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实践有无能动性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之一。多数同志认为实践具有能动性,理由是实践包含目的这个要素在内。有的同志则认为,目的是精神的东西,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目的不能包括在实践的要素之内,所以实践没有能动性。上述两种观点固然对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目的才具有能动性,能动性是精神的特性。这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一在什么意义上讨论实践有无能动性的问题?从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相比较的意义上,研究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特征。实践的能动性是指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作用、特殊功能。如何考察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能动性特征呢?应当从实践活动的主体、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们往往把“能动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等同,从这一点出发,在实践的能动性问题上,便引出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然而又都是片面的观点:肯定实践具有能动性者,虽然看到了实践的能动性一面,却认为实践的能动性是主观的能动性,这就解释不清为什么实践只能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否认实践具有能动性者,其动机是试图由此达到否认实践的所谓“主观性”,以维护实践的物质性。那么,在实践的能动性问题上,应该怎样来认识才是正确的呢?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并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指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中具有基础和决定性作用.列宁十分重视实践的观点,列宁的实践观经历了一个逐渐丰富和深化的发展过程.最初列宁重点阐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联系,强调实践的客观性及其对认识客观性的证明;继而,通过对辩证法问题的系统研究,论述了实践过程的能动性以及认识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最后达到对实践活动的现实本质关系的全面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对“实践”的理解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日趋成熟的认识过程,最终确立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观。这种观点认为:人的“实践”既具有能动性,又拥有客观性,是历史主体的人与历史客体的环境赖以存在的本体论基础。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有必要将它与过于强调内在超越的意识哲学或思辨哲学以及过于强调外在客体的经验主义等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 ,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 ,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 ,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 ,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 ,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 ,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 ,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那里开始”,历史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应当一致.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深刻体现在毛泽东同志的能动性学说中.在毛泽东能动性学说中,“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的能动性”是互相区别的概念.“能动性”表示能动性一般,“主观能动性”是能动性特殊,“自觉的能动性”是能动性个别.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它以逻辑的形式,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能动性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一分为二,形成矛盾对立的整个历史运动过程.研究毛泽东这一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能动性原理,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两年来,理论界对实践概念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争议的问题。实践有没有阶级性和主观性,就是这样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关于实践的阶级性问题有一种意见否认实践具有阶级性。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客观性是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性、阶级性是主观性的东西,二者不能相容,如果承认实践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就否定了实践的客观性,那么,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就成为主观标准了。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来,理论界对实践概念作了较深入的探讨,也提出了一些争议的问题。实践有没有阶级性和主观性,就是这样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些意见。关于实践的阶级性问题有一种意见否认实践具有阶级性。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客观性是实践的本质属性,社会性、阶级性是主观性的东西,二者不能相容,如果承认实践具有社会性、阶级性就否定了实践的客观性,那么,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就成为主观标准了。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实践观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实践观的歪曲,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共同症结。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终结形而上学实践观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基本特征,已写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对此定论,笔者并没有多少疑义。把实践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既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了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作了严格的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理论本质是什么,实践活动的界限应该怎样划分,这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赵家祥教授认为把“精神活动”当作实践活动是“泛实践论倾向”,笔者认为这是把“思维活动”称作精神活动而产生的误解。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是,思维活动是否应该从实践去理解,这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从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来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对人的活动的整体性的规定,应该包括对思维活动的规定,如果实践活动不包括思维活动,那么,只有感性活动的实践何以能够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精神产品又是怎样被生产出来?实践概念对人的活动的整体性规定与实践概念的感性活动出发点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从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出发,实践活动的界限就应是不同实践活动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2.
浪漫主义思想具有关怀人性、追求理想、批判现实的精神气质,但浪漫主义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超越浪漫主义,也是青年马克思新世界观构建的一个路径。青年马克思超越浪漫主义,建构新世界观之路经历了在“诗歌幻境”中与浪漫主义结下不解之缘;在“异化现实”的痛苦中开启对浪漫主义的批判;在“实践反讽”的基础上超越了浪漫主义这3个阶段。3个阶段的深化促使马克思走向历史深处,批判继承了浪漫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并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活动出发,将实践引入新世界观建构中,实现了对浪漫主义的方法论、人性观与历史观的全面超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已经确立了主要针对证据“合法性”判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通过对司法实务操作中遇到的样本案件之考察,可以就证据排除理由、非法证据产生阶段、质证认证等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不仅应当具有合法性,还应该保证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排除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不能为法律条文所一一解决,必须根据法治与尊重保障人权之精神,谨慎应对,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确保具有中国特色证据排除规则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关系三议——兼评实践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的客观性和能动性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和辩证性,实践的受动性和受制约性源于物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实践本体论颠倒了二者的关系。由此必然导致唯我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有研究和表述两方面。从研究即发生学的角度看,唯物史观在先,因而实践范畴在先;从表述的逻辑看,则是物质范畴在先,实践范畴在后。自然界在时间上和物质范畴在逻辑上的先在性,并不会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范畴的核心地位,就像《资本论》的商品范畴的先在性并不否定剩余价值范畴的核心地位一样。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具有目的的性,它是一种有目的活动,也是对目的的实现.目的是实践的内在要求,又是实践的外在实现,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目的通过工具和外部自然界发生联系,使自己服从于外部规律,表现为客观规律性,又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表现为主动性.实战目的是人的能动性、主动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旧哲学的自由观对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人的自由问题的解答的四种方式,都是人类认识的一个环节,都是一种非现实的解答方式。马克思哲学自由观是在批判旧哲学自由观和自身不断完善过程中形成的,揭示了自由是人在自然领域与社会领域中辩证的、历史的统一。自由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主体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绝对和相对、具体和历史的统一。“自由王国”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发展”的领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不断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仍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有的哲学教材一般都把实践的特性概括为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这些概括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实践的特征。但是,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三个特性之外,实践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受动性。认识实践的受动性,对于在理论上全面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论断,正确发挥实践的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自觉能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所有的哲学都没有解决好。旧唯物主义者,认识不到主观意识是由人们的实践所产生的,他们把实践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排除出去,把自然界只看作直观的对象,而不把它看作是实践活动的对象,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结果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者却错误地夸大了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物质世界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实体,或者是人的感觉表象和意识而已。完全脱离了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关于这一辩证过程,目前大体有这样一些表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具体——抽象——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些表述无疑都是正确的,然而它们又都是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来表述认识的辩证过程的,都不是对人类认识发展总  相似文献   

20.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生成”的,但这“生成”不仅包括人类总体实践中历史的生成与个人审美活动中当下的生成两方面内容,而且前者应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实践存在论美学”虽然也承认这两方面的内容,却不仅没有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且在具体论述中往往以后者来排除前者.究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一)反对把“物质生产劳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认为“从西方的思想背景来看,实践从来就不是单纯指物质生产劳动,而且主要不是指生产劳动”,从而把审美活动也看作是一种“实践”,甚至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二)没有分清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中的“此在在世”的区别,不仅试图把两者加以融合,而且力图把马克思的存在论转移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新哲学的根基上”来解释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