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就杂文基本特征“杂”作如下论述:一曰文体“杂”。凡是侧重于议论说理,而又具有短小精悍、灵活自由、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等特点的,均可称之为杂文。二曰题材“杂”。它长于小题材。凡是能以小及大和以小见大的人物事件、思想观点、时事政治、风土人情、科学文化、天文地理和文史轶事等,都是写作杂文的好材料。三曰语言“杂”。写作杂文,是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以至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谈鲁迅杂文的标题艺术朱亚夫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就是靠眼神来表达丰富的情感的。绘画艺术、小说创作是这样,作为美文的杂文写作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杂文的眼睛是标题。一切文章都很重视题目,但似...  相似文献   

3.
杂文,富于战斗性的文艺轻骑的一种形式,在“孤岛”四年多时间里,是起伏地前进的。先是报纸副刊如《世纪风》和《大家谈》上经常发表杂文,1939年,又出现了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如《鲁迅风》等。但由于环境的恶劣,这些期刊的寿命都不能很长。当然,有恶劣的环境存在,总禁不住出现斗争和反抗。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种以丛刊形  相似文献   

4.
赵献涛 《晋阳学刊》2009,(6):113-116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杂学之家,其知识构成可一言以蔽之,曰:“杂学”。鲁迅杂学知识结构的形成与清代学术精神、杂家著述以及章学诚史学理论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杂学涵养了鲁迅博及古今中外的文化内涵,养育了鲁迅反抗正统、敢于怀疑的人格,奠定了鲁迅“新文学开山”的地位。杂学不仅是鲁迅杂文思想的历史资源,而且对其杂文创作态度和艺术特色有很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杂文味,是杂文界的一句行话,这专用术语的确切涵意似乎只可意会而不易言传。上乘杂文往往禅意盎然,使人能透过有限的文字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它润泽人的悟性,深化人的思想,给人一种抽象但又充实的美感。“微尘中有大千,刹那  相似文献   

6.
正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时机的把握很重要,有时需要趁热打铁的热处理,有时则需要留白时间的冷处理。尤其是当师生之间直面冲突时,如果一味吹着冲锋号进攻、进攻、再进攻,一定会落得两败俱伤。与其到时哀叹好心没有好报,倒不如强攻不下,该撤退时就撤退。处理方法不同,教育效果也会大不一样。三冷,用时间换教育空间亮是我班一个很有个性的学生,只喜欢听表扬,做错了事情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这  相似文献   

7.
<正> 提起杂文,人们自然会想起它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伟大的作者鲁迅;谈到鲁迅,人们也自然会想起他那许多辉煌的杂文。“鲁迅杂文”真所谓“尽人皆知”。可是,对于太熟悉的东西,人们倒往往会习焉不察的;而鲁迅本人虽然写过七百篇杂文,却并未严格地给它下过定义,立过界说。因此何谓“杂文”,概念并不十分清楚;近来且发生了争论。让我们依据鲁迅本人的言论,钩稽抉剔,也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任何不抱成见的人都可以看到,“杂文”一词,鲁迅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运用过,其一,指散文中的某种文体,另一则指编年体文集中的各种文章,而不管其文体如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鲁迅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运用“杂文”这一概念。《且介亭杂文·序言》把这层意思说得最清楚:“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己有之’的,凡有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不道”这个词在鲁迅作品里只用过一次,那就是《“友邦惊诧”论》。这个词,许多注本都释为“不料”,我以为此解尚有未妥。原文是这样的: 放下书包来请愿,真是已经可怜之至。不道国民党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殴伤中委,拦阻汽车,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社会秩序,悉被破坏”的罪名,……用“不料”来解释“不道”,从字面上来看,似乎可以读通;然而,国民党政府对请愿学生加上种种捏造  相似文献   

