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三假如《中原音韵》时期,北方话的入声已经如同现在的石家庄方言那样,入声没有塞音韵尾而且不太短促,韵母接近阴声各韵,调值仍然自成一类,在这种情况下,元曲作家们又  相似文献   

2.
对冯惟敏231首南曲的韵字进行归纳后发现,冯氏南曲用韵并非依据《洪武正韵》,而更接近《中原音韵》。但和《中原音韵》相比,语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中原音韵》的寒山、先天、桓欢、廉纤四部已经合并,廉纤的-m韵尾已经消失,且-m韵尾的消失具有不平衡性等。  相似文献   

3.
《五音通韵》是清代前期的一部配有较完善韵图的等韵著作。它不但具有很高的音韵学史、语音史价值,而且书中的引证材料相当丰富,文献方面的价值也很值得期待。《中原雅音》是一部记录北方时音的韵书,虽晚出于《中原音韵》,却关系密切,是研究近代汉语语音史的宝贵材料,惜乎此书失传已久。《五音通韵》共载录21条《中原雅音》材料:既有音切,也有释义,可以确证《中原雅音》一书的存在,能够成为我们深入探讨《中原雅音》的宝贵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 《中原音韵》的又读 1、又读的基本概况。 又读,是《中原音韵》值得讨论的诸多问题之一。根据宁继福先生在《中原音韵表稿》一书的统计,《中原音韵》有又读的字共393个,约占该书《单字表》中所列5869个单字的7.1%,又读字在《中原音韵》里所占比例之大是显而易见的。《中原音韵》所记字的又读,就《中原音韵》的韵部分类说,有一部分是同一韵部的。这同一韵部的又读,又可分为平声  相似文献   

5.
<正>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和近代音系统。近代音即"北音学",研究的是元代以后的语音,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被公认为近代音的主要代表。但近年来学者注意到中  相似文献   

6.
<正> 《切韵》《广韵》中的全浊上声字,后来在北方话里一般都变为去声,这是大家早已公认的事实。音韵学家把这一变化称之为“浊上变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歌中,有不少全浊上声字与去声字押韵,这也是不少人已经看到的事实。从《中原音韵》看,“浊上变去”在北方官话中,至迟在十三四世纪已经完成。那么这一演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白居易诗歌中全浊上声与去声相押,是否就能证明当时“浊上变去”已在变化之中呢?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韵书的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课题。常用的韵书,如《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新刊韵略》(即“平水韵”)、《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中州音韵》、《韵略易通》、《五方元音》、《音韵阐微》等,除去《广韵》和《中原音韵》,尚未见有全面的校勘。前辈学者在《广韵》上倾注了许多心血,成就斐然。  相似文献   

8.
《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名《中原音韵类编》、《北腔韵类》。此书明刊本与讷庵本《中原音韵》比较,有三条显著特征:一、东钟等八韵有30处53个字注“收”,二、平声分“阴”“阳”“阴阳”,三、字数少。分析、解释上述三条,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1998-2003年汉语音韵学研究综述(续篇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12期发表了拙文《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上篇)》和《1998-2003年汉语音韵研究综述(下篇)》,分别概述了1998—2003年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的研究情况。本文是前两篇文章的继续,将包括三个部分:四、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比较研究概况;五、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少数民族语音的比较研究概况;六、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他国语言对音研究概况;四、1998-2003年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比较研究概况(一)汉语音韵与汉语方音综合比较研究1、方言间系统比较研究问题,如王福堂《平话、湘南土话和…  相似文献   

10.
南唐二主久居金陵,他们的诗、词、文用韵可以反映唐五代金陵语音的实际面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支脂相混、鱼虞无别,已经很难见到南北朝金陵雅音的孑遗。另外,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寒山与仙先不混,这与宋代的通语韵系有别,与金元词韵及《中原音韵》所载相似。  相似文献   

