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个体化问题是阿奎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自然实体而言,阿奎那认为质料是其个体化原则。在他看来,质料之所以作为自然实体的个体化原则,不仅有其在逻辑上的必然性,而且还具备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在不同的语境下,阿奎那对这一原则有着不同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西方基督教本位主义思想与全球多元宗教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和紧张关系,继承宗教改革思想传统的基督教哲学家希克提倡多元主义的宗教观以化解这种紧张关系.他从康德的理性主义哲学中发展出"实体自身"的宗教本体论,从佛教觉悟成佛的传统中发展出主体性的多元救赎论,这两者有机的结合便构成了他的实体论的多元宗教救赎思想.这个具有新启蒙思想特色的宗教观既契合于基督教自身的改革传统,也为正在兴起的世界宗教平等对话和已签署的<全球伦理宣言>提供了一种比较全面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战略方针,是我国新时期重要的发展战略思想和指导纲领,但是社会中与和谐社会提倡的一些理念是冲突、相悖的。所以必须研究和谐社会与人性变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时代下的人性和谐。  相似文献   

4.
结合胡吉特对芝诺悖论的研究与奥康纳对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研究,可以论证出在亚里士多德实体与属性二分的框架下的芝诺悖论归属问题,并由此揭示出芝诺悖论问题更丰富的哲学内涵.哲学史的发展也印证了悖论归属问题的哲学地位.由此可以描绘出完整的悖论归属图景,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西方哲学史和数学史入手,探讨以真理问题为核心,哲学和数学之间存在的一种倾向性关系的生成与消解。笔者认为,哲学在确立自己的真理理想和真理途径时,存在着对数学的夸张性解读。这是哲学加于自身的桎梏。数学的发展自身表明它并不具有哲学期待于它的典范性,哲学应当走出数学的阴影,如实、坦率地考察“真理如何成为真理”。  相似文献   

6.
技术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关注并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技术现代性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动态过程,对技术现代性的考察应从发展的角度来衡量。技术现代化的过程和社会技术创新紧密相关,正确认识及评价技术现代性和社会技术创新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如何选择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认识论意义。认真反思技术现代性问题,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7.
经济与哲学的关系已经成为学科发展最本质的关系,它不仅影响经济学与哲学,而且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由于缺乏这一维度,哲学与经济学依然表现为两张皮,搞经济学的不认为<资本论>是经典经济学,而搞哲学的不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种分割,不仅表现出近代形而上学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而且严重阻碍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把握.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浑然一体的,只有透过经济学的语句读出他内在的哲学思想,并透过哲学语句读出它内在的经济学基础,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一部<资本论>创作史,就是一部马克思思想的综合创新史.  相似文献   

8.
实践哲学历来是哲学的主要领域之一,其中存在着众多的理论范式.实践哲学必然包含两个面向:一是关于实践的哲学,即对实践的理论解释;二是作为实践的哲学,即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一种实践哲学范式,当这两个面向相统一时,则处于常规时期;而当这两个面向相分离时,则处于危机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走出危机的出路在于,实现"关于实践"的哲学与"作为实践"的哲学的统一,使其既能对实践作出理论解释,同时又能实际地对人们的实践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的解析与建构需要将自己建立在一个哲学理念之上.这个哲学理念需要将内在性与超越性、此岸与彼岸、现实活动与超验意向等统一起来.这个哲学理念需要既摆脱旧形而上学所隐含的价值虚妄与暴力,也需要规避一元实践主义所隐含的虚无主义.在后实践哲学的视域中,文化作为对人的生存安顿包含着超验信仰与现实的劳动实践两个维度.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思想脉络中,"文化"乃是以"文""化"之,也就是所谓的人文化成的王道政治;"政治"乃是"正"之以"文"以"治",也即是以"教化"实施统治.因此,文化的问题在其现实性上就是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历史的客观规律是人们行动的动机背后的最终动因,同时也阐述了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但学术界更多地是重视前一个问题,对后者有所忽视。本文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利益在人的动机与历史规律之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探讨,文中指出了利益的含义,分析了利益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动机之间中介作用的机制、具体表现、性质和特点,并论述了对该问题的研究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各国的刑事诉讼程序结构各有差异,源于不同的刑事司法价值观,司法价值观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发挥着深刻的影响,正是不同的价值观构成了不同诉讼程序运作之基础.价值观基本上是一种利益观.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利益,一种是安全利益,另一种是自由利益.两种不同的基本利益反映了现代刑事诉讼价值观实存状态,从而决定了各个国家的刑事诉讼立法对实体真实与正当法律程序的不同追求.从实际状况来看,实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大陆法系国家一般都欣赏实体真实主义,而实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英美法系国家则对正当法律程序有所偏爱.因此,对实体真实和正当法律程序两种特定的司法价值观进行法理分析,最终把握驱动刑事司法制度运行并决定其运行方式的内在利益机制,透视刑事诉讼法律关系,并从根本上把握刑事司法制度的设计与操作理念.  相似文献   

