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一个范本看鲁迅后现代杂文的发展─—我读田仲济先生的杂文孔范今一田仲济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界久负盛名的前辈学者,也是现当代文坛的重要杂文作家。从20年代末算起,田仲济先生的杂文创作生涯已历六十余个春秋,单就其时间长度来看,就已超过一个普通人生命过程的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杂文在我国蓬勃兴起.杂文作者,有党政干部,有工人、农民、学生、士兵,其分布之广,层次之多,队伍之大,还没有哪一支写作队伍可以与之相比.杂文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时代生活中,日益显出它的重要作用.杂文理应属文学,这本是毫无疑义的.然而,现在却有一种舆论把它排除在文学创作之外了.这种"杂文非文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判断杂文是不是文学作品,那就要看  相似文献   

3.
杂文名称内涵复杂,这不但表现在杂文之"杂"上,而且杂文之"文"也义域广泛.杂文从文类泛称到文体专称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使得其命名方式和分类特征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矛盾和困惑.作为文体专称意义上的杂文是在宋明总集的编纂过程中定型的,基础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杂文创作,而编选体例和文类设置上则与<文选>和<文心雕龙>有很深的渊源.中唐以降,古文中杂文在内容功能、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以及题目篇幅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杂文的概念与鲁迅的杂文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刘勰《文心雕龙》第十四篇即为“杂文”,这大概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杂文”字样。文曰:“智术之子,博雅之人,藻溢于辞,辞盈乎气,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然后,刘勰列举了从宋玉到左思的十七位作家的二十一篇作品(诸如《对问》、《七发》、《连珠》、《客难》、《解嘲》等),将它们统统纳入了“杂文”的范畴,并且归结道:“详夫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问,或览略篇章,或曲操弄引,或吟讽谣咏。总括其名,并归杂文之区。”现在看来,刘勰这里的“杂文”,范围相当宽泛,他是把诗赋、史传、诸子、论说、铭箴、诔碑、哀吊等等之外无类可归者,统统以“杂文”目之。这里的“杂文”概念,显然是一个大的类别,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作为文体之一的杂文。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11):31-39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6.
郜元宝 《学术月刊》2022,(3):162-171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高度肯定并深入阐明了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不愧为鲁迅杂文研究的奠基之作。论到鲁迅杂文“艺术的形式”,秋白认为杂文所批评的人物乃至所描写的动物均可视为“社会上的某种典型”和“普通名词”,但他又认为杂文未能从容熔铸“具体的形象和典型”,因此还“不能够代替创作”。这种包含矛盾的阐述不啻为杂文研究提出了根本性的“秋白之问”。“鲁研界”迄今为止的研究历史表明,必须对鲁迅杂文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梳理,揭示那些看似零散杂乱的“人物形象”的内在谱系,这样才能在理论上真正肯定鲁迅杂文“所写的常是一鼻,一嘴,一毛,但合起来,已几乎是或一形象的全体”,也才能真正有力地解答九十年来始终悬而未决的“秋白之问”。  相似文献   

7.
程玖  古大勇 《理论界》2008,(9):121-122
解放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鲁迅风”杂文呈现出同中有异的特征,就“异”而言,“鲁迅风”杂文属于严格意义上自觉性的文学流派,而前者则是一个松散的并无自觉性的文学流派,因此,可以冠名为“后鲁迅风”杂文随笔。“鲁迅风”与“后鲁迅风”,虽一字之差,却不能混淆,两者共有之“鲁迅风”,昭显其同,而独有之“后”,则甄别其异。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大量使用反语。鲁迅自己也说过:“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遇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两地书·十二》(1925年)。这既是内容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所需要,也是鲁迅艺术才华的生动表现。鲁迅杂文反语之多之好,使他的杂文和同时代的其他杂文作家迥然有别。鲁迅的十四个杂文集,因为几乎是“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起”(《且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博物馆近得古兵一。(图一)援残而上有有刃,内亦上下有刃锐末而无孔,胡身有三穿。形制大小与大良造鞅之造戟略同,可审为一残戟。大良造鞅之造戟三穿在胡边,乃秦孝公十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352—338年)物。残戟三穿已改在胡身,其时代当较大良造鞅之造戟为晚。清代陈簠斋所藏五年相邦吕不韋造戟形制较大,胡亦较长,且胡身已有四穿,盖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物。残戟当较之为早。  相似文献   

10.
袁勇麟 《东南学术》2001,(6):202-205
西哲尝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而我却认为,生活是绿色的,理论之树常青。理论来自生动活泼的实践,气象万千的实践推动理论研究的深入,科学的理论又指导姹紫嫣红的实践的发展。回顾十几年来师从著名杂文史家姚春树教授研究中外杂文,...  相似文献   

11.
钟扬  郭春萍 《江淮论坛》2004,(6):99-106
陈独秀是"随感录"专栏/文体的首创者.人们称陈独秀以"随感录"为代表的杂文为"陈仲甫体"."陈仲甫体"杂文特点有六,旨在呼吁科学民主,推行思想启蒙."陈仲甫体"杂文上承梁启超之"新文体",下启"鲁迅风",创造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相似文献   

