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尚明轩、唐宝林新著《宋庆龄传》已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邓颖超同志为之题写书名。该书由于汇集了著者的多年研究心得,并注意吸收海内外近年来宋庆龄文物资料征集与研究工作的成果,它的特点是史料丰富翔实,内容全面系统,立论公正客观,研究有新的突破。著者旁征博引,寓论于史,不仅系统地反映了宋庆龄近70年投身中国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生动描述了她对待爱情、婚姻、友谊的态度及其性格特点,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和各个侧面阐明了她与国民党、共产党、爱国民主人士和国内外其他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她与史沫特莱、斯诺、路易·艾黎、马海德、伊罗生、爱泼斯坦、耿丽淑等国际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宋庆龄传》坚持实事求是对待历史人物的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平思想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有助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学,提高中国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的话语权。李季著《马克思传》,作为中国首部长篇《马克思传》,研究价值颇高。作者李季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民国时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人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造诣颇深的理论家和史学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李季思想的研究很不足,还没有较系统的专门研究。结合李季生平,可以深入挖掘出中国首部《马克思传》的写作动机、出版过程及历史定位,提炼出李季著《马克思传》具有六大特点——编制清晰,注释比较规范;内容丰富,资料比较翔实;求真求实,力求公正客观;善用对比,见解比较独到;学养深厚,取材相当广泛;深入浅出,语言比较生动。  相似文献   

3.
<正>一、是否出席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宋庆龄是否出席了这次大会?一些论著对此之表述,均含混不定。 例如:文物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的《纪念宋庆龄同志》(画册)第41图说明文谓:“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宋庆龄是仅有的三位女代表之一。”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的《孙逸仙夫人——宋庆龄传略》第25页谓:“1924年1月,孙中山召开了一次特别代表大会,改组国民党。庆龄是199个代表之一,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也是代表(另外还有一位女性代表)。她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在政治组织中,或者说在任何组织中,被选任高级职位的中国妇女。宋庆龄被任命为国民党妇女部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的《宋庆龄传》第  相似文献   

4.
宋庆龄与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假如要说这位伟人与陕西的关系,未必会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冯在才、徐万发合著的《宋庆龄与陕西》一书,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便是对这一空白的突破性研究,可以满足关注这一问题的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需求。《宋庆龄与陕西》一书以详尽而富于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宋庆龄在陕西近现代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与陕西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交往过程。国民革命时期,她接待过许多陕西籍的革命志士,积极支持陕西的革命活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宋庆龄与进驻陕北的中共中…  相似文献   

5.
<正>在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盛永华同志的新著《宋庆龄论》。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宋庆龄逝世以后,中国大陆出版了十多本宋庆龄的传记、年谱、纪念集,详细记述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对于宋庆龄思想的研究,似嫌不足。盛永华同志这本新著着重探讨的是宋庆龄的思想、理论,弥补了这个方面的不足。本书的问世,将会对宋庆龄思想研究起促进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评价宋庆龄,是本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由于本书作者在探讨宋庆龄的思想活动时“力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进行分析”(本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是宋代《春秋》学研究的开山人物。但他在治《春秋》的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有以偏概全、错点"三传",错综"三传"大义、并未透析"三传"本真,废传太过、忽视深入思考等方面的问题。而对这些瑕疵的关注在《春秋》学史上,甚至是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宋庆龄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读盛永华《宋庆龄论》吕明灼我国研究宋庆龄的先行者盛永华的新著《宋庆龄论》(199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是研究宋庆龄思想的专著,理论深刻,内容丰富,夫对宋庆龄研究的新拓展,新突破,新成果。《宋庆龄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宋庆龄与孙中...  相似文献   

8.
晚清航海探险史研究中的郑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振环 《学术研究》2005,(12):107-113
晚清比较突出地介绍西方航海探险史的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遐迩贯珍》等,其中不少文章比较详细地谈到了哥伦布和亚美利加等航海探险活动。但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似乎始终没有译介过西方学者介绍郑和航海探险的类似研究。最早从世界航海探险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郑和事迹的是清末游学日本的中国学者。首先揭开中国近世郑和研究序幕的可能是发表在1903年第11期《大陆报》上的《支那航海家郑和传》;1905年5月18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69号发表了《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将郑和的一生放在整个世界航海探险史大背景下来进行分析。晚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不遗余力地译介和研究世界航海史上的人物,特别是表彰郑和的功绩,无非是要唤起中国人的冒险进取意识,通过航海探险史揭示强国智民的重要性,增强中国人的海权意识。晚清提倡的航海冒险进取的精神,至今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历史比较研究是从不同时间、纵的关系上或不同空间、横的关系上,对复杂的历史现象进行宏观的或微观的比较研究;分析异同,发现历史本质,从而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的方法.历史比较法应用于历史学的研究,有长久的历史.我国西汉时马迁写的《史记》,就曾经运用这种历史比较方法来研究、论述古代史上的人和事,将一些有共同点或有关联的人物合传叙述,如《老庄申韩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孙子吴起列传》、《范睢蔡  相似文献   

