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浮华交会是东汉末以来存在于士大夫中的一种特别的社会政治现象.曹魏历代君主对浮华交会之徒采取严厉打击,对浮华交会活动坚决取缔,但并没有阻止其存在,其一直伴随曹魏政治相始终.其是曹魏所实施的官吏选拔制度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可尝试将其置于“文质世运”这一语境来加以讨论。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演变,表现为一个“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模式,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转文。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与宦官擅权、选举不实等政治问题相伴而生,是汉末文弊的一种表现。曹魏代汉是一个“救文以质”的社会政治过程,清谈浮华在这一时期自然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过曹魏中期以后,汉魏之际的政治却又表现出“由质趋文”的中途转向,清谈浮华也得以重新发展。不过,正始清谈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学术问题,它受玄学的主导。由此,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将到达一个新的阶段--魏晋清谈。  相似文献   

3.
《典论·论文》历史地存在于曹魏政治这个语境中 ,与它关系至深。具体而言 ,则《典论·论文》表现的以才情衡人论文的新标准与曹魏政治中“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互为表里 ,其批评“文人相轻”又与曹魏政治中的打击“阿党比周”相呼应。两汉德治主义与两汉文评的道德评价同曹魏能治主义与此期文评标准审美化 ,形成鲜明对照 ,又逻辑地证明了这一结论。再者 ,曹丕的政治身份与文学身份的纽结 ,亦使这一关系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4.
在曹魏政权建立、巩固的过程中,"破浮华交会之徒"和"唯才是举"是曹操消除汉末士大夫异己势力与选拔人才、构建势力集团的两个重要步骤.最终打击并清洗掉不愿臣服自己的以汉末名士为主的反对派,通过"唯才是举"的途径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为汉魏更替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南齐永明十一年的一首秀才策题加以考察,指出它深受法家学说的影响:斥责“文儒”,呼吁“农战”,并有明显“王霸兼综”倾向。作者的考察显示,这首策题同时反映了齐武帝和王融的意见,与二人的北伐意向有关,是针对南朝浮华靡丽的文化风气而发的,体现了专制官僚政治对士族政治的抵制。南朝的如上法术论调,可补魏晋南北朝法术之学的缺环。结合其他材料,这一策题显示尽管南北朝秀才考试主要重视的是文采辞藻,但也时有与实际政治相关的对策和答策。  相似文献   

6.
针对“魏晋风度”迅速式微的事实,从“魏晋人物”所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个体因素诸方面进行分析,汉末、曹魏与司马氏统治时期严苛的社会政治生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审美观,以及门阀体制下“魏晋名士”独特的家世、形容、才情、少年风范等因素的综合,是形成“魏晋风度”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出现的高强度“政治势能”给边疆治理及其现代化推进以强烈的影响,从而昭示边疆治理现代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关注边疆的“政治势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关注性政治势能是因边疆治理中的关注力改变而形成的势能,价值性政治势能是因边疆治理中的目标追求改变而形成的势能,一元化政治势能是因领导体制变化而形成的势能,机制性政治势能是因机制运作效能提升而形成的势能。大体上讲,关注性政治势能和价值性政治势能偏重于边疆治理的决策和政策效果评估,但对边疆治理过程的其他环节也有深刻影响。而机制性政治势能和一元化政治势能偏重于边疆治理的决策执行,但对边疆治理过程的其他环节也有深刻影响。因此,“政治势能”贯穿于边疆治理的全程,并对边疆治理形成全方位的影响。“政治势能”的构造成为边疆的一种中国特色治理模式,是中国当代边疆治理的“治理密码”。  相似文献   

