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分析了利率与债券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了利率市场化政策会影响债券市场的供求关系、收益率期限结构、市场结构和功能,同时提出了完善债券市场结构化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是债券市场的生命力,货币政策是调节债券市场流动性的主要方式。从"价量结合"角度构建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新指标,通过解析"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影响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内在机制,构建TVP-SV-SVAR模型深入分析两类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时变影响及其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类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流动性具有显著的时变性和时滞效应,货币政策的集中调整会引发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大幅波动,利率变动对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冲击效应高于M2,且作用效果更加直接,利率冲击对债券市场的时变影响存在一定的记忆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金稀缺性和投资者风险厌恶性,本文修改了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的无风险利率融资假设。在考虑不同资产融资成本差异的基础上,本文推导出不同资金成本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从理论上指出资产的期望收益由资金成本和市场风险共同决定,从而拓展了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通过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新模型在债券市场中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考虑到债券信用等级因素导致的资金成本差异,不同资金成本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能够对债券收益率进行有效的解释。同时,从模型推导中还能看到,收益率波动衰减的速率小于期限增加的速率,这正是收益率曲线通常向上倾斜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用久期和凸性度量债券价格波动性的前提是利率期限结构的平行移动,而实际上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往往发生更复杂的变动;本文首先通过多项式样条分析法拟合出我国即期利率的期限结构,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三个主成分,分别反映了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倾斜和曲度移动;结合债券的定价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主成分分析的VaR计算模型,由于主成分的数量较少并且是不相关的,因此大大简化了计算量。本文还给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风险分解方法,为风险控制人员和债券组合投资经理识别风险来源和风险贡献,将组合风险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率期限结构分析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等的基础。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为资金市场提供具有普遍参考价值的利率,是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以上海证券市场国债交易数据为基础,运用息票剥离法和样条估计法来分析国内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可得出如下结论:收益率曲线呈向上倾斜;国债收益率偏低;利率期限结构符合流动性理论;缺少浮动利率债券。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金融市场利率数据(1997~2005年)和相关计量模型,对再贴现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和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同业拆借利率是我国基准利率的最佳候选者。同时,对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 ibor)进行计量分析,亦发现其具备成为基准利率的潜力,但它也存在运行时间短、覆盖面小等不完善因素,需要在改革中进一步培育。  相似文献   

7.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障碍与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利率市场化历程是逐步扩大银行信贷市场利率的浮动幅度与培育非银行金融工具利率市场化并举。到目前为止,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资金价格,已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的利率选择不构成约束的程度。现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推进到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这一核心地带,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相当紧迫,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却面临着周围环境的重重阻碍。当务之急是积极创造条件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蕴藏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8.
银行间债券市场7天回购利率是我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通过构建ARIMA(2,1,2)-GARCH(1,1)模型拟合7天回购利率的波动特征。结果显示,7天回购利率呈现右偏、厚尾和非正态的分布形态。波动具有集群性、持久性且呈现出均值回复现象。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尚未实现弱势有效。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主流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定价方法是以央行的基准利率进行上下浮动并随基准利率的调整而调整.随着我国未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市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一步提高,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隐含期权风险等相关风险将逐步显现出来.本文结合目前较流行的贷款定价及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从我国金融市场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的住房抵押贷款定价与管理模型,从而当市场发生利率变化、违约、提前偿付等情况时,银行仍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实现风险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久期缺口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免疫策略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率风险越来越成为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主要风险。因此,如何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及管理,日益成为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建立久期缺口模型,提出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免疫策略,并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通过确立目标项目,调整资产与负债结构,可以较好地实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免疫。  相似文献   

11.
股市周期转换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基于MS—VAR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3—2008期间的国债数据为样本,采用Nelson-Siegel模型对反映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三个模型参数:水平因子、斜率因子和曲率因子进行了估计。在此基础上,假设三个参数序列构成的时间序列向量的演变过程受某潜在变量的支配,且该潜在变量服从二区制马尔科夫链转换过程。本文构建了反映潜在变量影响利率期限结构变化的MS—VAR模型,并用此模型实证检验了该潜在变量转换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潜在变量是股市周期,我国股市周期的转换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存在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参照国外金融市场确定基准利率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在中国目前管制利率下,以无风险、市场化和反映整个社会资金供求为标准,衡量并比较了金融体系中各类利率承担基准利率地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以银行间市场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利率的基准,并对利用银行间现券市场的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长期基准利率提出了建设性构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生息资本理论是其货币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马克思对生息资本、利息、信用与虚拟资本等的深刻分析中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出现与发展具有必然性,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同时,应该突出国家在资本市场构建与发展中的规范与引导作用,合理运用利率进行宏观调控,强化资本市场中信用机制的建设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利益,防范由虚拟资本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一些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的影响,纯粹的连续扩散过程难以正确描述利率变动的行为。因此,在HJM框架下,给出了服从跳跃扩散过程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进而推导出我国固定收益市场的债券定价公式,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和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发展资本市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已是大势所趋。随着财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财产分布格局的变化,居民财产性收入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稳健的资本市场使金融资产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成为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坚实平台。因此,务须通过完善资本市场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创业板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稳健地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优化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使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高效率配置,从而带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贷款利率的放开是我国利率改革的一个历史标志,是存款利率放开的前奏,它显然对于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企业等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无疑也会给金融业带来更多的风险,面对贷款利率放开后的一系列影响,我国应该转换政府职能、提升银行综合业务能力、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等,以保证利率市场化的平稳过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我国国债市场为例,利用4种期限类型(7年期、8年期、10年期和2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样本数据对CI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CIR模型较适宜于中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实际;在实证研究中,考虑广义矩方法(GMM)可能存在某些问题,如效率不高。并且使用Nowman(1997)提出的最大似然估计法(MLE)对上述利率动态模型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的久期模型并进行经验计算。  相似文献   

18.
上证国债指数是中国国债价格的一个很好标尺。研究国债指数的波动性特征对于认识国债市场的波动有着很大的帮助。对近三年来上证国债指数进行实证分析,指出了其收益率分布的“尖峰厚尾”以及条件异方差的存在。同时采用三种不对称ARCH模型,TARCH,EGARCH,非对称CARCH验证了该指数的不对称“杠杆效应”。从行为金融学和市场参与者交易行为的角度来分析国债指数为什么存在“杠杆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视域中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实现农民的制度化利益表达。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社会转型和利益分化的加速,导致当前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呈现出一系列复杂的特征。立足于我国三农问题的客观实际,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表达的现状,探究并预测农民利益表达的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利益表达的综合机制,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