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国语》、《战国策》、《旬子》、《商君书》、《史记》等文献中,比较研究出楚怀王末代的庄(足乔)之乱即越人之乱;《史记》记载的“东地兵”即越人军队,从而得出庄(足乔)率领越人军队自楚王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庄跷,是研究楚国与西南民族关系历史中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然而,长期以来,庄跷其人其事一直被遮罩于神秘的帷幔之中。笔者力图挑开帷幔之一角,以重现庄跷其人原形,再露庄跷其事真相。 一、楚国历史上并无两个庄跷 楚国历史上有两庄跷说,肇端于宋人王应麟。王氏在其所著《困学纪闻》中,一方面依《韩非子》所记,谓庄跷为楚庄王时“大盗”。另一方面又据《史记》等书所载,谓楚威王  相似文献   

3.
越为大费支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越族的起源问题,向来就有夏禹之后和楚国熊渠之后两种说法。考这两种说法所依据的历史材料,不论是《吴越春秋》、《越绝书》、《史记》、《汉书》,还是《墨子·非攻》、《国语·郑语》和《世本》等,说的都是其“君”,即其王族,并不是越族的本身。我们知道,夏禹之后少康的庶子与楚国熊渠之子即使受封于越而为越君,然而他们与其封地之内的越族自身  相似文献   

4.
古代东、西部百越地名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实际上百越的活动范围曾达今山东南部,赵晔《吴越春秋》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载,勾践灭吴后为了问鼎中原,迁都琅邪(今山东南部),并灭掉了周围几个小国。交阯(后作趾)为今越南北部,这里也是百越之地。《史记》、《汉书》等记载,今云南、中印半岛北部有滇越(乘象国)、掸、越巂等百越支系。《史记·大宛列传》:昆明“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甲骨文“”符号锲入,以《史记》等古籍记载的“越人鸡卜”及其后裔之一——壮族至今仍在流传使用的鸡卦为例,通过对文献记载、考古文物和民俗材料方面的比较研究,提出易经数字卦源于先越鸡卦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史料,汉代居住广西地区的主体民族先称瓯骆(或西于、骆越),后称乌浒或俚人。因为他们都是越系的族落群体,所以广西这个地方又称为“百粤之地”。据考古资料证明,这个越系的族体,在战国时期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印证汉代的记载如《史记》和《淮南子》等书,战国末年秦朝初年,广西的越人确实拥有比较强大的实力,他们曾经使几万秦军血流漂杵,三年不敢解甲驰驽。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的互相吻合,使我们得以在文献记载缺略的情况下,利用众多的考古材料来认识汉代广西越人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史记》研究的领域里,许多学者都不得不认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认为它是“三家注”之后最好的《史记》注本。该书从上世纪30年代传人我国,70年来成为我国学者研究《史记》不可或缺的参考书。中国学者研究中国自己的《史记》却离不开日本人的著述,这确实令中国学人感到尴尬,早在郭沫若那一辈的学者就为此感愤不平。  相似文献   

8.
《史记》简单地记载了老子的生平,《庄子》里也对老子的外在形象有所刻画,除此之外,老子的形象大多是根据《史记》和《道德经》中老子本人的语言而表现出来的,即谨慎、犹豫、恭敬、素朴、愚钝、宽广、安详、柔弱等内外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回回一词的语源问题上,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回回看成是回纥(回鹘)一词的音转。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唐之回纥,即今之回回也。唐书回纥,一名回鹘。《元史》有畏兀儿部,畏即回,兀即鹘也。其曰回回者,亦回纥之转声也”。可见,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早在明末清初便已经有了。刘智的《天方至圣实录》、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直到今天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等著作,无不采用此说。 例如,洪钧在《元史译文证补》中指出:“唐书称回纥之先本匈奴,则似与今蒙古相  相似文献   

10.
一、楚怀王(义帝) 和南越武王(武帝) 《史记·项羽本纪》在记及项羽与项梁举兵江东,杀秦会稽郡守,拥立楚国旧王族中之一人以叛秦时云:“楚怀王之孙名心者,于民间为人牧羊,乃访求之,立以为楚怀王,民望归之。”《史记·集解》引后汉应劭云:“以祖谥为号,从民望也。”战国楚秦之争时,楚曾以楚威王之后立为怀王。怀王被拘于秦,遁归不果,公元前二九六年客死秦地。他是广泛得到楚人同情的人物。因此,原属楚国的项羽、项梁,是率楚人叛秦时拥立楚王,并打着“怀王”的旗号,其为了收拢民心,这是必然的措施。不过、威王也好,怀王也好,都是楚君主殁后的谥号,即  相似文献   