8.
阮籍与司马氏集团之关系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籍既不是对司马氏集团深恶痛绝而对曹魏“忠爱缠绵”的忠臣义士,也不是出卖曹魏而投靠司马氏集团的小人,他与司马氏集团之间的关系是特殊时期政权与名士之间的特殊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对阮籍而言是被利用被强迫的,从而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合作关系。阮籍的放达,不是“佯欲远昭而阴实附之”,而是其名士风度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9.
"四风"问题的解决,需要纳入某种学理上的分析。就中国传统治道来看,可将"文质世运"说作为分析"四风"问题的一个理论假设。诸如"四风"问题,自古有之。其中,汉魏之际曹魏集团对"清淡浮华"问题的处理方式,可视为对"文质运世"说的一个检验,并可为当前"四风"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历史借鉴。实质上,求真务实是"四风"问题的深层关涉,也是"四风"问题的解决之道。在反对"四风"中坚持求真务实,既汲取了"以质救文"的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也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是汉魏之际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汉末在动乱中崛起的曹魏集团,弘扬了汉末“党锢之祸”中兴起的人文精神,在文学领域内抒写建功立业的悲壮情怀,哀悯民生痛苦,形成了慷慨仗气的文学风格。到了魏正始年间,随着曹魏集团内部司马氏一伙势力的强大和政治的黑暗,以阮籍嵇康、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文人一变建安风骨的英雄主义情调,从讴歌建功立业转向抒写内心孤独,形成了远大遥深、离形得神的文学追求。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的转变,说明文学思潮的演变受着外部环境的制约与主体的左右,值得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标题限定说明及意义 行政管理与民族问题相结合的研究还处在初创阶段。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提法,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讨论论题之前,首先需要就本文“民族自治地方”的限定作些说明和引申。 由于研究对象和范围的差异,“民族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时被混为一谈,使用起来相互替代。这种混淆是不科学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民族地区”作为一种习惯性提法,概念所指偏重于社会性,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民族自治地方”有着严格的法律依据,概念所指偏重于政治性。把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混为一码事,不仅于学术研究不利,而且还会误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曹魏西晋诗赋中的悲秋感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魏西晋诗赋中的悲秋感情贺秀明曹魏西晋诗赋描写自然景物表达感情,有一显著特点:秋季景物的描写最多,用以表达悲哀忧伤的情感。本文拟探讨曹魏西晋诗赋中悲秋的内容、原因及其继承与发展。一《文心雕龙·乐府》指出:“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观其...  相似文献   

13.
文艺创作中的“自我表现”问题,许多同志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但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没有遵守同一律,因而影响了讨论的深入。本文试就“自我表现”的不同逻辑范畴,谈一些看法。一从艺术的反映方式来看,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偏重于主观的抒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直接坦露,而这和偏重于客观描写的“再现”是不同的。于是就有了“表现”和“再现”孰为优劣之争。表现派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文艺应该立足于内在世界的表  相似文献   

14.
文艺创作中的“自我表现”问题,许多同志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但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没有遵守同一律,因而影响了讨论的深入。本文试就“自我表现”的不同逻辑范畴,谈一些看法。一从艺术的反映方式来看,所谓“自我表现”就是偏重于主观的抒发,偏重于内心世界的直接坦露,而这和偏重于客观描写的“再现”是不同的。于是就有了“表现”和“再现”孰为优劣之争。表现派说,现代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所以文艺应该立足于内在世界的表  相似文献   

15.
再论蜀汉政治中的北伐问题赵昆生三国时期的蜀汉,相对魏、吴而言,不仅国家小,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薄弱,而且立国时间短,统治政治简单。在蜀汉政治中,最为突出的事件要算北伐曹魏了,它贯穿于蜀汉整个历史过程中,为历代史家关注。重新梳理这段历史,仍有诸多值得研...  相似文献   

16.
曹操是曹魏王朝的创建者。他在创建政权的过程中,有过“唯才是举”、“拔出细微”、抑制豪强、诛杀世族名士之举。有些同志认为曹操打击世族、反对儒学,是庶族地主或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曹操究竟依靠什么势力为政治支柱、阶级基础,他所擢用的是哪些官员,他主要代表地主阶级中哪种势力的利益?这还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曹魏时期青徐兖地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理单元,出自这一地域的青徐兖籍官吏是曹魏官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活动影响着曹魏国内政局。一方面,他们在曹魏立国、魏吴战争以及平定国内叛乱中均功绩赫赫;另一方面,以唐咨为首的利城兵变和诸葛诞叛乱致使曹魏政局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理念教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念的知识、价值和信仰三维意义的整体性关联。区别于其他政治理论课,“概论”课程在性质和目标上偏重于理念教育。 “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的。它以引起学生接近理念为起点,以促使学生认识理念为中介,以呼唤学生改变、践行理念从而改变自我处境和人类处境为宗旨。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历代墓志形制与文体变化为纵向轴,一是以魏晋南北朝中的“志”“碑”合一形式以及宋齐梁陈中出现的简单化的墓志形式,论述了中国古代墓志设计的“实用”思想;二是以历代墓志文体演变为研读对象,系统论述了墓志文体设计演变中的“实用”与“浮华”的转变。系统考察中国历代墓志的形制与文体设计,墓志作为随葬风俗的一部分,其形制变化基本轨迹还是以实用为美、为尚。浮华的特质在重葬、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尤其是墓志志文成为文化人施展才华的载体之际,文体适应了为死者“歌颂”的普世之需,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应需而变”的设计本质。  相似文献   

20.
由于闲暇教育和休闲教育在某些方面有相近之处,有不少人将二者混为一谈。实则二者之间从问题提出、内涵、目的、内容及研究意义上都有些许差异。简言之,闲暇教育偏重于“外”,休闲教育偏重于“内”。通过比较研究,笔者大胆假设闲暇教育只是休闲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休闲教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