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宁 《人才瞭望》2022,(21):72-73
<正>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高职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了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重中之重。“1+X”证书制度的出现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软件技术专业也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不断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复合型、多元化的软件人才。  相似文献   

2.
2019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1+X证书制度”的试点方案文件,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等级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即“1+X”证书制度。“1”是学历证书,“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该制度的引导下,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专业教学开始进行“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本文通过对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专业“1+X”证书制度的分析研究,了解了“1+X”证书制度下,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情况以及教学现状分析,提出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育机制不足以适应新要求、“1+X”证书缺少社会认可,学生参与度不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拓展教师资源、构筑完善的人才培育机制、提高“1+X”证书社会认可度,激发学生考证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职业人才,国务院在2019年初通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倡导各个职业院校积极推行和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促进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而由于会计行业的变革,导致会计专业中的管理会计教学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和困难。这就需要积极融合“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通,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基于“1+X”证书制度的提出以及实施的意义,探讨会计行业改革对管理会计教学产生的影响,并分析当前“1+X”证书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的问题。最后探究“1+X”证书背景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希望能够为各个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提供一些理论帮助和参考,促进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明确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产教融合,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本文从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1+X证书制度实施价值所在,并结合当前1+X证书制度进展现状,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创新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推进书证融通机制,分层分类培养个性化、特色化、职业化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提升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5.
1+X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制度试点,做好1+X课证融通是制度实施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重要手段。启动1+X证书试点工作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互结合,继续推动教育改革方案进一步前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速产教融合的步骤和过程,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为了推动高职院校1+X课证融通的继续实施,需要考虑到如何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衔接相互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机匹配。  相似文献   

6.
“1+X”证书制度试点的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高校及时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泰州学院为例,介绍了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对“1+X”的内涵认识有了清晰认识之后,从优化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重修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所做的改革。  相似文献   

7.
惠婷 《人才瞭望》2022,(1):72-73
"1+X"证书,"1"即学历证书,"X"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在获得全日制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施"1+X"证书制度,有助于完善职业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拓展学生就业与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烟台职业学院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确立“2+1”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良好的工学结合技能教学平台,将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有机结合,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专业教学贯穿大学人才培养始终,是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载体,亦是思政教育的必由路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以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为例,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等目标的达成,积极探索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向同行的建设路径和实施策略:从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等方面厘清思政教育建设思路,以思政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改革创新思政育人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背景,阐述了高职高专教育在“以产业链为纽带”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教育。通过构建和实施“书证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1+X”的技术标准为依据,重构专业群落的课程体系,组建“一课多师”的混合师资团队,不断加强师资力量,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概念,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认证的必要性,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影响以及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也阐述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自身条件与优势,借鉴欧美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过程中,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标准、校企合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机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完善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适应高等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职院校"三层三阶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强化知识传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重在优化培养方案,开发高质量创新创业课程.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背景下,老年照护人才的培养对养老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1+X”老年照护等级证书导向下的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养老产业高级化的影响。通过分析该证书导向下的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对养老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现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老年照护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养老产业的高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王林霞 《人才瞭望》2016,(20):198-199
笔者提出“4+3+2+1”的培养模式.其中“4”是指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技术课、信息检索课与毕业生信息处理课四个阶段的教育;“3”是指分别利用信息素养教学平台、微课和信息检索竞赛三种手段;“2”是指两个组织,即信息素养教研室和信息素养协会.“1”是指一套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材料性能学》是材料及相关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紧密相关。本文结合课程教学实践,从“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方面对开展该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要求挖掘并有机融合相关思政元素。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对本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教学措施和思路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职业学校的规模拓展以及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对于其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加入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尤其是一些高企高干人才和高校科研人才的加入为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效促进了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为高等职业学校引进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理念.而对于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的把握应通过严把进人“入口关”、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提高对口合作企事业单位选派专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和建立兼职教师培训制度等多途径提高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长春科技学院定位为应用性本科,弱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因此,我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3+1”模式,相应的课程设置发生改变,包括开课时间和课程内容。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与之不再适应,故我院进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9.
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双证书”制度,是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广泛的调研与走访,就高职院校在“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一种独特教育形式,其目的是重构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对校企联合培养的可行性与操作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寻找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力求在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方面找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的目标、利益及动力,在建立良性的校企互惠互动机制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