11.
平定三藩之乱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历史事件,研究蒙古军队在平定三藩之乱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于了解清初满蒙关系,肯定蒙古族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所起到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桃花源中人没有说明从何处迁来,却说明了迁徙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绝。”秦末的战乱发生在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相对地比较安定,是不可能发生避乱武陵源的事的。但是,如果把“避秦时乱”上推到秦惠文王派军队灭亡巴蜀古国,《华阳国志·巴志》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自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中西交通、创建奇功.曾有《出关志》一书,见于《隋书·经笈志》,以后记西域行程,各处舆地情形之作,代不乏人,而大都仅于各史艺文志中,著录书目,而原书颇多佚亡,如《唐书·艺文志》中有许敬宗撰之《西域图志》六十卷,今竟未见传本,即宋人所编目录中,已少提及,盖已不存,殊为可惜.幸于旧史如《史记》、《后汉书》、《唐书》、《五代史记》等书,尚转引了张骞、班勇、贾耽及高居海之《出关记》、《西域风土记》、《四夷道里记》及《于阗记》等部分或全文,得之亦觉可珍.惟分见各书,检用不便,爰就各书,一一抉出,计汉代得二种,晋唐各代禅师往印度求经者,所记见闻,亦得五种,加以唐宋元明各代使西域之专著,又得十余种,共为二十六种,汇为一编,则历代记载西域行程之作,粗备于斯.其中或自瓜沙经过新疆至中区各地,或则由新疆而转入印度,虽终点不同,而经过之地,仍属丝绸之路,故并存之.又以沙州为行程枢纽,故亦取《沙州图经》诸篇,俾详其附近地域之形势.惟辑佚各篇未必全文,敦煌存卷,又多残缺,一仍其旧,不敢增损.  相似文献   

14.
<正> 扬越(扬越之扬字或作扬,越字或作粤,皆系同音通假,以下统作扬越——笔者)是指分布于古扬州地区的越人,亦即是百越,这是目前史学界比较权威的看法。然而,当我们细检史料,并注目当代的考古学成果时,不难发现这种看法仍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必要。我们认为:扬越与闽越、于越一样,只是百越中的一支。兹略书浅见如下。扬越之事,史书记载不多,不过它不等于扬州之越还是比较清楚的。《史记·楚世家》记载道:当“周夷王之对,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  相似文献   

15.
略论白寿彝先生对《史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我国回族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史记》研究成就全面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 2 0世纪 50至80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 ,论述了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特点。认为注重贯通性的探讨 ,注重司马迁及《史记》思想性的研究 ,注意运用马列理论分析和研究司马迁及《史记》 ,是白先生《史记》研究的突出特征。《史记》研究既是白先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领域 ,也是他将中国史学史学科推向深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6.
越的族类繁多,自古就有百越之号。本文就百越的族源、分布及其与楚、中原各国的关系作些探讨。一、百越的族源问题百族的族源问题,自古就有禹后、周后之说,以后又有楚后、苗族血统、土著说等多种说法。百越为禹后,起源最早。司马迁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  相似文献   

17.
骆和黎族,不少学者根据《史记》和《汉书》认为二者有族源关系,说黎族祖源于骆。本文持不同看法,认为《史记》所指的“骆”并不包括海南岛;《汉书·贾捐之传》以“骆越”称海南岛的珠崖之民是误称。骆越是泛称,不是一个族名,骆非黎族先民。兹略陈管见就教于专家。一、骆非珠崖之民骆,作为族称,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尉佗传》。该书有“(佗)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太史公曰:‘瓯、骆相攻,南越动摇’。”此清楚地表明闽越、西瓯、骆,是各在不同地域,各自有王,各自为国三个,是和南越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博览》2022,(14):49-50
<正>大禹治水与百折不挠的治河精神《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计130篇,其中《河渠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为历代史书所效法,从而使整部《二十四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水利史料。司马迁还首次明确给予“水利”一词以防洪治河、灌溉修渠等含义,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水利”概念。这是中国水利史志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蒙兀儿史记》、《新元史》氏族表合并和增补的回回世家 自钱大昕作《元史·氏族表》以来,近世屠寄修《蒙兀儿史记》,柯劭态修《新元史》均作《氏族表》,对回回世家有合并和增补。  相似文献   

20.
《嘹歌》的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麽经布洛陀》记载的“嘹三妹造友”(即造爱情)的歌以及汉代《说苑》记载的《越人歌》、晋代《交州记》记载壮族先民的“辽辽之歌”。这里的“嘹”、“辽”是壮语“玩乐”之意,是汉字记壮音。《嘹歌》传承与传播的媒介有家庭、歌圩、歌书以及现代的广播、电视、录音磁带、VCD光盘等。在现代传媒介入之前,是有文字传承传播与无文字传承传播相结合;之后则是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政府、社会团体在《嘹歌》传承传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