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与农业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给中国农业巨大压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大市场与小生产、农业需要支持与国家支持能力“四大矛盾”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趋减。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国家的强力支持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有助于中国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加强乡村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展现。新时代十年的乡村治理致力于保持基层稳定以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它突出以统合治理健全“一核多元”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以系统思维推进“三治”融合发展,注重以改革创新推动末梢治理转型,重视以农民为主体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从而筑牢基层基础。创新和完善我国乡村治理,要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加注重横向协同、纵向赋能与条抓块统;彰显并践行“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突出积极治理、系统治理与共同缔造的结合;通过引领型协同治理来驱动新时代乡村善治,实现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且充满活力,进而更好地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农业面临巨大挑战: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农产品需求增长“三个不可逆转”给中国农业巨大压力;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结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劳动力、大市场与小生产、农业需要支持与国不支持能力“四大矛盾”十分严峻;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趋减。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质量竞争力;国家的强力支持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则有助于中国农业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制度是实现农业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其他方面,也与制度供给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快慢与制度创新力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未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需要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减少农民数量、减轻农民负担和提供农民增收保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效益农业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各省市的比较中,吉林省是一个具有良好资源禀赋的省份,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多,土质肥沃,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出现了跳跃性增长势头,使吉林省从1984年以来就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大省。但在粮食增长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并未得到同步增长,农业仍处于低效益的循环状态。如何在农业商品实物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农业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把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至今仍是一个未解的命题。因此,发展效益农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效益是吉林农业今后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建设经历了萌芽尝试—快速发展、问题凸显、制度跟进—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三个重要阶段;通过顶层设计推进“综合法+基本法+配套法”法律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法规政策标准精准化体系化,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框架。面对国外农业跨国公司全产业链竞争优势与国内绿色转型难题,借鉴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及土地改良经验,健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强制性和约束力;完善高标准农田绿色建设制度,激发村集体、农户参与和自治的积极性;严格农业绿色认证体系,增强信任度和信任溢价;构建农业绿色“产销连携”、科技连带和产业融合联动新机制,促进乡村绿色振兴、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7.
王瑜 《贵州社会科学》2023,(10):135-143
数字化转型是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场作用与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农业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现阶段,数字化生态体系对农业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数字化场景支撑。伴随乡村数字化环境的整体优化,数字化正从要素配置到主体能力、从生产决策到生产服务、从产销对接到生产组织化等各层面促进农业多元发展目标的实现。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强化对小农户的数字化服务和培训,提升人力资本与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数字化支柱。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是提高全体人民福祉、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而农民收入增长问题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和集中反映.尤其在当前国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农民收入倍增,更是党和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数量与结构特征,提出实施农业现代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强农惠农、农民市民化、农民自主创业等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之经济根基、国民经济之命脉,制造业是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早日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积极开展绿色转型实践,但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制造业绿色转型过程中仍面临绿色供应商管理实践有所欠缺、创新能力存在较大行业差距、绿色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及绿色转型融资渠道单一等诸多困境。因此,文章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视角,分析了影响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多方驱动机制,并从以绿色采购强化绿色转型的要素支撑、发挥企业绿色创新的主体驱动力、充分调动绿色产品市场活力、建立"供产销"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及实现转型创新链与金融资金链的协同发展五个角度阐述了制造业绿色转型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农业发展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到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推进期,也要适应并遵循这一趋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在推进高质量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包括要辩证看待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到质量提升的长期性以及要紧跟市场需求把握质量等。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农业生产经营,除了针对农产品质量而言,还应包括生产经营体系质量和产业效益。因此,需要从壮大农业农村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增强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和建设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等方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减一增”的状况,即耕地减少和务农人口减少与农业产量增加,其重要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家庭经营,但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不同,愈来愈多的社会化要素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当今的农业生产已改变传统格局,成为一个跨产业、跨地域、跨家庭的行业.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成为农业生产增长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但这种外部性对于农民经营的实力没有带来实质性变化.农民经营能力与农业生产能力的增长不是呈正比的,与农业生产能力增长相比,农民经营能力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家庭经营的脆弱性日益明显.农业生产能力与农户生产能力的不同步,给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即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仅要解决农业生产能力问题,而且要解决农民生产能力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敏娟  石锐 《社会科学辑刊》2024,(2):162-171+239+241
“双碳”目标的提出赋予了农业绿色发展新内容、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挑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绿色发展的特征可以揭示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基础。农业绿色发展与减排固碳存在理论和改革实践两方面的逻辑关联。“双碳”目标指明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减排固碳和低碳转型是当前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的抓手;在相关重点领域更需注重低碳与绿色协同发展。“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面临多目标协同性不足、多主体治理格局未形成、低碳科技水平较低以及配套制度不完善等挑战,需将“双碳”目标下的农业绿色发展嵌入社会—生态系统,遵循问题导向原则,探索相应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3.