9.
年鉴标题“八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鉴的各级标题,是年鉴内容的高度概括,其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年鉴质量的优劣。一部好的年鉴,首先应当有一幅好的篇目标题。如果把年鉴比作一个人,标题就是年鉴的眼睛;如果把年鉴比作一幢楼房,标题就是年鉴的门窗。读者翻阅一部年鉴,首先要看其标题。年鉴标题是年鉴编纂者基本功及质量意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上海“孤岛”的杂文创作,不仅延续了鲁迅开创的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精神,而且在国土沦陷的特殊历史情境中,通过批判奴隶性、呼应全国文学论争、针砭现实政治和倡扬知识分子节操等多种言说方式,诠释着自由精神,有力地推动了沦陷区的文化事业,具有特殊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浓缩"成分"精练电视新闻标题,从语言、语法方面探讨了起好电视新闻标题的方法,在对大量新闻标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浓缩句子的主要成分,运用单句和短语,抓住主要新闻元素,省略其他次要修饰(议论)等写作手法,实现新闻标题的简明扼要,达到让电视观众一目了然的收视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条目标题是内容的"眼睛",人们从标题便能窥知条目的"心灵"。因此,规范条目标题文字不仅是美化年鉴"窗口"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年鉴整体质量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年鉴文稿出自多人之手,加上部分作者对年鉴文体缺乏了解,所以常见条目标题上出现重复、冗长;套用总结报告、动员报告式语句;习惯用副  相似文献   

13.
“西施”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施已成为中国美人之化身,特别在文学作品中,这个人物更是常常不可缺少的。就连曹雪芹的《红楼梦》,其女主人公林黛玉也必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还专门做有《五美吟》诗,其一便是《西施》,曰:“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顰莫关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  相似文献   

14.
15.
宜是汉镜铭文中的一个高频词,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与之同义的利也频繁出现。镜铭中宜与利既有同义性,又在分工上存在明显的互补关系。综合传世文献中表利义之宜出现的有限频次与宜利的词义演变路径的梳理,可以发现汉镜铭文中的宜是一个承古词,反映了汉镜铭文用词的古雅特色和语言表达形式的高度程式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 (一) 《(纟见)斋诗谈》系清初诗人张谦宜所撰,被郭绍虞先生认为有“真知灼见”而收入《清诗话续编》一书。张谦宦生于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卒年不详,但据他“年八十二自作传”一事来看,当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后,张谦宜字稚松,号山农,自称“山南书隐老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张氏“少落拓,以诗名”,晚年中进士后不仕,闭门撰述,有《(纟见)斋诗选》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出入于香山、剑南之间”。《(纟见)斋诗谈》是张谦宜的一部诗歌理论与批评的专著。全书共八卷:卷一《统论(上)——大旨》,  相似文献   

17.
鲁迅华盖集时期(1925-1926)的杂文,无论创作思想或创作实践,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或飞跃:不仅初步确立了杂文作为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的艺术特质(对此本文不予论述),而且完整地确立了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这些成就,对于鲁迅的杂文创作道路而言,显然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一杂文创作纲领的确立,是鲁迅从热风时期(1918-11924)到华盖集时期,杂文创作思想与实践的重大突破。热风时期是鲁迅杂文的草创阶段。1918年,当《新青年》“四面受敌”时,鲁迅奋起呐喊,以小说和杂…  相似文献   

18.
杂文是1949年后“新的人民的文艺”内部身份暧昧的文体,它的合法性论证以及现实发展牵涉到当时文艺界不同文学力量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发生于1957年《文汇报》“笔会”副刊上的“杂文复兴”的论争,吸引了延安文人、前左翼作家、前自由主义文人等不同群体的卷入,并以对“冷嘲”与“热骂”、“歌颂”与“暴露”的冲突性解释,折射了当代文学内在的差异与矛盾.  相似文献   

19.
一杂文的文学性,不仅表现在它的形象性,而且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将许多缺乏形象性的杂文,尤其是思辨性的杂文从杂文家族中排除出去。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指出:一部分先秦散文(包括《论语》、《孟子》以及荀况、庄周、韩非的文章,其实大多是杂文)虽然缺乏足够的形象性,但因为具有气势、风格等审美素质,历来成为人们诵读、欣赏的文学范本,他们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安排传达出某种特定的情感,在这些散文中,情感性是比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杂文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里,已经可以看到杂文的最初萌芽。”《庄子》《孟子》的某些片断就未尝不可把它们当作杂文来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冯雪峰认为:“在中国古代,先秦诸子的文字都是最好的和最本质的杂文。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散文的正统。”先秦杂文可说是我国杂文发展史上的奠基石,它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论证严谨,擅用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