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本中,字居仁,号紫微,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世称东莱先生,是“江西诗派”发展期的最著名的诗人。他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由于诗人经历了北宋末南宋初纷乱剧烈的社会动荡,其诗作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比他的前辈诗人表现得更为强烈。从现存《东莱先生诗集》20卷(计1157首)、《外集》3卷(计175首)的全部诗作来看,题材相当广泛,或记叙重大事件,或刻画人  相似文献   

2.
李觏,字泰伯,北宋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南城位于旴江边,故学者称李觏为旴江先生。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一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  相似文献   

3.
“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末年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图中央一条河,两岸商贾林立,各式特色店铺镶嵌其间,数百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两岸设有码头,停泊着小船,供客人往来。  相似文献   

4.
北宋东京城在中原古代城市,甚至在中国古代城市中,无疑是独具魅力的一个。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等文人笔记中,记述了一个商业街市发达、民俗生活繁阜的文字中的东京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图像东京。对画中虹桥"桥市"及其周边的沿汴"河市"与历史典籍记述之关联性、北宋东京清明坊与张择端画作之关联性进行探讨,能够补充前人在北宋东京城市史、民俗史研究中的不足,进而丰富中原历史遗产的内涵,并在文化支持方面为中原崛起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5.
<正> 北宋王朝(960—1127),从它建立开始,便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北方的辽(有时称契丹),西北的夏(习惯上称西夏),经常侵扰边境,不断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北宋虽然有上百万的正规军,又是当时最富庶的国家,但却不能取胜。它不仅不能打败辽国,就是对仅占有数州之地的西夏也招架不住,一败再败。在以往有关北宋对外战争的  相似文献   

6.
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社会风貌,各种女性群体的身影活跃其中。北宋时期的女性民俗主要表现在以成年、结婚、生育礼俗为代表的人生仪礼以及丰富多彩的女性节庆游艺等方面。妇女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独特女性民俗与当时开放、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民歌《小放牛》说:“杨六郎把守三关口”;话本说:“六郎三关为元帅”。三关者何地?史家有考,乃瓦桥关(今雄县城)、益津关(今霸县城)、高阳关(今高阳东旧城村)是也。其实,杨六郎把守的不独三关而已,从泰州(今满城县)狼牙山到泥沽海口(今天津军粮城泥沽村),曲折两千里,都是杨六郎的防地。 “六郎”威名,契丹畏称 杨六郎即北宋名将杨业(亦称杨继业)的长子杨延昭。延昭本名延朗,因避圣祖赵玄朗之讳,于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名延昭。他既然是杨业的长子,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宋辽金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 北宋,甘肃境设三路、二十四州(府、军)、五十一县。(监、尉司)路置转运使,总民兵之事,州的县官称某某知事(简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县除首都所治为赤县,首都之旁的县为畿县外,以户口多少和经济发达程度为标志把县分为五等: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下。 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辖甘肃境的庆阳府、环州、宁州。庆阳府(宋徽宗宣和七年即公元一一一九年改庆州为府),统三县:安化(今庆阳县)、合水(宋神宗熙宁四年即一○七一年置,省华池、乐蟠二县为镇,今合水县)、彭原(原属宁州,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一○七○年划归庆阳府,今宁县)。环州,(宋太宗淳化五年即公元九九四年改通远军为州),领通远(今环县)一县。宁州,统三县:定安(今宁县)、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真宁(今正宁县)。  相似文献   

9.
一在北宋都市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旧的坊市制的崩溃,商店可以在城内外沿街设置,高大的酒楼不断涌现,商品经济活跃起来,同时开始出现了都市的文化娱乐市场——瓦市。宋人称瓦市又为瓦肆、瓦舍、瓦子。这大约分别指其市场性质、建筑形态及习惯的称谓。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里记述的北宋都城东京(河南开封)的瓦市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朱家桥瓦子、州西瓦子、保康门瓦子和州北瓦子。关于东南角楼附近的桑家瓦子,孟元老说:  相似文献   

10.
“章华台”是著名的楚国古建筑,每每见于史载及文人之歌咏。新版《辞海》说“章华台”凡有四:一为华容之章华(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古华容县城内);二为城父之章华(在今安徽毫县东南古城父境内);三为汝阳之章华(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古汝阳城内);四为“豫章台”(在今湖北沙市)。本文着重对一、四两处进行考察。华容之章华“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张衡《东京赋》)。这是“章华台”见于古人文艺  相似文献   

11.
一、据《提要》卷一一《书类一》载: 《尚书讲义》二十卷。宋史浩撰,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 今案:《宋史·史浩传》于浩登科年代不系年。 考《宋会要辑稿·选举》、《文献通考·选举》、《宋史·高宗纪》等书所载,并无绍兴十四年榜,此必误。 考《宋史》卷四○○《汪大猷传》称:“(大猷)登(绍兴)十五年进士……。大猷与丞相史浩同里,又同年进士,未尝附丽以于进。”又《南宋馆阁录》卷七称:“史浩字直翁,四明人,刘章榜进士出身。”案刘章为绍兴十五年状元(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五年四月纪事),是史浩实十五年进士。  相似文献   

