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都来自云南,说他们是组成新中国经典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部分并不夸张。云南作家公浦先生即为其中之一。他深情回忆了当年创作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2.
干学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电影家,他曾创造了中国电影三个“第一”。他1950年拍摄完成的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不仅开了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之先河,而且该片在选用少数民族演员饰演本民族角色、表现少数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给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以先导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族》2008,(4):31-33
在收集1978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资料时,它唤醒了我尘封已久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记忆。当时文化上的拔乱返正刚刚开始,一大批优秀的传统经典影片得到解禁,新电影作品不断涌现。其中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还成为当时中国影坛引为骄傲的主流电影。杨丽坤、黄婉秋、王苏娅更因主演《阿诗玛》、《刘三姐》、《五朵金花》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著名影星。其中的一些佳作、精品不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艳丽奇葩,在世界影坛也享有盛誉。现将1978年涌现出的部分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收集整理并呈现给大家。尽管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还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政治性较强,表现手法还很简单。但它真实地反映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社会现实。以此作为温故1978年中国记忆的一部分而进行记忆的备份是非常必要的。让我们更真实地走进1978年。  相似文献   

4.
引子:坚定可贵的“少数派”2005年,是中国电影100年华诞。一个特别的日子!上个世纪拍摄的《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在广州、云南、以及各地自发组织的“中国百年电影十大经典”评选中榜上有名。面对这些历经岁月磨砺却仍闪耀着魅力的经典作品,我们在激动之余有一种责任和冲动,它驱使我们来做中国百年电影中的少数民族这样一个专题,以纪念百年电影中的少数民族。2001年的10月,本刊曾做过一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介绍的主题报道,向读者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故事影片及其历史背景和意义。当时中国影协的黄…  相似文献   

5.
牛颂 《中国民族》2013,(7):78-78
2013年5月7日,电影《德吉德》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举行。会上,专家、艺术家对这部影片给予很高评价: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德吉德》可算是一部“低成本大片”。我对本片导演卓-格赫说:“一定记住这个日子,也许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电影品种。”  相似文献   

6.
一次可能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的会议——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学术研讨会,在第五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召开了。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以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讨主题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异彩纷呈截至目前,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文化事业机构9000余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513个,艺术表演场所188个,图书馆566个,博物馆163个,群众艺术馆81个,文化馆642个,文化站6894个。少数民族的文艺创作出现了一批精品。近年来,在国家级文艺大奖评选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大型民族歌舞《喀什噶尔》、广西壮族自治区壮剧团的《歌王》、海南人偶剧团的《鹿回头》分别获第七、八、九届文华大奖,还有19个民族地区的优秀剧(节)目获单项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已有971部作品和45人获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云南省民委高度重视保护、弘扬、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圆满完成一批被列为国家、省级“八五”、“九五”重点规划的图书、丛书的组织、策划、出版工作 主要有《云南民族文化大观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医药丛书》、《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史丛书》、《云南民族古籍丛书》、《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大型画册《盛旺盛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岭欢歌》、《团结友爱的民族大家庭》…  相似文献   

9.
云南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影片,迎来了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创作的巅峰。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辉煌早已不再,并且受到了商业电影的巨大冲击,举步维艰。但在新机制、新技术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云南的少数民族电影或许将迎来一线生机。  相似文献   

10.
片 名 奖名内蒙人民的胜利1995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实故事片纪念奖 捷克斯洛伐克1952年第七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编剧奖(王震之)金银滩1995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草原上的人们 文化部1949一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1995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山间铃响马帮来1995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念奖哈森与加米拉 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个人奖(阿部来、法丽达) 1995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故事片纪…  相似文献   

11.
牛颂 《中国民族》2013,(11):74-74
在中国电影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民族题材电影显得落后了。通过四届北京民族电影展,我们初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民族题材电影的主要问题一是现代性不强,二是类型化不够。为推动民族题材电影的提升发展,国家民委、中国作家协会已决定设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并于今年10月13日启动。将以北京民族电影展为平台,建立制片机制,从剧本创作开始,准备埋头苦干,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2.
叶梅 《中国民族》2013,(9):76-76
在《民族文学》由多个民族的作家编辑家组成的编委会里,军旅作家彭荆风曾经是唯一的汉族编委。1949年,彭荆风在江西南昌参军,随着大军解放大西南到了云南。这位从小爱好文学的军人很快写出了一系列边疆小说《边寨亲人》、《佧佤部落的火把》、《当芦笙吹响的时候》等,并与人合作编剧拍摄电影风靡全国。其后久经磨难,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重新走上文坛,有人评价他是“老而弥坚,老而干练,老而丰产,  相似文献   

13.
牛颂 《中国民族》2014,(11):76-76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的首批规划项目、中法合拍电影《夜莺》,将代表中国角逐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许多中外大师预言,中国在奥斯卡获奖的影片将很有可能产生于民族题材电影,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起初我对《夜莺》的理解是法国电影《蝴蝶》的中国版。  相似文献   

14.
增林 《中国民族》2007,(6):14-14
5月29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和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中国民族》)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少数民族文学新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研讨班”,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15.
刘宾 《中国民族》2012,(Z1):68-71
当代中国的电影生产中,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色彩斑斓的奇葩。它们在我国当代电影屏幕上不时展示新的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不断拓展异常丰富多彩的电影美学表现空间。从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电影《内蒙人民的胜利》算起,这一类电影的创作和生产已经走过了62年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饶曙光 《中国民族》2012,(Z1):42-44
1951年,周总理调看《内蒙人民的胜利》时,建议最好是用少数民族自己的曲调和音乐。此后,一批音乐人通过电影开始兴起。遵照周总理的指示,他们一直在努力摸索音乐民族化的道路。民族题材的特性,也使他们从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语言中吸取了很多营养,他们将音乐融合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  相似文献   

17.
在我脑海里第一个留下深刻印象的少数民族就是藏族,而这印象来自于电影《金沙江畔》。那时我刚上小学。20多年过去了,我有幸认识了影片的编剧,苗族老红军陈靖将军。陈老是1934年参加红军的,在贺龙同志领导的红二方面军,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军区特种兵政治部主任、空军部队昆明指挥部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以长征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和《金沙江畔》(后由本人改编为电影),并于1958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开始了他的业余作家的生涯。陈老用手中的笔,以自己亲身的经历,热情讴歌工  相似文献   

18.
母语     
郑茜 《中国民族》2012,(Z1):72-79
母语,是一种温度;母语,是一种态度。100年的中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的少数民族母语电影里,获得了一个新的高度。1955年由吴永刚导演的《哈森与加米粒》,事实上就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纯母语电影。少数民族母语电影——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小步,中国文艺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马筱薇 《中国民族》2012,(Z1):151-153
2011年4月北京怀柔杨宋镇举行的"民族影视高端论坛"上,有一位著名的导演率性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大声疾呼。他提到,当下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并没有专门的政府奖,只能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名义,与其它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共同争取政府奖项。农村题  相似文献   

20.
再现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精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开始以另一种全新的风格出现在中国影坛上。它与五六十年代歌舞轻曼、单纯明快的风格不同了。稍稍细心一些的人都会看出,这些极具民族风格的电影开始与在中国影坛上一直出于霸主和经典地位的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有了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在题材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上,它们都更接近电影语言的表达,更接近电影艺术的要求,也更接近电影的市场要求。它们的出现,使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在沉寂了近20多年后,重又被人们关注。在这些电影中,有的再现了民族文化中的那种温婉、浓烈的风情,就像是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