12.
黎保荣 《兰州学刊》2007,(6):154-156
从鲁迅杂文中的外国报刊探寻其启蒙思想,学界甚少为之.事实上,鲁迅杂文中的外国报刊甚多,其中包含的中国形象、外国描写与鲁迅眼光,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杂文文质论     
杂文既然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于文学家族,那就必然有其独特的文体界定和艺术特点。然而,当前学术界对杂文的认识并不尽一致,有的把报刊上的短小评论统统划入杂文之区,有的将古代的《桃花源记》、《陋室铭》等与鲁迅的杂文相提并论,还有的仍坚持杂文即议论性散文,等等。至于对杂文文体特点的概括,就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除早已流行的“文艺性论文”说、“诗与政论结合”说之外,近来又有“浓缩文学”、“情绪文学”、“受难文学”、“得意忘形文学”、“勇敢  相似文献   

14.
<正> 提起杂文,人们自然会想起它最早的倡导者和最伟大的作者鲁迅;谈到鲁迅,人们也自然会想起他那许多辉煌的杂文。“鲁迅杂文”真所谓“尽人皆知”。可是,对于太熟悉的东西,人们倒往往会习焉不察的;而鲁迅本人虽然写过七百篇杂文,却并未严格地给它下过定义,立过界说。因此何谓“杂文”,概念并不十分清楚;近来且发生了争论。让我们依据鲁迅本人的言论,钩稽抉剔,也来谈一谈这个问题。任何不抱成见的人都可以看到,“杂文”一词,鲁迅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运用过,其一,指散文中的某种文体,另一则指编年体文集中的各种文章,而不管其文体如何。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鲁迅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运用“杂文”这一概念。《且介亭杂文·序言》把这层意思说得最清楚:“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己有之’的,凡有  相似文献   

15.
屈原的《天问》、《卜居》、《渔父》形式上韵散结合,介于诗与散文之间,是从楚辞到汉赋的过渡性作品,是“不歌而诵”的赋的先导。内容上则彰善瘅恶,激浊扬清,表现对丑恶现实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慨和无情揭露,既是抒发牢骚的泄愤之作,也是典型的社会批评,是辞赋体杂文的开山之作,对后代的赋体杂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四月下旬,在春意盎然的古城徐州,举办了一次有杂文作家、杂文研究工作者和报刊编辑四十余人参加的杂文研修班。这是我省杂文界为探讨杂文创作规律、繁荣杂文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研修班聘请《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的两位主编、著名杂文作家曾彦修和陶白同志担任主讲。同志们边听讲,边读书,边提出问题,边漫谈讨论。在短短  相似文献   

17.
尽管邓拓、吴晗、廖沫沙都有深厚的学养和史识,但时代造就了邓拓、吴晗杂文温情脉脉的批评色彩,在抨击时弊的讽刺力量方面,既不能像鲁迅那样"论时事不留面子",也不具备同时代的巴人及后来者邵燕祥等人的锋利理性和无畏胆识,同时也不如吴晗自己解放前杂文的尖刻和辛辣,只能说,邓拓、吴晗20世纪60年代的杂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含量可谓当代杂文之最,但作为杂文最重要的因素--社会批判的力度,因为时代与政治的制约,而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三段分法和四段分法我们时代的杂文即当代杂文,是由鲁迅式杂文即现代杂文发展而成的.两者的分界以"人民大众当权"与否作为界标.我们时代的杂文同鲁迅式杂文的基本区别,在于杂文基调的根本不同.鲁迅式杂文是反动统治压迫下的作者,用来反映被压迫者的呼声和情绪的,为被压迫的人民大众代言的.其基  相似文献   

19.
汉荀悦《前汉纪·孝成纪》:“及至末俗,异端并生,诸子造谊以乱大伦,于是微言绝、群议缪焉。”(《四部丛刊》据无锡孙氏小渌天藏明刊本)造谊,有些工具书引作“造诣”,不可解。造谊,犹造义、造议,谓另创新义,此指诸子造“邪说”。清段玉裁以为“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作“义”。而“义”又是礼之“仪”的古字,周时作“义”,汉作“仪”。见《说文解字注》。邵瑛以为“谊”乃仁义之“义”的正字。今经典俱作“义”,少作“谊”者,惟隋唐古本多有之。并引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尚书》中“义”的解释加以证明。见《说文解字群经正字》。而徐灏则不同意段氏说,以为“谊”字从“宜”,而通作“义”,实因“义者宜也”之训而起,并非古字。见《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0.
1997年的杂文创作充满盎然生机,无论是一些优秀作者的杂文精品,还是杂文报刊发行量的上升,杂文园地的拓展以及一批颇具特色杂文丛书的畅销,都让人感到这是一个杂文创作的丰收年。但不可否认,1997年的杂文创作良索不齐,参差不一,存在县多质劣的毛病。一些杂文写手粗制滥造“精神泡沫”和“文化垃圾”,极大地败坏了杂文的声誉和读者的胃口,导致杂文创作的“热”与读者反映“冷”的明显反差。1997年,尽管被誉为是“一份高品位的杂文杂志”《语丝》双月刊在出版4年后停刊,多少让人感到惋惜,但是,各种各样的报纸副刊、专栏仍然给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