12.
张载(公元一○二○——一○七七年),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于北宋中期,当时大官僚大地主凭借特权,加剧土地兼并;西夏、辽金又不断入侵,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达到了尖锐化的程度。内忧外患,人民生活的极端困苦,这对于张载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他少年时代,听到西夏常常侵扰西北边境,曾使他“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宋史·张载传》)。  相似文献   

13.
袁枢字机仲,南宋前期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建瓯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卒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终年七十五岁。他编撰《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对历史学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大约在魏晋“五胡乱华”之时,袁枢的祖先由河南汝南一带避乱南迁,至南宋时已定居福建建安了。由于受到先进文化南移的影响,建安地区已是“家有诗书,户藏法律,其民之秀者狎于文”(《康熙建宁府志》卷五),文化已很发达。袁枢从小受到文化熏陶,据说,八岁时就在屏间题了一首诗:“泰山一叶轻,沦浪一滴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学者杨侃的《皇畿赋》,是文学史上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第一篇赋作。文章抛开了京都赋的传统写法,独标新格,以对北宋都城开封四郊的描写,来展示当时东京开封的富裕繁华,为研究古都开封,留下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汉水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西奇  潘晟 《江汉论坛》2001,13(3):36-40
汉魏六朝时期,汉水下游河道当在今河道之北,与今天门河位置相当。隋唐至北宋前期,汉水下游河道南移至今东荆河一线。北宋中期至南宋,汉水下游有两条河道并存,北支在今河道附近 (具体位置与今河道略有差异 ),南支相当于今东荆河。明代汉水下游岳口至汉川段河道在今河道之北,流经今天门横林、干驿与汉川田二河。这一河道在明清之际淤废,汉水主泓道迁移到今河道位置上。  相似文献   

16.
苏籀(生卒年不详),字仲滋,宋代眉山人,苏辙之孙,苏迟之子。《栾城遗言》谓:“籀年有十四,待先祖颖昌首尾九年。”据此推算(按:苏辙晚年居住颖昌是在公元1102至1112年之间),苏籀约生于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前后;至南宋绍兴中后期(1140年以后),当朝中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得势之际,苏籀还在世,有活动。  相似文献   

17.
杨时略论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谥文靖,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县)人。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登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土,历官浏阳、余杭、肖山知县,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右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祭酒,龙图阁直学士等。杨时是二程的得意门生,他29岁先拜程颢为师,40岁又从程颐,素有“孔子道脉,程子箴规”(朱熹语)之誉。而且,他也是北宋末南宋初传播“伊洛之学”的首要人物。二程洛学影响江南士人,传至江西、福建,实得力于杨时和游定夫,而又以杨时为最,“龟山独邀耆寿,遂为南渡洛学大宗,晦翁,南轩,东莱皆其所出。”(《宋元学案》卷三十五《龟山学案》)  相似文献   

18.
岳飞庙     
岳飞,字鹏举,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一一○三年)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岳飞出生后,家境日益贫困。后来,因在家无法度月,便离开家乡,出外谋生。还不到二十岁,便体态魁伟,性情刚强,能“挽弓三百斤”(当时一斤约合今一·二市斤),已是武艺精练超群。宣和四年(公元一一二二年),北宋政府在相州(今安阳)  相似文献   

19.
北宋首都东京顺天门外路北的金明池,与路南的琼林苑夹道相对,是当时东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对此,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张择端有《金明池争标图》神品留世,还有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写下不少诗词,把金明池当日盛况,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些都是研究宋代东京习俗及我国古代城市文化生活的宝贵资料。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略加介绍和分析。 一、金明池的开凿与水战表演 金明池建于何时?说法不一,但考之正史,它确实建于宋太宗即位之初。宋太祖于开宝九年 (976年)十月去世,其弟赵光义即位,是宋太宗,并于这年十二月改元为太平兴国。据宋人王应麟《玉海》卷147记载:  相似文献   

20.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是宋代徐兢所撰的一本出访高丽见闻录.徐兢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上世为建州瓯宁(今福建瓯县)人.徐兢少时颖异不群,然科举考试却不成功.政和四年(1114)二十四岁时,以父任补将仕郎,授通州(今江苏南通县)司刑曹事尚书郎.摄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移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皆有政绩.宣和五年(1123)以国信所提辖官身份随使高丽,归后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进朝廷,受徽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兢多才多艺,以书法绘画名噪一时.正因如此,才被选为奉使高丽的一名主要随员,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物图其形”,把奉使所见图录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