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它标志着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从怀疑转向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同黑格尔决裂,它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历程中的一块重要路标。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在赫尔纳茨时期研究、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伟大成果,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在此时期确定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呢?这是为了解决《莱茵报》时期现实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将对法的批判纳入到"普遍的人的解放"的发展路径的起点,对法的批判是政治批判的重要表现形式,研究马克思对法的批判需放入法学发展史的脉络中审视.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关于如何编纂民法典的形式对立是二者对于法律本质分歧的实质对立的表现.马克思通过批判历史法学派得出应从历史回到现实;基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人权的核心即"私有财产"是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关键纽带,最终升华至"普遍的人的解放",自由优先于法学领域的最高价值正义,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对法的批判的独特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不是由马克思“发现的”而是由他“发明的”哲学概念,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的论证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无产阶级的思想“不成熟”“不科学”。事实上,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断色彩与武断性,是不合理、不宜采纳的。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文本考察和对学界流行观点的批判性分析,可以发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精神品格以及历史使命作了全面论述,这一思想具有延续性、经验性、超越性和人本性。正确认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无产阶级理论对科学评价该著作的历史地位以及青年马克思未来社会学说的理论性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唐正东 《河北学刊》2012,32(1):10-15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家庭及市民社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国家的成员,历史的发展实现了市民生活与政治生活的分离,以及市民社会中的不同等级直接拥有立法权等经验事实的指认,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的唯心主义特性,这无疑是他转向一般唯物主义理论平台的重要标志.但同时应看到的是,仅仅立足于对经验事实的陈述,马克思还无法全面驳倒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还需要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深入研究,挖掘出现实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及其历史观意义,才能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5.
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1844年),处于世界观根本转变时期的马克思,就把他的目光投向了人类的解放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上,并力图以人类的解放来实现人的存在价值。在这一《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这样几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相似文献   

6.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进行了哲学和政治的双重批判。通过哲学批判,马克思确立了“观念应当从现实的差别中产生”的原则,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的解决近代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思路,初步实现了唯物主义转向;通过政治批判,马克思超越了卢梭的抽象的人民主权学说,初步发现市民社会异质于国家的经济规定性和用国家解决市民社会问题的无力,因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结束后转向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最终实现了政治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马克思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一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从这两个起点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历了四个阶段。历史观线索是:市民社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神圣家族》)———交往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哲学的贫困》);经济学线索为:私有财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私有财产和私有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生产关系(《哲学的贫困》)。  相似文献   

9.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认为实践只是理论批判和客观的理性活动,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实践唯物主义过渡。在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再次对唯物主义实践观进行了探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彻底转变。考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马克思经典文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于"实践"概念的阐发,伴随着理论研究和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逐步走向了清晰与明朗。"实践"范畴一经确立,就标志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10.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和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颇为棘手的问题上,作过专门研究的人似乎并不多。六十年代初,波兰哲学家M·弗里茨汉曾经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全部论证有三个特点:(1)1844年的马克思,即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的马克思就已经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在思想上没有区别。这是弗里茨汉全部论证所由产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草创唯物史观的心路历程中,费尔巴哈哲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真正起本质作用的则是马克思自己开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在这一心路历程中,《莱茵报》时期物质利益的难事是最初动因,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是开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秘密和诞生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草创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观点并转向唯物史观的建构。在改造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国家学说基础上,马克思将“普遍性”从国家下降至市民社会,进而得出市民社会不仅决定国家还能够决定宗教的命题。马克思异化批判的双重路径呈现了市民社会中“政治异化”与“经济异化”的双重维度,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逐渐摆脱黑格尔与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藩篱,并孕育了唯物史观萌芽,同时也为重新审视唯物史观的原初形态提供了新视域。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马克思1844年2月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一篇重要文章。该文是马克思在世界观上实现两个转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发展史上一块崭新的里程碑。它科学评价和总结了德国宗教批判运动的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把宗教批判同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第一次全面阐发了马克思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导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奠基之作,它的基本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对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针对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德国的思想理论状况,马克思在《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就  相似文献   

15.
(一) 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关系到正确地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早期的著作,如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  相似文献   

16.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得以展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原则,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和初步发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物质力量,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批判功能与社会批判功能的对接,预示了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后期海德格尔极为关注并提出许多质疑之作,国内外学者对其中一些论断也存在普遍的误读.其实,马克思在其中表述了德国哲学在宗教批判结束之后,黑格尔哲学也仅仅达到“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其所代表的德国哲学表现出了不彻底性和非现实性.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通过实践以“达到人的高度的革命”,由此展示出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并在现实性中实现哲学和无产阶级的人类回归.  相似文献   

18.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纪念马克思,最重要的是学习他所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以指导我们今天的“四化”建设。 马克思的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是这一过程开始的标志。在《批判》一书中,马克思第一次自  相似文献   

20.
杨耕 《江海学刊》2022,(1):45-54
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法的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等多重批判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的哲学是“批判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中的“物”不是所谓的“初始物质”,而是具有社会关系内涵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社会的物”;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更重要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和“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统一。《杨耕文集》把马克思的哲学放置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中,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