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粮食产能近年来大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为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地力透支等因素的影响,年际间粮食产量稳定存在一定困难。地力透支是一种典型的租值消散现象。相对于小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落实新战略的平台和抓手。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对策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新型农业主体",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继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2.
新疆粮食产销的分区平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新疆被确定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也是甜菜、瓜果和畜牧业基地。在实现经济利益的引导下,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不仅压缩了粮田面积,大幅度地削减了首蓿等养地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而且因棉花、甜菜等作物严重重茬连作,造成土壤有机质迅速耗损,病虫害明显增多,形成了绿洲内部不利于持续发展,不利于粮食产销平衡的又一个焦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粮食和经济作物、养地作物的合理种植比例,保证粮食产销的区域平衡,是解决好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一、新疆粮食产销分区的依据划分粮食产销平衡区的主要依…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大庆市分行是我市唯一一家国有政策性银行,承担着国家对农业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任务。大庆市农业每年的粮食商品量在一百五十万吨左右,1998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支持粮食企业收购保护价粮和非保护价粮平均每年近一百万吨,农民粮食生产由实物形态向货币形态转化70%靠农业发展银行的支持来实现。几年来,农业发展银行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对我市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三大主粮价格下跌幅度大、范围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粮价下跌带来了诸多新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积极性,影响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给粮食生产带来了隐患,也暴露出我国粮食市场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弊端。必须未雨绸缪,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价补分离改革、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始终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一目标在充满不可逆、不稳定和不确定的新形势下更为紧迫。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深化,在战略目标上体现为数量可得、质量可靠、品种多样和底线保障四个方面。同时,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安全既面临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传统风险,又面临农业技术应用风险、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等新型风险,而且风险叠加易形成系统风险。为此,亟待构建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国际治理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粮食安全战略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长久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在具体政策措施上,需要通过提升粮食竞争力、深入实施“两藏”战略、优化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和构建“节粮减损”机制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支持企业“走出去”提升国际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仓储、物流和应急等设施以及划分突发事件等级并制定预案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财政支粮政策是影响农户粮食生产种植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较好的政策设计能够促进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以2014—2019年江西省62个粮食主产县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江西省财政支粮投入、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粮食生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空间集聚特征日趋明显,财政支粮政策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粮食增产效应为正外,病虫害控制、科技推广、直接挂钩补贴等政策投入与粮食产量之间具有一定负相关性;价格支持政策增产效应并不显著,建议要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完善财政支持保护政策、使政策设计更显可持续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惠农政策的逐步确立并常态化,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但粮食生产的补贴较低而且分散,粮食主产区产粮越多财政越困难.建议据上一年各省工业总产值,抽肥补农,建立农业生产发展基金,重点解决粮食产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销售地区主动承担相应的扶农、护粮义务,对口援建,产销两区“互帮结对”,实现互利共赢;中央财政承担提高和扩大粮食风险基金的提取总量和使用范围;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收益差额为参考,逐步加大粮食补贴比例;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8.
大食物观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具体体现为更为健康、更具选择性和可持续性的食物生产观和消费观。农食系统向民生内容全面转型的供给理路,贯穿于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的嬗变过程。一方面,饮食结构的调整践行了由主粮向大食物观转变的理念,健康中国行动回应了民众对大食物观的营养诉求,可持续的食物供给理念为大食物观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筑牢粮食与食品安全体系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大食物观的时代价值,昭示着党和政府的责任担当,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契合了农业经济与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方案必须恪守农业保障、科技支撑与市场深化的三维合作,确保粮食生产的安全底线,加快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生产保障系统,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转型。因此,要持续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以科技赋能大农业,实施科技强农,发展智慧农业,推动食品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建立食物消费数据系统,实现供需信息对接,营造高效的市场运作环境,搭建便利的食品流通体系,促进市场健康有效运转。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在粮食生产、供需、贸易等层面仍存在较大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其主要表现为:中国粮食生产遭遇增产瓶颈、种植成本持续上涨、水土资源约束及生态承载压力加剧等困境;粮食供需面临品种结构偏离、产销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粮食对外贸易中出现外粮依存度上升而国粮自给率下降、国际粮食贸易供应来源和运输路线过于集中、国际粮食贸易摩擦加剧、融入国际粮食治理体系受阻等难题。中国亟需从生产、供需和贸易三个维度构建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牢牢守住耕地数量及质量红线、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提升粮食可持续供给能力;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破解粮食产销区域失衡难题;提升外粮资源自主管控能力、参与国际粮食安全治理,降低国际粮食供给输入性风险,全方位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前期颇罗鼐总理藏政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29年后藏世俗贵族颇罗鼐受命总理藏务与当时清朝内地边疆以及西藏内外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从政治上看,扶植颇罗鼐主持藏政是清朝政府结束藏乱、维护西藏地方政治、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也是清朝政府维护对藏主权、贯彻以世俗政权间接治藏政策的自然延续。从军事上看,扶植颇罗鼐主持藏政是清朝政府防御西北蒙古、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保证西藏和西北沿边各省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而颇罗鼐早期丰富的军事、政治生涯和在1727—1728年卫藏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则是清朝信任、看重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采取果断措施稳定极端紧张而尖锐的粮食局势,改革开放40年砥砺探索新路,彻底正本清源,指导改革的理论中国化;锐意探索创新,实现粮食流通市场化;猛击顽固"堡垒",变垄断单一为放开多元化;壮士断腕攻坚,促进粮食企业凤凰涅槃新生化;坚持新发展理念,引领粮食流通产业趋向融合化;确保"粮安天下",促使现代粮食储备制度化;坚持对外开放,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国际化。这些福泽九州的重大改革举措,开创了辉煌的粮业盛世,民众生活实现小康。我国粮业70年的风雨改革发展历程,创造了丰富的经验,产生了深刻的启迪:坚守"粮安天下"大战略;坚持"立足国内"大方针;坚持"两手并用"大智慧;强化"实体经济"大基础;坚持"开放合作"大决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黄土高原广大旱农耕作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经济处于恶性循环之中。利用自然降水径流,发展径流农业,充分保蓄和合理利用自然降水,进一步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同时配合种树种草以及一系列旱农耕作技术来提高旱作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是发展旱作农业的又一项重要措施。一水是环境资源有机结合的纽带。光、热、水、土、气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其相互间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生物生存的“短线平衡”规律,黄土高原旱农区水  相似文献   

13.