10.
《萧红评传》的作者葛浩文博士认为,《呼兰河传》“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此言诚哉不谬。一、该“传”虽写人物,却无主角;虽也叙事,却没主轴;全书是一整体,但七章均可独立……这其中的奥秘,正在于是用“呼兰河”作全书的主角和主轴,而  相似文献   

11.
<正> 孟祥才同志写的《梁启超传》最近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独具特色的传记著作。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成绩卓著的学者。他一生的政治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侧面。他的学术活动和巨大的成绩,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梁启超的活动和思想,应该说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无论解放前还是解放后,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与其对他同时代的人物康有为、谭嗣同和严复等比较起来,都显得薄弱。甚至,只有当人们研究“戊戌变法”时才提到他。解放前,出版的关于研究他的学术专著,只有吴泽先生的《康有为与梁启超》一书,其  相似文献   

12.
《民国人物碑传集》序言汤志钧《民国人物碑传集》在《辛亥人物碑传集》出版不久,也已编校成册,刊行在即了。两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史、民国史研究者期望已久的资料书。我国史学源远流长,品类繁多,从传记而言,“正史”之外,私家撰述又有碑(墓碑...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曾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上均有深广影响 ,又始终褒贬并存、毁誉交加的特殊历史人物 ,陈独秀无疑极富研究价值 ,其研究热潮自然也早已形成———有关专著不断问世 ,文章更如恒河沙数 ,且不乏突破性成果的取得。然而 ,陈独秀研究中涉及最多的还是其政治思想、建党思想、文化思想等 ,而对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却相对较“冷” ,只有一些单篇的文章 ,未见系统研究的专著。前不久 ,青年陈独秀研究专家朱洪先生继《从领袖到平民———陈独秀沉浮录》、《陈独秀与中国名人》、《陈独秀传》后 ,又推…  相似文献   

14.
宋庆龄与首次国共合作宁芳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在推动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留有其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正是就这一论题做力所能及的论证和探索。一宋庆龄是一位理想崇高、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女性,与孙中山朝夕相伴了十个年头,他们...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早期小说受到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影响。《边城》的产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不是突兀的现象,同样得到《迟桂花》的深刻启迪,沈从文始终关注着郁达夫的创作,并抱着不变的钦服之情。郁达夫和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嬗变,也具有着某种相似的面貌。另外,《边城》人物的塑造,也有废名小说《竹林的故事》的影响。但是,《边城》依然是一部超拔之作。  相似文献   

16.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多少年来,他一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研究和争议的对象。五四运动以来,这种研究和争议更是层出不穷,波澜曲折。其中,郭沫若的孔子研究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仅就建国以前而论,他的涉及孔子问题的著作,比较重要的就有《论诗三札》(1920)、《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及《论中德文化书》(1923)、《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先秦天道观之进展》(1935)、《驳·说儒》(1937)、《秦楚之际的儒者》(1943)、《孔墨的批判》及《儒家八派的批判》(1944)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本对照的方法,对《牛天赐传》和《远大前程》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探讨。文章指出《远大前程》在形式结构(如人物设置、人物关系、主要情节)和艺术风格(如幽默、比喻、夸张、对照等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对《牛天赐传》有一定影响,同时老舍还有意识地以《远大前程》为隐性参照物,在《牛天赐传》中对中西两种文化作了多方位的跨文本比较  相似文献   

19.
论《醒世姻缘传》以及它和《金瓶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继《三国》《水浒》之后,《金瓶梅》是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殿军,个人创作的兴起在它之后。它以现实社会中的市井人物即平民百姓作为小说的主角,则又有别于以前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神魔鬼怪、才子佳人为主角的长篇说部而开我国古代写实小说的风气之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把它列为人情小说的开创者。人情小说可以说就是现代小说,它的前面不必附加任何形容词。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将近二百年的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上,除了以上两者外,再没有第三者在思想和艺术上足以和《醒世姻缘传》相提并  相似文献   

20.
小说命名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中最直观、最直接的外在形式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时期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和文学观念。论文立足于小说文本,从文化学研究视角切入,探讨明清小说命名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色,重点阐述明清小说命名与民俗文化、科举文化、避讳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三言”、《金瓶梅》《红楼梦》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折射出寄名、七夕“乞巧”等民俗文化;《女举人传》《女开科传》等小说命名包含科举因素,《封神演义》《镜花缘》等以金榜、题名录形式设置“榜”式结构的小说更是与科举文化密切相关;《水浒传》《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小说中的人物命名反映了明清时期的避讳文化,“避讳”对相关小说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