12.
自由主义作为近当代西方政治思想领域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对世界影响巨大,是西方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自由主义的内涵丰富,约翰.格雷(John Green)指出作为一种政治理论的自由主义拥有四种典型特征:个人主义、普遍主义、平等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的这些典型特征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根据自由主义产生的基础和不同发展时期的具体经济社会状况,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完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权思想的演进就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集中反映,而且私有财产权也是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基础。通过对西方产权思想演进的简析和梳理,自由主义及其典型特征的实质内涵及意义将会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13.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人的探索和战斗,使得人类历史从私有制产生以来第一次获得了“戏剧性的”而非“叙事性的”内容,决定了人类解放这一政治哲学议题将在新的社会制度和历史阶段被进一步地追问.革命的实践使得列宁的政治哲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行动指向,穿透资本主义合理性的彻底批判和不断革命使得列宁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最为显著的发展成果,同时也注定了其理论使命将在今天乃至未来得到延续.  相似文献   

14.
葛兰西以"实践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名词,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体现出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葛兰西强调实践哲学是"绝对历史主义"的哲学,并将历史主义原则贯彻到哲学的产生、哲学观、人的本质等多个问题的论述中。葛兰西强调要"历史地"考察问题,将实践作为哲学的本质,认为实践哲学是超越了传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践一元论。  相似文献   

15.
16.
田鹏颖 《求是学刊》2007,34(1):46-52
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对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现代性的根据和基础是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现代性一经形成,又规范、制约着现代化运动朝着“现代”的方向去演进。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已经从关于现代性的事实判断转向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这正是“现代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关注现代性的正面功能,而忽视现代性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难以持续,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可能成为泡影。“后现代性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现代性之外的某种力量使然,而是现代性内在的超越本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所谓“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自我否定,而是现代性的自我完善、补充与提升。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关系看,解决这两种技术的“滥用”和“误用”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生命悲剧体验不仅浸透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思想,而且也与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即庄子悲剧精神具有密切联系.庄子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鲁迅对人生的困境、悲苦的体验非常相似.个人与社会总体秩序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个体生命往往被社会所吞没;个体生命之间也存在着对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薛晓源 《国外社会科学》2022,(6):172-179+200-201
本文运用胡塞尔现象学中“家乡世界和陌生世界”的理论去深度解读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所著《中国哲学导论》的意义和价值,阐明其对中国典籍翻译与研究未曾言明的“微言大义”,以此展现卫礼贤在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故乡与异乡”之间,在“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之间,成为最成功的“摆渡者”之一的精神历程。卫礼贤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运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创造性地阐释了中国三千年绵延悠长的哲学史。卫礼贤在中西哲学文化之间从容自在地“摆渡”,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认知和相互理解,并把其中最璀璨的部分——哲思与智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充分展示了东西方文明在双峰耸立并峙之中,二者的相互欣赏和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创造性地阐述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对认识和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处在一个新的矛盾凸显期,在新的时代环境中,重温50多年前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仍然能够领会到这一学说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价值。以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为指导,正确认识当前的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郭湛  王文兵 《唐都学刊》2004,20(2):13-15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