自“双碳目标”提出和“数字中国”建设以来,数字经济的环境效应成为各界的关注焦点。文章采用我国285个地级市2011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利用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发现数字经济与碳排放显著负相关,即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路径分析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研发强度、改善能源效率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减排。进一步地,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受到数字基础设施和企业绿色创新质量的调节。在数字经济设施较为完善和企业绿色创新质量较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扩大研发投入、提高能源效率并发展第三产业;着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创新绿色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机制以及建立绿色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等方面切实提高企业绿色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强  周丽 《中州学刊》2023,(3):43-51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准确把握农业强国的战略内涵,明确其本质特征、国情特色、国际通识、建设目标、基本前提及战略主线。为确保农业强国战略的有效推进,要找准突破口,着重从激活“四化同步”蕴含的外部动力、城乡融合发展激发的内源性动力、双层经营体制的弹性和韧性及高水平开放注入的发展动力四个层面入手,挖掘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从战略布局上看,农业强国战略应与扩大内需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双碳”转型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谋划,一并推进;从政策选择上看,要强化规划引领保障,夯实人才基础支撑,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深化城乡联动改革,协同推进释放政策合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迈进。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从总体上看,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增长幅度较快,但各分类指标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从单项指标看,排名靠前的阻碍因素有人均耕地、化肥有效利用系数和农业能耗系数;从分类指标看,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环境与安全指标对滁州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著,加快农业产业调整,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创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选择。本研究基于创新理论和“情景—主体—策略—制度”分析框架,探讨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情境和改革路径。研究发现:我国设施农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科技水平持续提升,但标准化建设滞后、现代化程度低,“小散乱”问题突出;设施农业发展偏重生产技术方面集成,产业链协同创新和相关资源的整合集成较少;设施农业核心技术较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的风险与隐患。集成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既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客观需要,也是达成政府多个涉农政策目标的有效途径。加快我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综合集成供给,制定完善现代设施农业标准和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必须迅速转变观念,立足当地优势,着眼于全局和长远的发展,发展集约型农业增长方式。具体来说,要在五个方面实现转变。一、在思想观念上,实现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广大农民多满足于简单生产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停留在简单再生产阶段,发展相对缓慢。以临武县为例,全县30.3794万人口,208万亩土地,其中耕地21.3万亩,人平耕地只有0.61亩,人平占有粮食370公斤.19995年农民人均收入1746元,是典型的“温饱型”农业经济。近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费了很大力…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宏观上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各项条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数量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创新驱动路径是以科技创新形成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以产业创新形成新型产业支持体系,以制度创新提供激励导向,以战略创新形成战略支持体系,以管理创新形成有利的环境支持。而培育创新型企业,构建创新驱动主体;发展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创新型经济,构建创新体系;推动制度创新,改善制度环境;推动政策转型,实现政策导向的转变等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探索西藏农业经济影响因素为目的,利用1990-2012年西藏统计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实证模型,分析西藏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现阶段西藏农业劳动力存在严重过剩,阻碍了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和耕地有效灌溉率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增长,化肥施肥结构亟须优化,仅化肥施用量增加对农业生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