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情成为最远的水 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  相似文献   

2.
我有四个母亲。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爸爸既然给我们组织了这样一个家庭,我也感受到它的温暖,那就接受它吧!我的母亲曾正蓉(1901-1961)60岁时病逝于四川。我的外祖父曾星五是四川内江人,老实憨厚,心地善良,但不是很精明。他开了个绸缎铺,生意还过得去。母亲有三个弟弟,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所以外公很疼她,特别请了私塾老师教她读书写字。母亲虽然没有正式上过学,但能看报、写日记、记账,还看过不少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3.
穷家难舍     
母亲刚被我接进城里住了两天,使老是叨念着要回乡下去。母亲要回乡下的理由十分简单:在城里住不惯。母亲一辈子为我们、为生计而长年累月地操劳奔波,从没有过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从没享过一天清福。我的内心充满歉疚,总觉得太对不住母亲。我这一生,欠她的太多太多。把她接进城来,本想让她清情闹闹地安度晚年,也好让我尽尽做儿子的孝道。可母亲刚刚进城,便又闹着要回乡下。这让我心里十分难受,极力进行劝阻和挽留。可母亲仿佛是铁了心似的,一定要我把她送回老家。拗不过母亲,我只好开车将她又送回了乡下。在那间母亲任了大半辈子的…  相似文献   

4.
《金色年华》2013,(6):62-64
身为第三代华裔移民的安娜·苏(AnnaSui)生于美国底特律,父亲是建筑结构工程师,母亲是专职家庭主妇。和许多大师级的人物一样,她在童年时期就显露出了非凡的设计天分,她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是为自己的娃娃和邻居孩子的娃娃设计服装,为它们打扮。她的设计天分可能来自于母亲的艺术基因的遗传,她的母亲曾在巴黎读过艺术专业。在最初的阶段,安娜·苏有一本剪贴簿,里面贴着自己的“大作”,她还称之为“天才档案”。  相似文献   

5.
花甲母亲喜结良缘新雪母亲40多岁时守寡。10多年来,很多热心人为她牵线搭桥当月老,都被她婉言谢绝了。我们姐妹俩也劝她再找个老伴,可她总是摇头,说不愿走这一步。母亲性格内向,有什么想法都憋在心里,我们做女儿的也不好声张,怕母亲说嫌弃她。为了让母亲少点寂...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和儿。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又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活。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  相似文献   

7.
爱的回报     
鲁瓜 《现代妇女》2010,(4):20-20
那段时间她常常想到死。生活突然变得黯淡无光,没有一丝希望。一场突来的车祸让她的两条腿完全失去知觉,她只能每天躺在床上,两眼呆呆地望着天花板。母亲送来的饭莱被她全部掀翻在地,她说我不要吃饭,我死了算了!她把所有的烦燥都发泄到母亲身上。母亲成了她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大福     
流沙 《女性天地》2005,(11):27-27
我们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和儿子。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相似文献   

9.
朱吉红 《当代老年》2011,(11):16-17
她出生安徽安庆市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京剧导演,母亲是音乐编导。从5岁开始,每个周末母亲都要送她到音乐教室学习琵琶,一弹就是8年,风雨无阻。从小学开始,每天放学,母亲都要让她在小操场练习“顶碗”,一顶就是一个小时,稍有懈怠或碗从头顶掉下,母亲手中的小细鞭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到她的身上。  相似文献   

10.
廖静仁 《老年人》2008,(2):30-31
我始终都会记得那一片葵花地。 那时候,我跟随着母亲在她任教的田庄乡小学。母亲教两个班,一年级在楼下,二年级在楼上,每每上课或者下课,我总能从杂乱的脚步声中听得出母亲与众不同的脚步声来。母亲那时才三十多岁,热情与敬业让她充满了朝气,走起路来风风火火,做起事来果断干脆,而唯一令母亲小心翼翼的,是她跟学生讲解课文,  相似文献   

11.
卫宣利 《金色年华》2008,(11):39-40
从小,她对母亲就是有距离的。母亲不漂亮不温柔,嗓门粗大,身材肥胖。而她,偏偏遗传了母亲的这些缺点,从小学一年级起,她便是班上最胖的女生。母亲又懒得给她扎小辫,硬是把她一头乌黑的发剪成了短短的娃娃头。有一次上完体育课,她满头大汗跑去上厕所,结果把厕所里的女生吓得集体尖叫——她们把她当成了男生。  相似文献   

