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蒋邦芹 《北方论丛》2011,(1):120-124
在中国历史上,自然的天地具有最高的规定性,儒、禅、道三家都从各自的角度要求人生在世的活动合于天地的规定;而在西方历史上,世界通过与天、地、人、神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中西历史上的世界的开端都表现为区别于黑暗、混沌的光明。在海德格尔看来,天地人或天地人神的关系的展开不仅需要光明,同时需要黑暗,正是光明与黑暗的游戏使世界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2.
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彪 《人文杂志》2003,(4):12-17
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来区别前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时,就必然陷入悖论.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就无法超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更为深层的解释学悖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理解为哲学主题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转换,才能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缠绕.  相似文献   

3.
《优雅》2021,(2):62-67
上世纪传奇设计师托尼·杜奎特擅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丽,他将身边的一切都注入了一种独属于他的奇异魔力:一个柠檬榨汁机可以变成一个灯饰,塑料快餐篮被制成折叠屏风,用压制的中国容器铝箔创造了古色古香的镜面墙外观.在设计上,大家都形容杜奎特是一位奇思妙想的天才.繁杂奢华,丰富多彩是他的美学理念,他从不拘泥于单一的传统文化或某...  相似文献   

4.
"测量难题"是长期困扰国内外物理学家和科学哲学家的焦点之一.遗憾的是,它的内容和渊源很少有人系统地讨论过,竟然使这样的一个词在科学界堂而皇之地存在了快一个世纪.更甚者,它竟然让无数国内外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为之长期喋喋不休.文章用历史主义的观点考察了测量难题中"题"与"难"的渊源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19世纪50年代初,由于欧洲大革命的失败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关系到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理论问题,即东西方革命的关系问题。正是在对这个关系的认识上,马克思形成了其完整的世界革命理论。世界革命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哪怕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可能单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世界革命理论无疑是马克思晚年提出跨越设想的理论基础之一。离开了世界革命理论,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设想就无从提起。跨越设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革命理论针对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根据特殊的世界历史环境所进行的一次灵活运用。重新梳理这些重要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7.
作为成长于五四时期的一代学者,跨民族、跨国界的文学接受使郑振铎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并提出了"血与泪"的文学主张,也使他认识到文学的情感、表现的审美特性以及人类文学的相通性,从而形成了"文学统一观".由此,他不仅积极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并在<文学大纲>中率先提出在中国实践世界文学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系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体现了系统论的思想。作者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初步的解读,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和动态性特征。系统要素之间的冲突集中表现为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殖民主义向世界各地扩张之前,在亚洲东部,很久就存在着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东亚世界是随着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其范围除了现今中国的本土外,还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东亚各国、各民族通过学习和采用中国的文字、儒家文化、政治制度,通过贸易往来、佛教交流等,共同构成以中国文明为纽带的东亚国际社会秩序,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亚各国同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宗藩关系,其形式是定期的朝贡。这是儒家伦理学说中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延伸。这种准封建政治关系虽不平等,但不同于西欧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关系。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东扩和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破坏,宗藩政治遭到瓦解,东亚世界也随之崩溃。日本曾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强行建立由日本主宰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国际秩序,结果遭到了惨败。东亚世界是东亚各国“自律发挥和自我完成的历史世界”,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心,是以各国仰慕向往悠久的中国文明所致。中国同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政治上、道义上的承认,和平共处,自然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历史上东亚世界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东亚地区的和平、合作、繁荣、稳定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刘悦笛 《河北学刊》2002,22(3):50-54
交往活动与生活世界的相互阐释,构成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规范性基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具有三重意蕴:生活世界不仅以文化、社会和个性为内在结构,而且还构成了交往行动的背景和相互理解的信息库。同时,生活世界不仅具有内在结构的功能,而且还有与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与主观世界相联的外在功能。然而,在生活世界的普遍语用学根基、具体化内容及理想性问题上,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主要讨论在全面知识化社会中,道德教育基础何在?知识能否为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等问题.本文认为二十世纪以科技理性为根本,以科学知识为范型的知识观导致道德教育的严重局限,使道德教育观念化,消解了道德实践性;使道德教育技术化,失落了道德的人文性.克服这种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转换道德教育基础,即从"知识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道德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开出道德教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2.
13.
丰子义 《学术研究》2005,46(8):36-43
马克思早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唯物史观的创立交织在一起的,而从19世纪50年代起,则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观点出发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兴起和发展的动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矛盾、对外贸易政策以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极限等;另一方面又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即对世界历史关联程度,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巨大作用.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同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生活世界"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的思想是胡塞尔后期的主要思想.本文认为,"生活世界"的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根本的文化形式;蕴含新的人文精神的原初意义;赋予先验现象学实践哲学的意向;为现象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观察世界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对于世界历史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建树.列宁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资本逻辑来分析世界历史,另一方面又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新的探索,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研究世界历史是和时代问题的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时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制定正确的策略,并根据时代的走向确定具体的发展道路.列宁在对时代进行一般性研究的基础上,尤其对帝国主义时代作了非常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这正是列宁世界历史观和时代观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尽管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于列宁当时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但其研究的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世界历史和时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境中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活世界从本质上而言是活动的世界;在活动中蕴含着体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生成性思维;依据活动对象的不同,生活世界可以划分为劳动、交往和精神三种形式;依据活动的性质不同,生活世界由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生活世界两个领域组成.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这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和理论。2006年5月12-14日,由山东省国际政治与国际共运学会和菏泽学院共同主办的“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和平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菏泽学院召开。与会学者以“构建和谐世界与中国和平发展”为主题,围绕着建立和谐世界的时代背景、内涵、目标、价值与原则、历史意义、途径以及中国和平发展的内涵、目标、原则、意义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为推动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建设和谐世界”这一重大课题,本刊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择以下6篇发表,这些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刻阐述了“建设和谐世界”这一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学者对当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共运重大理论问题的新思考和新见解。  相似文献   

18.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享受世界"的哲学确立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享受世界,就是要建立一种为人类普遍关心的生存方式和思想方式,为创建和谐社会和人类的和谐,在哲学功能上提供意义;在这一哲学关系中,过度的物质享受、对象化的享受不等于享受;人类既是认识世界的存在物,同时也是改造世界和享受世界的存在物,如果我们没有享受的能力,我们就会敌视和破毁这个世界;我的享受世界的能力,我的分享需求的真正动机,决定我真正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20.
直观本体论把事物分割看做直观想象的纯几何过程,认为事物由无穷点组成,产生了还原论与构成论观念,因而遭遇了"芝诺悖论"和"发散困难"等一系列理论困境.量子力学将测量过程看成实验操作过程,它是事物普遍内在作用的特殊形式.因此,对空间的分辨率取决于不同分割的相互作用能量单元(能量子),它决定相应的不可分割"最小时空单元".不同的能量分割单位产生了事物的不同层级,造成了不同层次现象之间的"脱耦".同一相互作用则裂变为各个不同能级的相互作用过程,从而形成了"尺度对称性--自相似性".各层次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耦合,产生了复杂性现象.量子力学由此用"层展论"取代了"还原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