唐朝君臣继承并发展古人重视粮食的思想,进一步提出粮食乃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并将粮食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高度,确立了食为政首的重粮思想。为保证粮食生产,他们主张减轻赋役、保证农时、赈济灾荒、恢复生产等。在粮食储备方面,他们强调国库储备的重要性,提出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的民间藏粮思想。为加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唐朝统治者还认识到控制粮食价格及粮食流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生物安全已成为一个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保障生物安全对于保障国家总体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更是至关重要。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安全事件,给农业粮食产业带来了重大灾难。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粮食大国,具备多种优势条件,但是保障"大国粮安"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农业粮食生态系统在多种干扰压力下严重退化,大量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农业粮食生产面临的生物安全风险尚未得到人们充分重视。为此,必须敲响警钟,采取必要措施,建立并完善生物安全现代治理和保障体系,把农业粮食生态安全系统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强化农业粮食生态安全体系保障,把"大国粮安"建立在牢固的生物安全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粮食供求关系的脆弱性,当前我国粮食供应安全问题的核心已经由短期的数量安全问题转变为中长期的生产能力安全问题。中长期粮食供应脆弱性的原因是粮食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双重下降的约束、人力资本约束、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不足的约束及市场约束等,深层原因有制度性约束和小农生产方式的制约等。粮食供应安全涉及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和体制问题,需要采取多重保障策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制度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优化贸易格局,健全粮食监测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公元5世纪至7世纪前期,吐鲁番盆地百姓个人的土地占有情况发生变化,原来普遍存在的占田颇具规模的现象逐渐消失,百姓个人占有的土地面积大为缩小。当地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粟的种植最为普遍,其次是糜和大麦,属于典型的旱作农业类型。桑树、葡萄、枣、棉花等非粮农作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或以桑的种植更为广泛。本文还从施肥、水利灌溉、农时观念等方面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作了补充研究。  相似文献   

17.
嘉庆时期环渤海地区是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区域,粮食贸易对维护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正常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粮贸活动中主要是由奉天省向直隶、山东两省输送,其商品粮是指粮食产出后经过市场与货币进行交换的那部分粮食,包括中长途贸易粮石,同时也包括农民在自家门口集市上交易的粮石。奉天省粮食向直隶、山东两省沿海州府的输送,具有商品粮贸易的性质,且数额较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在逐渐发生变化,粮食商品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走出“谁来种粮”困局的思路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国内外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牢牢稳住粮食压舱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意义重大。但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稳面积压力较大,丘陵山区耕作条件存在短板,尤其是青壮年有效劳动供给不足、“无人种粮”问题突出,其背后折射出粮食生产中经济激励、科技支撑和价值认同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对此,破解“谁来种粮”困局,在思路上,要坚持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同共进、科技研发与经营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政策保本与经营增效两翼齐飞。在具体举措上,需要着力强化人才培养,培育新型农民队伍;突出机器替代,推进生产机械化智能化;加速模式转换,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完善机制驱动,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与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相比,我国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存在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协调政策缺乏、粮食产销利益协调政策措施手段单一等问题.因此,解决粮食产销利益失衡问题,必须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产销利益协调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特别是80年代以来,对满足全国的粮食供需平衡、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该省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优势并未形成经济发展优势,地方财政包袱沉重,集体经济实力脆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诸多矛盾和问题至今仍制约着全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本文仅从实施粮、牧、企(企即指农产品加工业)并举战略的角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一分析和探讨。 一、从吉林省粮食、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的现状看实施粮、牧、企并举战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