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外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必然现象,这种迁移并不是总对外语学习产生必然的干扰作用,在对母语迁移的研究中必须要承认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这对外语学习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因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其语言特征和文化传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使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必然会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有效途径,设法减少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习得了母语的词汇或句子,懂得句子结构的深层意义,或得到了相当的经验,进而应用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母语对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尤其是写作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对比了中英文写作的基本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及克服母语的影响,杜绝“中国式”的英文写作。  相似文献   

4.
西班牙语的动词框架特征影响学习者汉语位移路径的表达。从位移事件的类型入手,可以发现中高级汉语水平的西班牙语母语者位移路径编码的中介语特征表现为:单独使用路径动词为运动动词结构类型优选模式;方式动词数量少且多为叙事性方式动词;编码矢量的“到”、编码构向的方位词、编码路向的路径动词缺失最为严重。西班牙语类型特征对学习者的汉语表达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位移事件表层结构“V位移+a/hasta (介词、到)+参照物”的误推和概念结构“位移方式的默认图式”“空间几何关系的认知图式”及“垂直方向位移的默认图式”的误推上。为避免母语负迁移,培养目的语的概念流利能力,汉语二语教学不仅要加强语言表层形式的反复操练,更要帮助学习者构建底层的二语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5.
满汉合璧的《清文启蒙》是清代的满语教材,反映了清代前期满族旗人使用汉语的情况。从书中的汉语释义来看,雍正时期,满族人已进入使用满汉双语阶段,其作者是一个精通满语和汉语的双语人,普通的满族旗人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这一时期双语旗人的汉语水平并不能超越其母语,满族人所使用的汉语带有鲜明的满语特征,同时有些满语成分也被汉语所接纳,经过汉语内部语言规则的打磨,这些满语成分成为了汉语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すみません」、「いいです」为例,提出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一些难点,分析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洞察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佛教对汉语词汇影响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两汉之时传入中国后,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则尤为明显.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给汉语词汇增添了大量有关佛教色彩的新词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量.佛经的传译促进了汉语词汇的发展,创造了不少新的双音词与多音词,同时也使汉语的构词法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此外,佛教对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成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すみません]、[ぃぃです]为例,提出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一些难点,分析造成理解困难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以此“窥一斑而知全豹”,从中洞察中日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9.
谈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思维对汉语修辞的影响,即整体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契合功能、圆融境界和流动生机,辩证思维与汉语修辞的辩证和谐,直觉思维与汉语修辞的含蓄生动,从深层的文化通约层面上把握了传统思维与汉语修辞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解释汉语修辞的特点和审美要求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别从行为主义、心灵主义和连通主义等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母语迁移的心理动因,考察了心理学不同流派对外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解释,指出了母语迁移研究的多侧面多角度性,为外语学习中母语的借鉴和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及其教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始终为人们所关注。行为主义的对比分析理论、认知的创造性构建理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做出了解释。而目前的母语迁移理论更关注认知机制以及情境因素的作用。教学中应正视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以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  相似文献   

12.
母语是语言问题的核心,也是国家语言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母语的活力是民族的活力,母语的使用是民族的泉征,母语的发展也是民族的兴旺.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母语,关注语言和谐,关注国家语言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玉花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17-119,123,159
韩国语背景的学习者在汉语写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母语迁移现象。母语迁移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韩国语的标记特征、学习者对汉语的心理距离和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母语迁移具有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僵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语法翻译法和对比法肯定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而直接法听说法及交际法则反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使用母语。本文认为母语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促进和干扰的双重作用。教学中正确恰当地利用母语,将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成效。同时,论者结合第二语言教学实践,对如何发挥母语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的本质看,语言是倾听的。语言不是简单的工具、符号,其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情感性和人文性。母语作为文化语言、本源语言,是我们理解自身、确立自我的关键。汉语汉字具有民族性特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值得汲取。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经典文本以母语为媒介,是个人与自身、他人、文化传统、现实社会对话的场所。同时,语言、经典承载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面向未来,在与现实的对话中不断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下五篇文章专论汉语形象问题。所谓汉语形象在文学中是表现意义、创造艺术形象的语言组织,主要指汉语的修辞性形象,包括语音形象、文法形象、辞格形象、语体形象四个层面。每篇文章各有倚重,分别对汉语形象与现代文论、语言诗学及人格、记忆等关系展开论述,视角新颖,不乏独到见解。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拓展现代文论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英语写作产生负迁移现象,是由于英汉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及英汉词汇、句子结构、语篇结构的差异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国学辩证     
谢桃坊 《学术界》2007,(6):118-127
近年国学呈现复兴之势,但"国学是什么"仍是最有争议的.从对国学思潮的产生,整理国故的进行,文史研究的开展和考据方法的提倡的考察,可以认为国学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与历史中存在的狭小的疑难的学术问题为对象;这些问题虽然狭小,但只有具备关于中国文化的广博知识并采用传统的考据方法才能解决的.它是一个中国学术综合的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文字、音韵、文献、版本、校勘、训诂的边缘性的学科,它即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文史研究.国学研究与国学基础是两个层面,不能淆混.国学是独立而纯粹的学术,不负担其他政治的、伦理的、社会的,以及普及的任务.国学在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其重要意义,即"中国学术问题需要由中国人自加论定".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以文化为底座 ,又受制于文化这个底座。文化的差异性决定着表现特定文化的语言也具有差异性 ,这会给人们的交流、语言学习带来巨大困难 ,因此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外国文化知识具有可习得性 ,但学习的内容应有所选择并分阶段、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罗丽 《北方论丛》2001,(2):97-100
伦理观念是一个民族心理文化的核心,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民族群体。汉语作为汉民族伦理观的载体,其运行的时序性是汉语伦理等级、辈次顺序的真实写照。这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平面以及语言运用中都有映射,由此也印证了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的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