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内修辞学研究的特点及走向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狭义修辞学在不断走向深入、走向细致的进程中已呈现出理论提升上的乏力和自我关闭的局限 ;新兴广义修辞学为修辞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研究路径 ,拓展出一个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但在学术园地中 ,二者的研究将会长期并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尚书》的修辞学价值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圆熟的修辞技巧是《尚书》为修辞学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文化启迪是《尚书》修辞学价值的深层意蕴;同时,《尚书》中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为解释先秦修辞理论的成因投供了第一手材料,史的延伸,这是《尚书》修辞学价值的第三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3.
国外修辞学研究散点透视--狭义修辞学和广义修辞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修辞学把狭义修辞学注重研究的修辞技巧延伸到了文本层面和认知层面 ,而狭义修辞学在理论上为广义修辞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并在实践上印证了广义修辞学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 ,当狭义修辞学拒绝修辞研究认知问题时 ,已经不自觉地陷入了广义修辞学强调的“语言建构我们的现实”的陷阱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文学理论似乎面临一种同样的困境,那就是难以把文学活动中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同时纳入视野之中。20世纪西方伴随着语言学转向兴起的现代修辞学理论对修辞行为整体的研究,为突破这种困境提供了某种可能。受现代修辞学理论影响的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研究,作为诗学与修辞学研究相结合的杰出成果,开启了一种把文学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并对四要素进行四元通观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修辞学范式。以此为基础,再融合借鉴其他理论,则有望建构一种新的能够同时把作者的表层意图和无意识动机、文本的结构形式和修辞选择、作品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文本生成和接受的世界和文化语境同时纳入视野的"语言修辞学批评"。  相似文献   

5.
文化中充满着意识形态之物,但文化时常以一种普遍性和自然性的姿态出现,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世界。文化的影响借助修辞展开,不易被人察觉,更不易遭受反对。巴特的文化修辞学批判直指意识形态堡垒内部,破解了意识形态神话的修辞秘密:文化利用直接意指进行修辞编码,在自然性或审美性的话语伪装下使含蓄意指在不知不觉中被人们认同。通过对摄影修辞和小说文化符码的剖析,巴特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修辞学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哲学"语言性转向"的语用学,短短几十年内发展到了对其多维度、多视角的综观研究。语用学与修辞学结合的可能性,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语用修辞抑或修辞语用,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探讨了西方修辞学在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意义,然后围绕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论述西方修辞学如何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我国大学生不仅具备语言能力,同时也具备语言修辞能力,使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能有全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对中西修辞学做出探讨 ,作者认为尽管中西在语言与文化传统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双方分享着某些类似性 ,这种类似性即重自然表述 ,而非装饰性或造情式的编码。其差异性是形式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作者指出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在于将双方的优势加以借鉴和互补 ,而不能对西方概念和范畴简单套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宗廷虎、李金苓、袁晖等合著的有关修辞学史专著,首次在国外刊物上系统地评价了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的盛况,概述了中国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年修辞研究取得的长足发展,肯定了上述修辞学史专著的特点和贡献,并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和学科建设的高度,说明翻译介绍修辞专著的重要意义,提示我们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应进一步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11.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诗的话语如同圣言的主观性残余物,在没有了神圣领域的世俗世界,神圣启示变成了缺乏支撑的没有根源的话语。从诗学的角度把象征的衰落作为时代精神生活中“缺失的现象学”加以分析,可以发现,现代诗歌的功用就是要将我们的生活与可以与之联系起来的形象之间的空缺在隐喻的意义上将某种隐秘的联系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制文学批评是法制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文学的批评标准仍然要坚持政治第一、艺术第二的标准,而政治第一指的是法制的精神、思想、原则与道德,而不是口号。艺术标准要体现法制文学特有的完整性、规范性与实践性。科学的批评与评论才能更好地繁荣法制文学创作,推动法制和法的进程。对文学界的法制文学创作更要通过批评,以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乾隆十九年(1754)前后,戴震等名流汇聚京师,汉学之潮涌动于帝都学坛。青年姚鼐受此激荡,将为学重心从此前的溺爱辞章向经史考据转移。这是姚鼐学术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转折。这次学术转折的标志是姚鼐求拜戴震为师。姚鼐约在乾隆二十年秋初结识戴震,对其学术造诣至为钦敬;秋末郑重上书,乞列门墙。尽管姚鼐的请求被拒,但此事既没有中断他与戴震之间的学术交往,更没有妨碍其学术方向的调整。姚鼐此后直到任职四库馆(1773)前夕,以戴震为学问楷模,认同并预于汉学潮流;辞章在其为学中降至末位。姚鼐的学术转向及其后来与汉学派的复杂纠葛,对其建立桐城派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璞的<红豆>自发表以来,一直颇受争议,主要是对其主题革命战胜爱情的分歧.用小说修辞学的方法,从叙述者、主人公、读者三个不同视角,可挖掘出导致文本主题与实际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革命战胜爱情的确是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然而这一意图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氛围的影响.作者依靠了两个不同的身份--叙述者和主人公一分别传达自己的意图,而两个身份之间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作者的情感分裂.因此作者在极力表现这一主题时,显得用力不当,由此导致文本主题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辞规“排名有序”再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先生提出了排名有序等一系列的辞规理论,之后胡习之先生撰写了《辞规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排名有序等辞规进行了阐发,使辞规理论提升到一个新高度。笔者在学习二位先生的辞规理论的同时,发现二位先生给辞规"排名有序"所下的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进而提出新的看法,同时对排名有序的修辞作用做了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谈施光南歌曲创作中的模式化倾向》一文中认为施光南歌曲创作存在“模式化”、“雷同化”等观点进行辩驳,以还历史之原貌。认为学术上出现争鸣是好事,但前提应当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一种责任,“乐评须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进行批判的时候,是从主体性原则出发的。从主体性原则出发也就是从“人”出发。这种主体性原则首先表现为经济学批判所具有的“哲学本性”。其次,马克思的经济学批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以及商品拜物教的经济学批判。在这些经济学批判当中都贯穿着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由亚里斯多德所创立的逻辑学理论的确存在不少缺陷,这些缺陷不仅妨碍了逻辑学自身作用的发挥,而且制约了科学的进步。F  相似文献   

20.
从Aristotle提出的诉诸逻辑角度出发对比分析英汉新闻评论中各自劝说策略的异同。具体在分析诉诸逻辑中使用的劝说策略时,本文借鉴了Toulmin的辩论模式,从claim、reason、evidence和rebuttal四个方面来把握对诉诸逻辑的劝说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