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要从彼得大帝时代起 ,在民族自我反省过程中 ,大俄罗斯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其核心要素就是 :( 1 )根深蒂固且极力张扬的民族救世主义及其“帝国转移”理论 ;( 2 )基于地缘安全和意识形态对抗进行地理扩张的帝国思想 ;( 3)国家思想的一元化以及在此基础上追求民族一致性的理想 ;( 4 )帝国的俄罗斯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 ,大俄罗斯主义对俄罗斯国家理想、对外政策、发展道路无不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作为一种世界性征服思想体系 ,大俄罗斯主义特别强调俄罗斯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的对抗性 ,结果造成了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欧洲之间严重的安全两难和国家政治与社会结构日趋脆弱。在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 ,国家思想一元化是俄罗斯民族和国家同一性的根本所在 ,是大俄罗斯主义的重要特征 ,但也是其致命的弱点。前苏联国家意识形态解体后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还没有一个一元化的国家思想 ,所以当今俄罗斯政坛上 ,意识形态多元化意味着大俄罗斯主义的退潮。  相似文献   

2.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社会在重新认识自身的发展。俄罗斯改革的最初阶段是极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基础是 :俄罗斯的改革者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西方世界 ,另一方面过低地估计了俄罗斯社会的创造潜力。现在 ,俄罗斯社会对西方和对自己的评价比较慎重。俄罗斯现代化下一阶段的立场 ,不应是批评自己的文化 ,而应相信 :正是俄罗斯的文明才是改革的基础。这一立场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俄罗斯文明的实质 在俄罗斯 ,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体系 ,即民族的、宗教的、次区域的体系。这些体系本身又包括一些较小的 (亚文化 )和独特的社会文化部分 (…  相似文献   

4.
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俄罗斯,需要经常从文化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道路,俄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往往在"东顾西盼"的文化焦虑中忧思自己的民族命运和历史使命这一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主题.俄国的历史哲学是在充分吸收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历史哲学思想资源基础上在19世纪得以形成的,其中,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在俄国历史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理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他对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历史的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的目标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东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道路选择、东正教与基督宗教其他教派的关系、俄罗斯民族历史使命、神权政治乌托邦的历史作用等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主题做了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俄罗斯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志顺 《学术交流》2005,(2):140-143
文化价值观念冲突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民族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异域文化、甚至是强势文化的同化、渗透和冲击的矛盾状态。究其实质是作为文化主体的民族国家,在经济交往和形成国际交往规则的过程中,为追寻利益而产生的竞争与冲突。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引发不同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单一性与多样性和冲突与融合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文化产生于俄罗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之中,它是以东正教思想为旗帜的俄罗斯民族特殊的思想启蒙,是影响俄罗斯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文化推崇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追求,鄙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它在走向后现代的当今时代显示出重要价值,但对当前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影响复杂。怎样评价俄罗斯文化,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俄罗斯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上,东正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正教塑造俄罗斯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对东正教的本土化过程.自然环境赋予了俄罗斯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的苦修主义、圣母崇拜等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但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与希腊正教之间也存在显著区别,这一点尤其表现为俄罗斯文化血脉中流消着的多神教传统.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也是俄罗斯哲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以别尔嘉耶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它既传承并发扬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重新反思和构建了现代性语境中的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又以特有方式直面现代西方理性文化危机,同存在主义等各种哲学流派与思潮形成互动与对话.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差异、国粹与舶来品的争战中如何既批判吸收西方现代文化之优长,又批判继承本国传统思想精髓;既可以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异化与精神困境,又能够实现俄罗斯文化的现代转向与重建,成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化与宗教哲学需要积极回应的时代课题和所肩负的现代使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