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但是,有的同志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这反映决不是生活的复制和照像。由客观客体到精神客体,即由生活真到艺术美,还必须经过作家主体的艺术加工和创造。从审美角度说,文学创作在反映生活时,是对生活之真、科学之真的超越;是作家在生活之真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和发挥作家主体的能动作用,运用情感逻辑对生活之真在更高层次上的超越。 超越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八十年代的各种文学理论思潮中,有一种颇具影响的观点,即认为原有的文学理论是以哲学认识论为其逻辑前提的,缺乏一个价值论的视角;它将审美系统纳入因果决定论的逻辑框架内,使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仅仅局限在反映与被反映的层面上,忽视了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结果造成了文学创作中人的主体性的失落;要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从价值论出发,把人本身看作是文学的目的,把文学看作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实现,把"自我实现"看作是文学的最高价值.基于这一观点,有人声称要在文学理论中开辟、补充价值论的视角,对"机械决定论"进行反拨,强化作家的主体意识,从而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和更高的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天津文学创作不仅与梁斌、孙犁等一批老作家的“复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以原有的创作风格或以新的创作面貌进入到新时期的天津文坛,而且与蒋子龙、冯骥才等人在新时期中国文坛的崛起有着更为深入的关联,他们在引领或参与新时期文学潮流的同时成为天津文学的代表。进入20世纪90年代,尽管赵玫、肖克凡等人不断推出重要作品,但天津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中的集体消失使其进入了低潮期。这一状况直到世纪之交才得以改观,老作家的回归、中年作家的勃发与年轻作家的突起,使得天津文学呈现出复兴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文学到底是什么?传统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是从一般认识论考察作家对生活的能动反映得出的必然结论。然而,生生不息的文学现象却又越来越向我们证明,在作家与生活之间的主客体互动关系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虽然都不可避免地留下了生活的映象,但其中的优秀之作大多并不以反映生活为其终极目的,反映生活只是为了表现“主观的合目的性”,只是为了“寻求全人类有关问题的答案”;在感性形式中探求如何实现对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积极肯定,才是作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8-92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部分女性也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文学格局有所改观。尽管女性并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但是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反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值得关注。由于存在社会身份和话语表达的差别,女性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澳门少儿文学不仅在澳门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在整个中国少儿文学创作的地域意义上来说,也算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作为澳门文学前驱的澳门“离岸文学”,少儿文学在一般文学中所占比例达到38%;澳门作家协会出版的年度作品选《澳门作家文集》,少儿文学范畴的作品所占的比例竟然也达到了38%。这两个38%非常能够说明澳门对少儿文学创作的重视和高比例的产出。由于澳门作家的教师身份占比较大,教师的责任感使得他们对少儿教育和少儿关爱特别敏感,他们的文学自然会倾向于为少儿服务。澳门特殊的社会生活状态所生成的宁静、安逸的澳门体验,似乎特别适合少儿文学的表现,于是澳门少儿文学在澳门文学中的比例甚高,产量较多。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是一位理论意识较强的作家,一直追求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尊重作家创作的自由空间。他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对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有直接论述,但在其创作经验谈与文学实践中,一直坚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显示了文学本体性观念。这种文艺观在今天仍是极具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作家创作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表现只有文学家才能表现的“自觉的作家意识”,实际上是一个“为何写作”的创作发生学问题。本文使用这一提法有特定意义,即用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我们认为,作家为何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貌和创作质量。具有自觉的作家意识的作家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有一些人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中提倡“文学要回到文学自身”、文学“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性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因而提出文学就是作家的“自我表现”这一主张。如何看待及其影响下的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加强作家责任感,已成为我国文艺向前发展中一个无法回避和急待澄清的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广义来说,凡是反映本乡本土生活,具有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学,都可称为该国家、该民族、该地区的“乡土文学”。现在我们所说的台湾乡土文学,不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而是特指“五四”以来台湾的现实主义进步文学。台湾省作家叶石涛认为:“所谓台湾乡土文学应该是台湾人(居住在台湾的汉民族及原住种族)所写的文学。”这种文学“必须是跟广大台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反映出来的意识,……即居住在台湾的中国人的共通经验,不外是被殖民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林非是一位深受中国古代文化陶冶和现代革命思想与文化精华滋养的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和作家,以其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他“两栖”文学名家的杰出身份  相似文献   

13.
