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按探源—征实—发微的顺序,描述了理范畴的历史展开及基本涵义,评述了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尚理倾向的得失,并对理在艺术中的应有地位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一吼堂诗集》收录了圆瑛法师四百零九首诗歌,这些诗歌中出现“云”意象的达五十七处之多.云这一自然物象,在圆瑛法师眼中成为了一种极具佛禅意蕴的特殊物境.他或用“云”来衬托周围景物之高远,或用“云”来抒写自己任性自然、超尘脱俗、潇洒自由的人生境界,或借“云”寄寓济世的理想,或将“云”入禅理,寄托遥深.总之,在其参禅礼佛的生活方式以及禅观心态的影响下,自然的云被其禅化心境所改造,已成为了一种蕴涵空灵心性的独特诗歌意象,呈现着浓郁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3.
杨绛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其中和谐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杨绛散文的和谐表现在四个方面,即淡泊与沉郁的有机“中和”,浪漫与现实的奇特交融,严肃与幽默的微妙平衡,平凡与崇高的真实协调。  相似文献   

4.
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是实现高校教师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它应以仁爱为基础,以平等民主为原则,以相互摄取为典型特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这四者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使得高校师生关系趋向和谐。  相似文献   

5.
和谐为美是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中的核心意识。它与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密切相关。基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而形成的以和谐为美的美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即已成为流行的思想 ,经过儒、道两家在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两个方向的发展以及两个方向相互之间的互补与整合 ,并经过历代的文艺实践与理论总结 ,形成了中华民族鲜明的以和谐为美的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社会发展美学的含义,特征,兴起的条件,创建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认为:发展美学所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具体的美和特殊的创美,审美的性质和规律,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发展中的美学现象即社会发展美,其最大特征是综合性,整体性,创建并研究发展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仁是人之安宅,义是人之正路。居仁由义是人之本性自然的表现,是真善美之合一。人在居仁由义中感到生命的尊严与自由,在反身而诚中感到精神的愉悦,在浩然之气中感到生命的提升。为仁义所充满的人拥有一个审美的世界,在其中,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发展美学——21世纪美学的主导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社会发展美学的含义、特征、兴起的条件、创建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阐述。认为 ,发展美学所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具体的美和特殊的创美、审美的性质和规律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发展中的美学现象即社会发展美 ,其最大特征是综合性、整体性 ,创建并研究发展美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具有鲜明的圆道思维向度。圆道思维是一种以圆润通变、回归和谐、螺旋式上升为特征的思维模式,它勾勒了事物发展的圆润轨迹,揭示了事物周而复始运动过程中螺旋式上升的方向和连续性的时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等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民族基础。和谐发展是以自我身心和谐、人我和谐、物我和谐为特征和指向的发展模式。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圆道智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美学问题,使用以古照今、古为今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的研究,发掘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获得了对待当今生态问题的新认识:只有平等对待天、地、万物中的一切,把他们当作主体,共同发展,才是真正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研究证明,葛洪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观理论在当今构建和谐的社会是可行的。葛洪的儒道互补生态美学和谐理论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都有着许多值得当代人认真学习和思考的地方,特别是对实现“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目标和倡导“和谐世界”的思维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解读"天人合一"哲学的四重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是,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是,“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是,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训诂结论的可靠取决于论证的有效。有学者认为《论语》"植其杖而芸"指水稻中耕除草培苗。这是以或然为必然,不能成立:水稻当时未占主要地位,"耘""耔"并非水稻中耕特有,《天工开物》特指水田以手拔草的"耘"不能用以衡量上古文献,出土汉代文物既有水田耘田又有握锄除草,断言"植"不能释为"放置",不符合语言实际。有学者认为此"杖"是"犁杖"。这是以特殊为一般,不能成立:释"杖"为"犁杖"是偷换概念;所谓"古人关于耘、耔的训释恰与犁杖耕耘禾垄的作用相吻合"这一证据,既不符合铁犁历史,又不符合古汉语实际。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古今中外教育家和谐教育理念,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对《学记》中蕴含的和谐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教育目标的和谐是指引,教与学的和谐是根本,教学内容的和谐是载体,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媒介。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中间主义”思潮是当代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思潮。“中间主义”思潮发展势头高涨,已然成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是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为应对内外挑战,着眼未来,致力于改革和发展而开展的重大理论创新。无独有偶,进入新世纪,中国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重大理论,强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要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间主义”思潮与“和谐世界”理念所倡导的源于东方文化的中正和谐之道,对于应对和化解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危机,维护世界和平,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形式新颖的"中国风"音乐大行其道。从传统审美角度来看,这种音乐形式无论在歌词、编曲、演唱方法还是整体风格上都符合中国古典审美精神,与民族文化的心理积淀有密切关系。但在这种音乐形式广泛流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真反思,探索传播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范围副词“光”“净”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中,"光"和"净"是两个比较常用且意义、用法都很相近的词,同时这两个词的区别也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较容易遇到的问题,需要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朴正熙政府为了打破其在国内外遇到的困境,经过与美国的一番讨价还价出兵越南。出兵越南给韩国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极为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但最为重要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经济方面的战争。特需”和政治方面的“开发独裁”。越南战争“特需”使韩国奠定了其经济起飞的基础,并巩固了朴正熙的执政地位,从而使“开发独裁”体制获得了适宜于其生存的土壤。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醒世姻缘传》为例探讨近代汉语"个"前"一"的隐现问题发现:"个"可以分为量词"个"和非量词"个",除了在个别特殊结构中必须显现外,非量词"个"前的"一"一般隐省。量词"个"前"一"的隐现与句法结构有关,"一个"或"一个+NP"前没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必须显现;"一个"或"一个+NP"前有支配性或限制性成分时,则"一"可以隐省。  相似文献   

19.
史书中有"口马"一词,最早出于《北齐书》,释义纷纭,有解释为"良马""骏马"的,有解释为"牲口马匹"的,有解释为"奴婢马匹"的。其实,《北齐书》中"口马"的"口"指的是"奴仆","马"指牛马等牲畜,"口马"意谓奴仆牲畜。  相似文献   

20.
"校漂族"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仍居住在学校或学校周围,依靠学校资源生存的一类特殊群体。"校漂族"在融入社会时存在心理适应、经济适应、人际适应等问题,所以应多渠道应对"校漂族"的社会融入问题,包括政府出台政策宏观引导,学校应实行规范化管理,个人实现自我调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