11.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的主体部分是以一定的规则对“旧韵图”和“旧《篇》《韵》”进行合并而形成的。“合并”是此书的灵魂和主旋律。张元善、徐孝二人在制定音韵部分的合并规则时,主要依据的是当时“以北京-河北地区方言为主的北方话”的实际语音。在按规则合并的基础上,他们又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进行了一些调整。时至今日,《篇韵便览》以明末北京话为基础方言的说法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无论从整体结构上看,还是从对部分特殊小韵和韵字的处理方式上看,均不宜将其所依据的基础方言限定在明末北京话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2.
以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为研究材料,运用了“韵脚字归纳法”、“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押[-m][-n]韵尾的诗词韵脚字进行系联,将具体韵部与《中原音韵》的相关韵部对比,指出明末汉语江淮官话的语音特点。对比结果发现:《西游记》近体诗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可归并为真韵、先韵、寒韵、桓韵四部,词韵中涉及[-m][-n]韵尾的韵脚字归并为真韵、寒韵两部;同时印证杨耐思先生的观点:16世纪初汉语官话[-m]韵尾已经完成转化;江淮官话中寒桓分韵的语音特征自中古.明末.现代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罗常培教授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导论》中曾提出搞音韵学研究要注意的事项有四点:即“审音”、“明变”、“旁征”和“祛妄”。在“旁征”中说:“民间俗语,每存右音,异族方言,可证旧读。苟欲旁征博校,窥见音韵精微,则外宜博学殊域言文,内须多明方音系统。”现在仅就日语音读和隋唐古音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首先,从“见”母谈起。《切韵》、《广韵》和“守温三十六字母”的“见”母,在隋唐时代是相当于国际音标的“k”,换成汉语拼音字母就是“g”。但是,语音也是发展变化的,据赵荫棠先生在《中原音韵研究》中说,大概到了元朝周德清写《中原  相似文献   

14.
“浊上变去”是指全浊声母(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诸母)字由上声变为去声。这一语音现象的演变,在十三、四纪的普通话(所谓古官话)里就已经彻底完成,今日的北方话各方言的语音里大致都是如此。“浊上变去”语音现象的演变,牵涉到汉语语音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也牵涉到汉语特有的声调的变化问题。因此探讨“浊上变去”的来源,探讨这一演变的历史形态,以及变化的原由对于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及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原音韵》是研究汉语语音发展史的一项极重要参考资料。对这部韵书的性质、它所代表的单系等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过去,大家在谈及这部书时还是笼统地说它代表元代的北方音系,或者大致上代表当时的北京音系。说它代表元代的北方音系,当然没有错,只是太笼统一点。本文准备根据探索所得,就这个问题提出不成熟的意见,希望得到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6.
新华诗韵     
卢甲文 《中州学刊》2004,(3):99-104
编者按;我国向来享有诗国的美称.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诗是韵文,必须在诗中一定的位置上用韵.诗用了韵,可以增加诗的节奏感、音乐美等艺术效果.为了适应各个时代人们写诗的需要,历代官方或私人学者出版了不少韵书.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的《广韵》,金代的《平水韵》,元代的《中原音韵》,中华民国的《中华新韵》和《北京音系十三辙》,解放后,我们也出版了一些大同小异的韵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诗韵新编》和《现代诗韵》,严格说来,都不是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卢甲文先生的《新华诗韵》是以普通话语音为规范的新韵书。根据普通话韵文用韵的实际情况,他先把普通话的韵母分为14大韵,然后根据普通话的新平仄把14大韵又分为28中韵,再根据普通话的四声把14大韵细分为56小韵。分韵合理,简明实用,时代性强,是作者40年研究和10多年实践的成果,是目前较好的新韵书。为应急需,先以论文形式分两期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演变为元明早期官话,其间一些重要音变,大多在宋代产生、发展或完成。《唐书释音》为北宋人董冲所著,其音注必然对宋代的实际通语音变现象有所体现。在《唐书释音》中的特殊音注中,有大量反映宋代通语音变的例子,其展现的语音演变发展趋势同于中原通语,但发展速度则比较慢,较之中原通语显得相对保守。  相似文献   

18.
王新华 《文史哲》2005,(4):42-47
敦煌变文中有一种特殊通假,即用“以”、“亦”、“意”等字替代“一”字,这种异乎寻常的通假,表明了一种特殊的语音变化,而这种变化又与语法功能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与《中原音韵》声调和现代汉语北京话变调的比较,我们可以解决“一”字变调的来源问题,同时在变调的序列里为这种通假找到一个位置。现代汉语中“一”字的变调不同于敦煌变文中所表现的变调,但其间的传承关系还可以考见。  相似文献   

19.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南曲,是南宋以来流传于南方各地的南戏所用的曲子,最初是从浙江温州一带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北方的北曲并列为中国最古老的两支戏曲声腔。元代戏曲理论家周德清创立《中原音韵》是曲韵之始,为北曲所宗。至于南曲,明兴盛倡,宋濂等奉敕撰《洪武正韵》,成为南曲协律规范。故有“北叶《中原》、南遵《洪武》”①之说。但《洪武》毕竟不是专门韵书。后来清代沈乘麟兼采二书及其他前贤曲韵著作之长,著《韵学骊珠》,南词北曲俱适用,成为学者度曲矩范。但南曲用韵复杂,又无专门曲韵用书,对于研究南曲韵部有困难。本系列课题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