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业和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时期,劳动力总量供给过剩、体制转轨失业显性、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派生等是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突显的主要成因.政策支持与市场就业并轨、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再就业的现实选择.再就业是市场经济下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转型经济中的失业及其治理袁志刚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因此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于其他经济资源大大过剩的国家。同时,庞大的人口规模使得劳动人口供给的增长一直快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每年都会有无法安置的失业人口的出现。在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3.
我国失业现象的生成,不能单纯地用人口过多、劳动力无限供给来解释,应该在劳动力的供给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关联中来说明。只有当劳动力的数量超出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水平时,失业才成为不可避免。在一定时期内劳动力的供给是一个定值,因此,失业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凡是影响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就业状况。所以,应该从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劳动力供给等诸多因素中,剖析我国失业现象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考察,阐述了我国城市就业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和政府采取各种“买断”方式结清与职工之间尚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关键。政府反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应建立在设计与上述目标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上,而不是急于追求劳动力市场形式上的统一。在劳动力存在制度性差异的现实约束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无疑会降低就业体制转换过程的交易成本,这同时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所蕴涵的一个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性变迁阶段。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开始发生作用,职工下岗失业成为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几千年自然经济传统和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的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碰撞和摩擦。尽快摆脱陈旧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就业新观念,是一个涉及所有社会成员的迫切问题。一、要破除社会主义不会有失业的旧观念,树立一定限度内的失业是南场经济正常现象的新观念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失业,失业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而且认…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下岗失业的成因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引起失业增加的供给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劳动力存量的多少,二是劳动力增量的变化。从总量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八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5630.33万人,而“九五”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净增加人数为5123.75万人。据有关专家估计,2001—2010年要净增劳动力3000万人,2011—2020年还会继续增长,到2020年将达8.5亿人,以后才会减少。从劳动力存量来看,有显性失业人员900多万,隐性失业人员300…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意味着一定数量劳动大军的有序流动,是部分劳动者处在失业——再就业的大循环过程中。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看待失业现象以及如何实现充分就业是我们继续深化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在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根本转变的过程中,两种体制内部社会保障制度的所有制差别,给失业劳动者的再就业造成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必须通过“替代性资源补偿”政策的制订和实行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模式,才能实现城市经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渐进并轨,从而,为最终确立良性运行的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地控制,宏观经济基本实现“软着陆”的情况下,失业问题取代通货膨胀,成了当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发展社会学的角度看,所谓失业,就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  相似文献   

9.
历史进入公元1995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失业率”、“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彻底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没有失业”的说法,明确提出了“失业保险制度”这一崭新的课题。人们的心里开始震动了。失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话题,而且是一个跨世纪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社会中,农业劳动力从农业向农外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史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劳动力农外流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2.
劳动力产权形态客观上经历了一个由共有状态向私有状态转化的社会历程 ,其产权性质对转轨经济中劳动力失业风险分担机制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失业风险的成因与类型 ,国家与劳动者应分别承担总失业风险中的“系统风险”与“个别风险”部分。中国转轨经济失业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就是建立“国家与个人共担、个人为主体”的失业风险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同时也使他们自身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在由市场调节的过程中总是必然地过滤出一定规模的低质量劳动力作为失业人口。适度规模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是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和恒定现象,而且更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成熟、发达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就意味着我国的一切经济关系都应以市场经济为准则,依据市场经济的机制进行运行。否则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生产资料、劳动力、资金是任何一个企业进行生产所需要的三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缺一企业的生产不能正常进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不再由政府部门之间调拨和供给,完全由市场来获取。如果其中生产资料、资金都成为  相似文献   

15.
王瑜 《兰州学刊》2013,(3):73-80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学历失业问题凸显,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据比较分析表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高学历失业并不算严重,而且中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结构重心相对偏低。同时,失业人口教育程度构成受产业结构和总体教育水平与结构的影响。通过中国近年来就业总量和结构变动的分析,我国就业总量压力的确存在,但是并不突出。特别是,考虑到职业需求缺口与供给缺口并存、劳动力过剩与劳动力短缺并存的矛盾,高学历者失业主要应当是结构性矛盾,与整个劳动力市场结构紧密相关,由此文章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改进模型。文章提出,高等教育本身应当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改进整体的劳动力结构的途径中去解决高学历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区域发展结构的特殊性 ,处于不同经济和制度背景下失业现象的形成机理和治理对策也不尽相同。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失业问题 ,反映了中国外生型市场化发展过程的一个侧面。对下岗失业群体特征的社会基础分析 ,是这种类型失业治理政策选择的前提。理解新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老工业基地社会的特征 ,是解读当下东北振兴政策取向及政策有效性选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量职工下岗和失业现象,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这就使城市再就业工作作为一项紧迫课题摆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不仅需要我们端正认识,更需要我们以新的思维,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大胆的探索。一、再就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永恒的话团首先,部分职工下岗失业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劳动力资源将通过市场竞争进行合理配置。在…  相似文献   

18.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曾坚持这样一个“定论”:失业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正是我国不惜牺牲效率来维持高就业政策长期衍化的结果,是我国过去劳动力就业政策和人口政策的总沉淀和总爆发。国内劳动力隐性失业表现为总量过剩的“在职失业”。究其原因在于企业中长期推行用工和工资上的双重固定制,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铁饭碗”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历史、现状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与城市之间实行两套不同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欠帐较多,供给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基层政府的财政状况。加快中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既定,重新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层面的城镇化与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不同,它除了从需求角度影响存量劳动力的就业外,还会从多个维度冲击农村劳动力的劳动供给意愿,并改变劳动力蓄水池的容量。基于河南、湖南等五省的调查发现,城镇化普遍提高了各类劳动力的非农供给意愿,但并没有绝对改善非农产业的劳动需求,因而导致了不同的就业后果。依托中心城市辐射效应来推动城镇发展的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非自愿型失业明显减少;在那些脱离周边城市的协同效应而孤立推动城镇化的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滞后,非自愿型失业现象反而加剧。因此,在乡镇层面推动城镇化迫切需要解决产业融合的问题,这有待于对城镇化推进模式进行更系统的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