12.
王晓  浏泓 《现代妇女》2008,(3):26-26
我待她最好,她对我最凶。十岁刚出头的小人儿,敢对我发脾气,可以提一箩筐要求,倘若一时没有满足她,就与我分道扬镳,不欢而散。常常弄得我很伤心,觉得上辈子欠了她。我得承认,我这个作家母亲和天下所有母亲无二样,希望她争分夺秒学习,希望她出类拔萃,希望父母优秀的基因在她身上遗传。做过教师的经历使我甚至比其他母亲的要求更苛刻,愿望更迫切。  相似文献   

13.
我妈藏钱记     
突然有一天,我妈开始写日记了。她老人家的第一篇日记记录了下面这件事:话说她出远门回家,包里还剩八百块。农村生活花不了什么钱,这笔钱天天揣在口袋里不方便,又懒得去银行存。她便把这笔钱藏了起来。 事后我骂她:“自己家里藏什么钱?防谁呢?”  相似文献   

14.
郭睿  王向葵 《当代老年》2014,(12):20-21
母亲住院的日子,妻子在调休之后,又请了30多天事假,白天全程陪护母亲,夜晚为母亲洗衣做饭,非常辛苦,却无怨无悔精心服侍着母亲,即使单位因为她请的事假扣掉了5000多元薪水,她也毫不可惜。母亲住院的日子,我白天上班,忙于公务,夜晚通宵陪护母亲,头发迅速变白,有时候也感到特别困倦,但为了母亲能够早日安康,我心甘情愿地服侍着母亲!  相似文献   

15.
佚名 《老年世界》2007,(7):23-23
老熊要写日记,发现日记本已经用完了,他就想出去再买一本。此时已是晚上十二点,他骑着脚踏车在漆黑的街上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还没有打烊的书店。他看中了一本日记本,于是问老板多少钱。  相似文献   

16.
细节温暖     
因为我写过我最爱吃母亲包的酸菜饺子,朋友便恳求我带她到乡下我的老家去。坐在乡下母亲的土炕上,当然不止有饺子,还有母亲那特有的话语,特有的关怀方式。朋友感慨万分,羡慕我有一个乡村的母亲,一个有人间烟火味儿的母亲。她的母亲是知识分子,日常跟她讲话包括共进...  相似文献   

17.
徐国柱 《老年人》2008,(10):29-29
母亲今年69岁,身体尚健。 母亲一生热爱鲜花。红的玫瑰,紫的丁香,白的茶花,统统喜欢。 遗憾的是,2000年那年,母亲的双眼患了白内障,失去了光明。由此,她的眼前一片漆黑,鲜花成了她生命旅程中的美好回忆。看到母亲万般痛苦,这年5月,我和妹妹护送她来到长沙湘雅附二医院做白内障摘除手术,期盼母亲重见光明。  相似文献   

18.
错,只对天堂里的母亲说文/蔡汉平有生的日子我要天天造梦,让母亲永生在游子的梦中。母亲是在去年冬至的那天夜里突然离开这个世界的。据五姐说,那天夜里她和母亲说了许久的话.快11点时五姐有点困.母亲要她光睡。五姐不依,要母亲也早点休息,母亲答应了,便起身去...  相似文献   

19.
万选蓉,一位聋儿母亲,《漂亮妈妈》的主人公原型。她成为万千聋儿母亲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柱。 她是一位教师,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聋儿语训教材的编写,使数千聋儿从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 1998年,身为政协委员的万选蓉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的提案,得到了邓朴方等16位全国政协委员的签名支持。这一提案在之后每年3月3日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相似文献   

20.
去年春天,母亲从执教35年的讲台退下来。刚开始,她还悠闲地下乡走亲访友,生活得十分轻松和安宁。谁知,我们兄弟姐妹为母亲举办60岁寿宴以后,母亲就变得不那么安分了。她好像不愿接受年过六旬的现实,时常唉声叹息:难道我这一辈子只能教教书吗?每当看到儿女上班、孙子上学离去的背影,她心中莫名地多了一份失落感。不久,母亲就开始拜托亲朋好友为她找工作。她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的是要在晚年实现人生第二职业的梦想。没过几天,在一个朋友介绍下,母亲到一个皮装商老板那里上班去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开开账单,月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