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从远古的石器时代开始,经过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时代,一直发展到石油时代、硅的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发现和加以利用的矿产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当今世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  相似文献   

2.
一、矿产资源保护与政府职责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的资源中,70%以上的金属、非金属,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机遇和挑战。作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2l世纪无疑是一个老龄化的时代,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在这个世纪进入老龄化的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4.
电子技术中的微电子技术在现在社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技术对一个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国防科技的进步都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从1949年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历程.60年过去,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化中期国家,人民生活从贫困迈向总体小康,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到今天的日新月异,中国社会在取得空前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质矿产事业的基础支撑.60年来,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使我国从矿产资源家底不清,成为世界矿产资源大国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很大程度上由生产技术进步的水平与人类自身思维视角的高度所决定,简言之,就是由生产力客观因素和意识主观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来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并非和平坦途,其经历了多次危机和转折,今天可以说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带给人类的是福是祸,依然要以对这两个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分析为基础,尤其是后者.  相似文献   

7.
石林 《城市》2006,(6):53-55
住宅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以家庭为单位,满足家庭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建筑物,其物质客体就是生活用房.在现代社会,不仅住宅的主体、设备、装修等越来越现代化,而且住宅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住宅不仅是必须的生活资料,而且成为人们的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一个国家和城市的住宅建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辉煌的饮食文化.饮食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饮食和营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深化.过去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大家把能吃饱做为饮食的目标,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吃得更营养更健康,因此对健康和长寿有了新的追求,对营养保健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标准.由于社会的进步,形成了消费市场对优秀保健食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阿坝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许多矿种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和合理开发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对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资源极为富集,而又面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民族地区,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矿产资源呢?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矿业面临的形势 为了探讨矿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有必要从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进出口、矿产资源供给形势等几个方面,对矿业目前面临的形势作一些分析.1、矿产资源勘查形势矿产资源勘查是整个矿业生产链的最前端的一环,也是矿业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从资源角度分析,矿产资源勘查形势,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国土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高很快,但发展很不平衡:二是勘查任务很重,且投入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1.
(接上期)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 (一)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资源接续区,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东北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东部地区大力推进矿业结构优化升级,挖掘资源潜力,强化综合利用;加大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勘查开发力度,增储增产,稳定并提高油气产量.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动力基础,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 近年来,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骤增长,人类消耗资源越来越多,能耗量每年递增5%,10余年增长了一倍。预计到21世纪初,世界的能耗量将比现在增长2~3倍。而对能源问题日趋严重的局面,联合国国际能源协会号召世界各国,除更有效地利用现有能源外,要积极探索和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在这方面,阿拉伯各国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 阿拉伯国家根据各自的地理环境,开发和利用小水电、薪炭林、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等潜力极大的替代能源,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成为阿拉伯国家解决能源问题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在埃及,一户7口之家,用两头奶牛的粪便和作物秸杆可日产沼气3~6立方米,除满足家庭燃料用外,每年还可获得40~50立方米的有机肥料,可施肥25亩,为地处热带的阿拉伯各国乡村利用开发沼气资源树立了榜样。 风力资源,对于有些阿拉伯国家来说,得天独厚。摩洛哥大部分地区,都具备利用风力灌溉农田、发电的自然条件。一般在8平  相似文献   

13.
面临已经到来的21世纪,人们都在思索:这个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靠什么?从诸多预测未来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答案,那就是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4.
信息量的增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从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新闻媒介的发展程度就可以判断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近代以来,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阿拉伯世界的新闻媒介获得了极大发展,在民族斗争、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阿拉伯新闻媒介的特点阿拉伯新闻媒介的诞生是同西方文化的输入联系在一起的.1798年8月,拿破仑在埃及出版了埃及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埃及信使报》,该报4版,每4天出1期,主要刊载政治新闻.两个月后,他又为有志于考古研究和埃及文学史的学者和官员创办了《埃及年代》杂志.  相似文献   

15.
我们常说的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配合人类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提出低碳经济运行模式的首要条件是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这是个观念问题,即你是否认识到、理解到低碳经济对人类、对未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达进步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贫富与否的标准尺度。而经济发展能否健康强劲,一个重要保证是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创新。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经济发展理念,又是指导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中国建设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使我国从新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根本原因是建立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科学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路线正确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7.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结构(一)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建设资源接续区,促进优势资源转化;东北地区重点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稳定规模,保障振兴,促  相似文献   

18.
姚晓东  孙钰  马瑞 《城市》2008,(10):63-67
当世界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创新,创新能力已成为解释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程度差异的最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市场全球化降低了低成本投入的价值,因此获取和开发新技术已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基本驱动力.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发展问题,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有机协作系统,在技术创新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协同作用下,培育一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就意味着该城市获取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繁荣的引擎.  相似文献   

19.
矿业管理是指国家矿产资源行政管理机关对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矿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管理,探矿权与采矿权的管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的监督管理,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开发行政管理和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等.  相似文献   

20.
钢、铁、铜、钨等矿产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加大,加之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矿产资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要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