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鹿鄂温克族二元现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鹿鄂温克族二元现象浅析孔繁志使鹿鄂温克族是我国鄂温克族三支族群之一。在历史上被误称为“雅库特人”,亦即鄂温克“使鹿部”。1992年人口为159人(不包括散居外地人口约20人),居住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主要从事狩猎业和驯鹿业。直到本世纪...  相似文献   

2.
对于渔猎民族室韦的冬季“凿冰捕鱼”的习俗,由于史籍记载疏略,后人知之甚少。利用与室韦人有共通习俗的其他北方渔猎民族的历史文献材料和大量民族志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推知室韦人冬捕习俗的内容。这种捕鱼方式具有多样性、普遍性和持久性等特点,虽然当下冬捕是古代冬捕习俗的延续,但古今冬捕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有清一代,在以狩猎、畜牧经济为主导地位的鄂温克族社会,农业作为新兴的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不论土地来源的多元化,还是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性,都表明农业已在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其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本文从奠定农业经济基础的土地来源、土地经营方式考察入手,探讨了清代鄂温克族农业发展的原因、规模和特点,以及农业发展所引起的社会重大变化,并剖析了农业未能跃居于社会经济首要地位的主客观因素,以求全面地揭示农业在鄂温克族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4.
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桦皮制品异同初探张敏杰在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里收藏和展示了许多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桦树皮制品。那或古朴、或精致、或宏大、或小巧的桦皮文物,既体现了东北地区诸民族,尤以赫哲、鄂伦春、鄂温克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顽强地生存...  相似文献   

5.
鄂温克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是一个以狩猎为主的民族,是一个英勇剽悍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黄任远。白杉等著的《鄂温克族文学》(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学术著作,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的空白,有史以来首次向世人展示了这一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我们从中看到了辽阔草原莽莽山林赋予鄂温克人自由豪放的性格,看到了世代延续的民族传统所形成的鄂温克绚丽色彩的神话传说,看到了口耳相传的民间歌谣和故事所表现的鄂温克族别具一格的驯鹿文化。 综观全书,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6.
“注”、“提”实验教学与讷莫尔河流域鄂温克族学校教育的发展涂雅军,李源鄂温克族是我国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人口26315人,其中,黑龙江省有人口1000人左右。主要居住在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一九八九年,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学校在全省少数民族甚至可...  相似文献   

7.
捡拾远古的贝壳记第一位鄂温克族青年语言学家朝克中国的民族众多,就有众多的各民族语言。总人口为3万人的鄂温克族虽然数量不多,但它是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甚至在俄罗斯、蒙古也有部分居住。众所周知,由于长期居住在山里或广袤的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特点使他们过...  相似文献   

8.
萨满教信仰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鄂温克族萨满教信仰的特征有自然崇拜观念,古朴的自然保护意识以及对自然界中天、日月星辰的独特认知和祭拜形式.  相似文献   

9.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为30505人。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鄂温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农民则广泛使用汉文。鄂温克族的口头创作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还善于用桦树皮刻剪成各种工艺品。大部分鄂温克人以放牧为生,其余从事…  相似文献   

10.
陈鼎波 《中国民族》2010,(10):59-60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著)的题材与视角都比较独特,它关注的是一个很小的民族与群体——鄂温克族。作品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靰鞡     
靰鞡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的一种捆绑于腿上的防寒鞋,又称“乌拉”、“乌腊”、“乌刺(喇)”,流行于我国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据考证,鞋底:鞋帮多为一整块生牛皮或马皮、猪皮压制而成。纳褶抽涧,帮上贯皮耳,穿时用绳系耳。分带、不带两种,用...  相似文献   