作家选择了文学这种与他人交往的方式,不只是出于审美或艺术的理由,而且也是因为,文学创作本身体现了人的公共生活和行动特征.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生活、介入与他人共同生活世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高强 《齐鲁学刊》2022,(3):153-160
在抗日战争语境下,妇女节与儿童节受到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是抗战文学中的重要元素。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反映到文学之中,呈现为热烈的抗战动员景象。由此,战时中国文学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成为颂赞和制造为民族国家献身的“新妇女”和“新儿童”形象的重要一环,这时期的文学对妇女、儿童响应民族国家抗战的呼唤,是以忽略妇女儿童自身的主体性为代价的。因此,不少战时作家的妇女节和儿童节书写发出了“谁的妇女节”和“谁的儿童节”的疑问,一些作家由号召妇女、儿童参与抗战的“附和者”角色转向了“质疑者”立场,他们的创作从民族国家话语的笼罩中顽强地庇护着妇女和儿童的主体性价值。战时中国文学所呈现出来的妇女节和儿童节影像,一方面深刻勾连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脉络,另一方面又传达出作家文人对于妇女和儿童这两类人群的独特思考,为战时中国历史语境中妇女节和儿童节纪念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5.
作家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体现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重要方面,是文学科研基本的、永恒的命题。江泽民同志在第六次文代会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最深刻根源,在中国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之中。”社会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与土壤,脱离社会生活就无从谈起文学创作。所以,深入社会生活,熟悉社会生活,这是作家进行创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有人对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基本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把文学的基本特征归之于表现情感.随着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传播,文学“情感特征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笔者认为,文学“形象特征说”虽属传统文学观念,但不应否定.文学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么?这是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无论是从文学理论科学体系的建构,还是从指导文学实践来说,都需弄清楚.1文学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创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审美对象.文学要真正成为审美对象,它就必须适应美感认识的需要,具备美感认识发生的条件.美感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某个特定对象的美,首先是以感知的方式去感知对象.任何美的对象都有一定的感性形象,人们正是因感知对象的感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很多作家因大片国土的沦丧而内迁到西南大后方。内迁作家在三个层面上导致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转变:一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中心的转变,内迁作家促进了大后方文艺事业和抗战文学创作的兴盛,使该地区取代了昔日京沪的文学中心地位;二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热情的转变,内迁作家受大后方物质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创作的“滑坡”,在整体上影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热情;三是中国抗战文学创作风格的转变,内迁作家从昔日的激情创作转向对战争和历史的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8.
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观强调价值观的信守,主张文学创作应该激发人们思想活动、增长智识才干和提升责任意识。爱默生将“作者的伦理意识”和“作者的人格化书写”作为其文学创作伦理观的核心要旨,前者体现为德性化写作,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和人生命运的深切关怀;后者体现为“以生活存在”为伦理导向的创作思想,以及两种“自我”对话的创作目标。爱默生的文学创作伦理观通过从感性到理性以及“人的存在”的创作过程来凸显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并肯定自我存在的意义,这指明了19世纪美国文学“德性化写作”的基本内涵,为创立具有美国特色的道德文本提供了新范式。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01,(4)
在最近召开的“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研讨会”上 ,很多学者、作家认为 ,当前文学创作缺少精品同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有很大关系。文学创作中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形象、鲜活的艺术典型的缺失 ,意味着文坛喧嚣与躁动中的苍白与贫困。有学者认为 ,2 0世纪九十年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淡化的一个结果。这既表现为商业化的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更表现为对社会消费文化的发展 ,社会的浮躁必然带来文学的浮躁 ;创作的私人化、商业化与文学“经典”的缺席和文学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的消解…  相似文献   

20.
<正> 文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茅盾文艺思想中的一块重要基石。茅盾不仅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准则,同时以此来解释文学现象,衡量、批评作家作品。1 文学首先是受时代制约的,是时代的发展推动文学的变革,并赋予文学以自己的特征。在《文学与人生》一文中,茅盾认为:“时代精神支配着政治、哲学、文学、美术等等,犹影之与形。各时代的作家所以各有不同的面目,是时代精神的缘故;同一时代的作家所以必有共同一致的倾向,也是时代精神的缘故。”时代精神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