片面强调人性中善的一面,而是在考察现实的基础上,指出人性为恶的可能性。因此,不同于社群主义在道德建设方面单纯强调“德性”的作用,董仲舒强调的是“德性”与“规则”的统一。以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为参照系,对董仲舒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审视,对于我国当代的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儒林外史》中的伦理思想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文行出处”问题,认为此书所依据的基本上还是儒家道德准则;二是“成王成贼”问题,认为此书在这个问题上越出了封建道德的范围,有赞成造反之意;三是“风流经济”问题,认为这与恩格斯讲的费尔巴哈的道德基本准则有些近似,更是对封建道德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典小说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塑造出大量与封建传统道德和伦理纲常格格不入的"离经叛道"者。本文就明清小说中"离经叛道"者的形象进行初步探析,并从社会及作者自身两方面对其形成原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