12.
驯鹿又名角鹿、“四不象”①,是一种体形中等的鹿科动物,分布在北半球北部的答原地带和森林中有苔燕生长的地方。驯鹿文化就是围绕着猪取或牧放驯鹿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有三个类型:一是宫原和森林猎捕野鹿类型;二是音原牧鹿类型;三是森林牧鹿类型。中国鄂温克族②的驯鹿文化属于第三种类型。本文仅就与鄂温克族驯鹿生产、生活方式有关的问题进行探讨。鄂温克人的驯鹿生产习俗鄂温克人饲养或牧放驯鹿的方式方法。鄂温克人对驯鹿的牧放一般采取自由牧放的形式,即让驯鹿自由觅食,不派专人去看管。夏天蚊虹多,白天驯鹿主要聚集在猪营地…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昨日的猎手》 宝贵敏(以下简称宝):最初是在《收获》上读到您的《昨日的猎手》。那篇作品的文字震撼了我,我反复读了几遍,心里很受触动。有一种感觉,觉得作者就在那些猎人身边生活,亲眼看到了作品的主人公结束生命的瞬间及全过程。您是鄂温克族人,熟悉猎人的生活,您以前写小说比较多,那些小说很有活力,和这几篇作品不太一样。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触动了您写出这些作品?什么时候写的?  相似文献   

14.
鄂伦春和鄂温克族是我国东北边陲的两个少数民族。鄂伦春族在全国有4,103人(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居住状况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族自治旗、莫力达瓦旗、布特哈旗和黑龙江省的逊克、呼玛、爱珲、嘉荫等县。1951年10月1日成立鄂伦春族自治旗,旗府初设小二沟,后迁阿里河镇。鄂温克族全国有  相似文献   

15.
清初 ,由于沙俄的入侵 ,黑龙江流域索伦部的鄂温克人南迁到嫩江流域。清政府将嫩江流域的鄂温克族编旗设佐 ,由布特哈衙门管理 ,令他们披甲驻防、贡纳貂皮、进行渔猎牧垦。在与满族、汉族及达斡尔族等的交往过程中 ,嫩江流域鄂温克族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由于鄂温克族精于骑射 ,清政府常常抽调他们出征作战 ,于是“索伦劲旅闻天下”。长期征战虽然给鄂温克族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牺牲 ,但他们在清代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进程中是功不可没的。  相似文献   

16.
阿穆尔下游和萨哈林岛各民族的交通工具同其它民族一样,是其整个生活方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冬季,为了从事主要的渔业活动,不管渔场离他们的家庭远近,他们都需要使用手制动雪橇.他们用雪橇运输鱼网、冰、绳子及其它各种工具.如果在房子附近捕鱼,渔民们自己拉雪橇;如果需要到1—3公里的地方去捕鱼,渔民们要用2—3只狗来帮助主人运货.冬季手制动雪橇是各村村民拉柴火、运水等的必要交通工具.有时猎人们带着狗拉着雪橇,滑雪去狩猎,因为在铺满雪地的原始森林里,不滑雪是无法通过的.如果自然条件允许,有些猎人就乘几条狗拉的雪橇去作业场地(如乌耳奇族人从阿穆尔河左岸到鞑靼海峡河岸约有100公里).  相似文献   

17.
鄂温克族世居祖国东北的高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从事渔猎经济,使鄂温克族的大多数人形成有吸食烟的习俗,他们认为吸烟不仅可以提神、解乏,而且还具有驱蚊虫、防寒冷的作用。 一、烟的生产与加工 居住在农区的鄂温克人,从长期生产实践中学会了种植烟草的一套细密的管理方法。为了确保烟叶丰收,在每年寒气未退的早春,他们便把选好的优良烟籽撒种在室内特设的盆或  相似文献   

18.
鄂温克族(俄语:Эвенки)是位于东北亚地区的一个民族。由于历史原因,这个民族在俄罗斯与中国等地均有分布,在俄罗斯,鄂温克族又被称为埃文克族(Evenki,亦作Evenky)。  相似文献   

19.
略论鄂温克族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白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共计七千七百余人。近三、四百年,他们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等不同名称。解放后,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于一九五七年底,正式规定统一称为鄂温克族。一九五八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鄂温克自治旗。关于鄂温克的民族来源问题,国内外有不少人在关心,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工作,但还没有具体结论。我个人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和初步研究,认为鄂温克族主要来源于靺鞨。当然,这也是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只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很小的时候,我便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鄂温克族,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了解了更多有关鄂温克族的文化,并且深深地被它吸引。 我国境内的鄂温克族共分为三支:一支是在讷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索伦”鄂温克族,人数最多;一支是在草原上从事游牧的“通古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