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史稿》自上世纪20年代末编成付梓至今,一直为清史学界普遍关注,相关著述层出不穷。其中对《清史稿·忠义传》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形:评议《清史稿》时简略论及《忠义传》;评议《清史稿》时涉及对《忠义传》中具体人物的评述;对《忠义传》部分内容的校注、考订。总体而言,《清史稿·忠义传》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有待于从各个角度、不...  相似文献   

2.
纂修清史 ,应在《清史稿》原有基础上 ,改善体例、核实史实、摈弃正统史观、扩大历史内容 ,编成一部以纪、志、表、传为主要体裁 ,“总体上胜过并在许多方面大大超过《清史稿》 ,能够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的《清史》。它应是二十四史之续编 ,而非撇开原有基础 ,放弃传统史体 ,另立新章之史书。其文体 ,宜用简易文言。字数宜控制在二千万字上下。  相似文献   

3.
姚永概于1916年被清史馆聘为协修,至1921年共撰写列传稿30余篇.其稿本《清史拟稿》行文虽简,记事较繁,传文总体偏冗长,附传则远远简略于《清史稿》本.史实考订的确切与疏误亦与《清史稿》情况大致相同.对于后人所诟病的国史馆大臣传重汉轻满、重文轻武的情况,姚永概稿本并未染及.后人指责《清史稿》史传有家传谀颂之病,在姚本中亦未见之.姚永概传稿基本未被《清史稿》采用,原因主要是清史馆馆务混乱.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爱国将领陈连升是在一八四一年抵抗英国侵略军的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清史稿》、《清史列传》、《湖北通志》、《恩施县志》均为其立传、最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词典》、《中国近代爱国者的故事》以及为纪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自治州文化  相似文献   

5.
清代承继此前的史学传统,建立了史料储备和征集制度,为《清实录》的修纂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原始材料,使实录成为清代史料的一大总汇,经过它的编辑和纂修,清史杂乱的档案得到第一次清楚的梳理,并以易查易读的特点为后人所重视,或摘录,或取用,或改编,或融汇,成为《清圣训》《东华录》《清国史》《清史稿》《清会典则例》《皇朝文献通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等一系列清史著作的史料来源。从清代整个史学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官方史书乃至私修史书,基本上都遵循原始档案—《清实录》—清代国史—各种下游史书的史料流程,形成史料讲究、史实可信的史书系列。虽然难免有史料重复、辗转传抄之弊,但也保证了史源可靠和来源明了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白寿彝创议     
为了推动回族史研究工作,抢救文献资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回族)最近倡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或其直属研究单位带头,在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内设立回族史研究室,用三年时间编写一部约一百万字的《回族人物志》,并创办《回族史资料》丛刊。 《回族人物志》的资料,主要是《元史》、《明史》、《清史稿》、《清史列传》、《碑传集》、《续碑传集》和明清一统志、省志、州府县志等书。  相似文献   

7.
夏孙桐为为《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也是最早的《清史稿》研究者之一。而夏氏的这些贡献,至今未能被后世研究《清史稿》的学者们重视。文章试图梳理夏孙桐对《清史稿》成书过程的记述和研究,以期了解夏孙桐在《清史稿》修纂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清史稿·德宗本纪》的"瑞洵初稿""终订底稿"和正式刊本对涉藏史事的记载,经历了较为审慎的删改过程。这些删改大体妥当,也偶有失误。清史馆同人中,满、蒙、汉各族文士均有,《德宗本纪》涉藏史事之编纂,堪称满、蒙、藏、汉四族之间的一场"史学合奏",其中体现的多元民族一统史观并非汉族文人的一厢情愿,而是清史馆内各族文士的自觉和共识。  相似文献   

9.
清史馆于1914年由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下令成立。赵尔巽受聘出任馆长后,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纂修人员的聘任。所聘纂修人员以前清进士为多,并适当照顾因辛亥革命落职从而陷入经济窘境的贫弱翰林。清史馆成员在清代光绪、宣统年间多已成名,入民国后成为世所瞩目的"清遗民"群体,所修《清史稿》也被视为"敌视民国"的"忠清史学"。从清史馆的人事结构及修史进程来看,清史馆成员的年龄、身份、文化立场既有共性,更有差异。当整个社会普遍趋"新",文化思潮日新月异之时,清史馆成员在东华门内的修史行为貌似"落后"、"保守",其实也是光宣文人深思熟虑之后的文化应对。他们的无奈、忧虑及"以旧撞新"都足以昭示现代中国文化格局的多重性及文化嬗变的曲折艰难。  相似文献   

10.
乐钧,原名宫谱,字元淑,号莲裳,别署梦花楼主,清江西临川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一生未入仕途,以诗词散文得名。乐钧在《清史稿》中有传,但过于简略;《清史列传》记载稍详,说他早年喜欢骈体文,曾先后到过北京和江、浙等地,怀才不遇。由于家贫,奉母侨居江淮间。当时的两淮盐政、江西南城人曾燠(宾谷),风雅好士,他被召致幕中,经常和刘嗣绾(芙  相似文献   

11.
《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顾宏《杜诗注解》十二卷,实应为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的五律注解部分。在《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杜集文献中,还存在著者、书名、卷数、排列次序等方面失误,因此,在使用和征引《清史稿.艺文志》著录的杜集目录信息时需要详加辨正。  相似文献   

