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人民饮茶的历史悠久,各地饮茶的习俗各有异趣。边疆兄弟民族的饮茶习俗边疆兄弟民族多居住在高原、沙漠和草地,海拔高,气压低,故其饮茶多为熬煮,这样才能充分地将茶叶中的有益物质熬出,溶于水中成为茶汤。其茶有酥油茶、奶茶、清茶三种。茶叶中含有的茶碱、咖啡碱对高原人民生理上的新陈代谢有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故其民族中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饮”的谚语。藏族人婚时以茶为聘,葬时熬茶送茶。在结婚之际,男方要熬大量的茶来招待客人,熬用的茶要红艳,象征婚姻幸福美满。在送葬之时,亲友吊唁,以哈达慰问,并送茶酒,而丧家要熬茶…  相似文献   

2.
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管理也有境界高低之分.讲管理境界必须先说清楚境界,进而再说管理境界.笔者愿抛砖引玉,与研究管理境界者共同探讨. 现代汉语词典对境界有两个解释:一指土地边界,二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古人还用境界来指人的处境,与境况相通.中国人赋予了境界太多的哲学内涵以及美学内涵,使其用来衡量人的觉悟程度或态度的表现,已然成为评价人处事的准则.  相似文献   

3.
人们饮茶的习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但到底怎样饮茶才较为科学并更有益于人体健康呢?这里谈几点饮茶要诀。因人用茶茶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利水通尿的功效。年轻体壮的人,适量饮茶可降火祛躁、提神益思;年老体弱的人,往往虚寒血弱,长久饮用浓茶,易因其寒凉侵袭脾胃而诱发疾病。因此,年老体弱者以少喝浓茶为宜。身体太瘦和神经衰弱的人,也不宜喝浓茶,以免因提神而减少睡眠,得不到安静休养。对症用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鞣质、茶碱和维生素C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兴奋作用,因此,患失眠症的人,睡觉前不宜饮茶。…  相似文献   

4.
<正> 古人曰:“为政之本在于任贤”,“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行政枢纽的政府办公室能否高效运转,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及其素质。对此,政府办公室人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敏、深、博、实、快”,这  相似文献   

5.
淡泊以明志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引用到古人的诗来讨论,他们并不是作文学的研究。本来中  相似文献   

6.
解读名片     
信息社会,名片风行,大千世界,平添一道风景。旧时.名片曰“刺”,递片叫“投刺”。望文生义作解,大约隐含“试探”之意。世事沧桑,万物皆变,今日之名片应当曰“脸”。递名片者不再只满足于通名报姓.往往十有八九是推销名字以外的东西,为着给自己争光长脸。书云:从来今人胜古人,由此又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第一。当今世界之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类社会从生存到优化、特色阶段,其核心也是培养和使用人才。古人曰:“人才,国之宝也”。得人才者得天下已为古今中外的历史所证实。人才的开发是改革开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说:“改革经济体制,最重  相似文献   

8.
圣人     
希神,少承庭训,以为圣人乃天下之至人,行可为百世师,言可为天下法,必无凡俗之行。视左右,尊长师友皆凡近,不足为伍。乃仰天叹曰:“不得圣人而事之,生何为!”或告之曰:“朱子,今之圣者也。”  相似文献   

9.
南宋官员吕本中,在所著《官箴》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对此,后人石渎子有着一番深刻的阐释。石渎子说:“清、慎、勤三字乃居官之真修。不清,则我取一也下取百焉;我取十也,下取千焉。我以之适口,民以之浚血。我以之华体,民以之剥肤。我以之纳交游,民以之卖妻子。我以之遗子孙,民以之损田庐。我以之恣歌舞,民以之啼饥寒。伤哉!以此思清,清其有不至乎?不慎,则一出令之误也,而跖盗之弊生。一听言之误也,而雍敝之奸作。一用人之误也,而狐鼠之妖兴。一役使之误也,而劳怨之声起。一听断之误也,而劝惩之道塞…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与绘画作为姊妹艺术,有着极近的亲缘关系。“翰墨无形画,丹青无语诗”,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诗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早已成为我国诗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唐宋诗词,继承六朝山水诗歌的传统,以画意入诗,非常重视色彩的运用,诗中有画成为其普遍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1.
江岸 《领导文萃》2011,(13):38-40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儿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足“侮之”——上司下属互相看不上,  相似文献   

12.
刘备三顾茅庐,得了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 关、张见说,不言而退……  相似文献   

13.
财富袭击     
<正>古人曰:“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诚哉斯言。回溯历史,围绕财富而爆发的惨绝人寰抑或惊心动魄的故事有如恒河之沙不胜枚举。4000年前,因为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兵刀相向;16年前,因为波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下君尽己之力,中君尽人之能,上君尽人之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最核心的是如何做到尽人之智,“让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这就要求领导者具备相应的驭人与识人之术。  相似文献   

15.
张东 《秘书之友》2011,(10):41-44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爱饮茶,也把茶作为交际、接待亲朋好友的重要工具、馈赠他人的重要礼品。秘书在接待工作中,了解中国茶文化和有关习俗、熟悉饮茶与敬茶的有关礼仪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何谓寂寞?当然是人在特殊时候表现出来的游离于现实之外的不自在心态,这种心态带来的往往是痛苦的难以释放的压抑与失落,它与物质生活的丰富或贫乏无关,也有别于空虚。一般而言,人的特殊性与寂寞感是成正比的,你越是卓然于社会群体,你的寂寞感就会越深重一些。正如古人所言:“古来圣贤皆寂寞。”真正意义上的好官是不惮与寂寞为伍的。何来寂寞?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回答。郑板桥有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将个人的寂寞与人民的疾苦相关联,就显出至高的境界。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得知…  相似文献   

17.
<正> 五、成败篇 41、“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人皆知防患,莫如使患无生”《老子》。42、上帝要哪些人死亡,必先使他们发狂。导致身败名裂的通病曰财、曰色、曰逸、曰气。气者,娇气、泄气、傲气、赌气、不服气、一意孤行之所谓也。  相似文献   

18.
曾祥文 《经营管理者》2010,(4):34-36,38,39
古人云:“智者当借力而行,慧者运力而动。”一个“借”字,不仅道出了古人的谋略和智慧,亦表达出“借”之重要。  相似文献   

19.
部下的责任     
景公问于晏子:“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君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其说何也?”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奚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奚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君也者,能纳善于言,不能与君陷于难。”  相似文献   

20.
朋友     
谭嗣同是激烈反对旧道德的猛士。但他在对旧伦常规作毫不留情的冲决的时候,却对旧道德中“朋友之道”作了深情的回护:五伦中于人生敢无弊而有益,无纤毫之苦,有淡水之乐,其惟朋友乎。……所以者何?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矣。看来,在专制与道德罗网中不能自由呼吸的旧中国,竟也存有一片平等自由的净土,那就是五伦中的一伦:朋友之道。我发现《诗经》中叙及朋友的诗句远超过叙“父母”,“兄弟”,此中消息颇值得玩味。“朋友”一词,最早就出自《诗经》吧。在《诗经·大雅·抑》中,我们已被这样鼓励:无言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