12.
十七——十八世纪时蒙古族部落变革史略(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中,唯蒙古族、藏族与汉族间之关系,时代悠久,史实丰富,史料繁多,实为治史者所乐为,但亦感觉其难也。清代与我们所处时代最近,而史料又未尽失传。在千万卷故纸堆中拨沙拣金,寻觅端详,则亦非易于着手者也。《清史稿》之编纂实为一代史学界竭尽心力的大作,为后世治清史学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功绩之巨,自不贷言。惟该书拘于《正史》之格式,而非《纪事本末》之类型,对某一专题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夏孙桐为撰修《清史稿》出力最多之人。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清史稿》编纂人员的研究,更多的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赵尔巽、柯劭忞、缪荃孙等人身上,夏孙桐的作用则湮没不彰。夏氏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修纂《循吏传》、《艺术传》和嘉道咸同四朝《列传》;拟定《清史稿》"循吏"、"忠义"诸传纂修体例和"列传"书法凡例。  相似文献   

14.
黄奭(1809或1810—1853)是清道光年间以辑刊《汉学堂丛书》(一作《黄氏逸书考》)而名世的大辑佚书家。《清史列传》、《清儒学案》、《(民国)甘泉县续志》虽有传,然记述皆极简略,资料相互传袭,且间有扺牾。故世人知其书者多,知其人其事者鲜。是篇于其家世,个人生平及辑刊佚书始末,略为考述。  相似文献   

15.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发生的《清史稿》被禁事件,过去大多倾向于认为,这是国民政府在文化领域对以遗老为代表的旧的政治势力展开的一次主动出击。然而,从实际情形来看,《清史稿》被禁只是故宫博物院与国府争夺清史馆书籍归属纠纷中的副产品,行政院长谭延闿对查禁该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之下,李石曾等国民党人与清史馆赵尔巽的宿怨则居于次要地位。国民政府对《清史稿》的查禁,从侧面反映出北伐完成后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和地域分野,当中既有利益争夺,又有私人恩怨,实质是一次弱势的文化专制。  相似文献   

16.
孟森于1931年始任教于北京大学史学系,是为孟森长达三十余年的史学历程之转捩点,据此可将孟森治史历程划分为前后两期。在官书与私家记述两类史料的评价问题上,孟森经历了由前期偏爱私记向后期倚重官书的重大转变。孟森终生坚持信史理想,一以贯之,并以此为依托,在前期提出"列清史为学科"的主张。针对清史史料的特点,孟森逐渐摸索出以"钩剔贯串"为主要特色的传信之法,与他对于官书私记去取与评价倾向的前后转变相应,孟森钩剔信史之法,亦由前期之依赖明清士大夫著述,转而问津于清代官书,而孟森在编撰《清朝前纪》时,发现清修《明史》中建州史事的漏笔,竟成为这种转变发生的契机。任教于北大以后,晚年孟森参与整理明清档案,开始注重史与史料之区分,提出"史自史,史料自史料",导致他对于清代官书尤其是《清史稿》的态度发生剧烈变化。孟森史学之重心,亦由前期屡屡重申以修成清代正史为理想,向后期以汲汲于保存清代史料为职责转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中国清史研究上具有如下很大的特点:整理和出版了大量档案,根据和利用这些档案进行研究;以及为了编纂清史对清朝初期历史——指从明朝卫所制统治时期开始到1644年入关以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样的研究,活跃了以《清史论丛》为首的各种有关历史杂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清朝初期历史研究的专著,先有周远廉著的《清朝开国史研究》(1981年5月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最近有孙文良、李治亭二人合著的《清太宗  相似文献   

18.
1845年2—9月,林则徐先后奉旨勘垦了阿克苏、和阗、库车、喀什、叶尔羌、乌什、库尔勒、喀喇沙尔、吐鲁番及哈密等十城,这是林则徐在被遣戍新疆期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筹边活动,是研究林则徐在新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关林则徐在这一期间勘垦南疆、北疆和东疆等地的城数,历来众说纷纭。《清史稿》曾载为:“周历南八城,溶水源辟沟渠,垦田三万七千余顷。”《清史列传》则记为:“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喀什噶尔、叶尔羌及伊拉里克和塔尔纳沁。”《林则徐流放新疆始末》一文,把吐鲁番的伊拉里克、哈密的塔尔纳沁两处误作  相似文献   

19.
《大众日报》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二日第四版上载有王洪志同志所写“一次未列入正史的农民起义”一文,对清朝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山东阳谷王伦起义“正史未记载,只能从旧《县志》和一些私家著作中查到一些资料”的说法,据我们所知,这是有其极大的局限性和不准确的。 山东阳谷王伦起义是清代一次著名的农民暴动,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决不应说“只能从旧《县志》和私家著作中”才能查到一些资料。《清史稿》本纪十三·高宗本纪中就记载了这次农民起义。对当时清王朝镇压这次起义的一些官员,如大学土舒赫德,山东巡抚徐绩,直隶总督周元理,总督衔河南巡抚何煟等人,在《清史  相似文献   

20.
整理和出版大量的档案并在这个基础上利用档案进行研究,以及为编纂清史做准备的清朝初期史(指从明朝卫所制度统治时期开始到1644年入关以前)研究呈现盛况,是中国近年来清史研究的重大特点;而这样的研究使以《清史论丛》为主的有关杂志活跃起来,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作为清朝初期历史研究的专著,先有周远廉著的《清朝开国史的研究》(1981年5月辽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