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合一衍万”的先天象数学、天地万物“本一气”、“一阴一阳之谓道”三个方面论述了邵雍的象数学实际上是宇宙生成论的观点,并阐发了邵雍的“太极”的内容为“恍惚阴阳”,是物质气,而不是通说的“虚无的太极”或“主体精神”,天地万物本源于物质气;揭示了邵雍在卦象中的“一阴一阳”和天地人物之道体现的“一阴一阳”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2.
方以智结合其家传之易学,提出了“太极不落有无”说。“无极即在有极中——无即在有中——先天即在后天中”和“太极即在无极、有极中——太无即在无、有中——中天即在先、后天中”这两组命题的交互融合构成了“太极不落有无说”的基本内涵。“太极不落有无说”是方以智“统泯随。交轮几”思维模式的运用,或者说是其“统泯随,交轮几”与“不落有无”的圆融。  相似文献   

3.
程刚 《北方论丛》2022,(2):152-161
邵雍的太极观是"心为太极",具有三层含义:心生太极、心有众理、天人合于心,这样的本体论使得他的思想具有心学倾向。邵雍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与思想境界是统一的,而"心为太极"的本体论则是这种统一的逻辑起点。他的诗歌境界、生命境界当中都有尊重主体、扩张自我的"狂";有无著无累、无滞无碍的"闲";有追求自由洒落、体验万物生意的"乐"。邵雍作为一个不同于程、朱的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别样的思想境界与生命境界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太极”一词在《文心雕龙》全书中只出现过一次,但对它的理解却涉及到如何评价刘勰的世界观和文学理论的问题。现在各家对它的解释并不相同,这就有辨析的必要。当前对“太极”最流行的解释是沿用汉儒的“元气”说。刘歆《钟历书》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郑玄注《乾凿度》“孔子曰《易》始于太极”云:“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虞翻曰:“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郑玄又引《星经》曰:“太一,主气之神。”可见汉儒是训太极为元气的。现在不少同志都是据此而引申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如周振甫同志释为“天地未分以前的元气”(见《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页);陆侃如、牟世金同志说是“指天地混沌的时候”(见《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出版上册第5页);郭(扌晋)稀同志干脆译为“远古”(《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甘肃  相似文献   

5.
蔡方鹿 《中州学刊》2007,(2):141-145
邵雍在对经学研究中,提出“经有因革”的思想,认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书传等经书难以详考,应重视礼乐诗书之道的自新,而不停留在以往记问引用讲解的治学阶段和层次上。邵雍治学,侧重哲学理论的创造,提出以道、心、太极为宇宙本原的思想,同时把哲学本体论与儒家伦理学初步结合起来,邵雍对儒家经学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通过以义理解经,阐发本体论哲学,重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将儒家经学由原来的重训诂注疏传统转换为重义理阐发、重人情物理的心性之学,从而为理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也为新经学诠释法开了新路。  相似文献   

6.
道家所谓“先天”就是与生俱来和与道俱来的因素,所谓“后天”是人生后派生的东西。人的发育成长的过程就是由先天向后天转化的过程。先天人格就是由先天因素支配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后天人格则是由后天因素支配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先天人格的特点:自然淳朴、宁静自由、性命合一、和顺自然、人我和同;后天人格的特点:人为失度、躁动抑郁、身心失调、违逆自然、人我失和。从后天返先天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熹与道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哲学在朱熹理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朱熹吸收并修订了被周敦颐儒化了的道教先天太极图和陈抟的无极图,在更高的程度上回复到“无极而太极”,奠定了其哲学的基石——有无统一的太极观。“无极而太极”意即无形与有理的统一,这正是源自老子的无形而有物、有无相生的思想。在以气为化生万物的本源材料方面、在变化观方面,朱熹则明显受到庄子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的形成也得力于道家归根曰静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良心”首现于《孟子》,其基本内容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仁义之心。文章力图以“虑”与“求”、“能”与“为”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良心”无选择性指向、不为目的所役、既有先天直观性又不失后天行动力量的特质,进而呈现它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本源之义。  相似文献   

9.
刘舫 《江汉论坛》2023,(7):53-61
朱熹是两宋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易学研究既没有承袭义理易学,也无意改良象数易学,而是回到《周易》之本,思考伏羲则图画卦的根据。他认为《河图》提示了阴阳递变和虚其中,圣人默契于心,反观到人的意识中具有无内容的“太极”,并以之作为认识基点,一旦接物临事,便以“一阴一阳”的“加一倍法”不断孳乳以至无穷,构造出实在对象和互相“对待”的关系;通过“易数”的推衍在思想中把握无限,因此“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人心识物之能,为易学得以认识世界奠基。此方法截然不同于传统易学以之为实在世界的宇宙论或生成论模型,因而称为“先天学”,而关于八卦、重卦、系辞、翼传的研究则被归为“后天学”。朱熹通过易学反思认识基础的做法对理学问题的展开影响显著,具有哲学启蒙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邵雍学术思想以先天易学为主题展开,后世对邵雍学术思想的解读则偏重于其象数易学,而对于其内在的新儒学思想的关注则相对不足。同时,学者对其易学思想的解读亦是偏重象数方面,有失于一偏之嫌。又加之邵雍易学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从而一步步加重其流传之困难,其对于新儒学的奠基作用也难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神范畴析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特异的学说”。北宋以后的理学家,几乎无不言神。但唯物论的神化论却主要由气一无论者张载、王廷相、王船山等于以论述发展。本文则主要探讨王船山神化论的神范畴。 王船山以继承张载自命。在他精心撰写的《张子正蒙注》一书中,按注条计,共言气(包括太虚、太和、太极和阴阳)约550处,言理约364处,言神约276处,言神实属不少。王船山育神,一如张载,有三种分指之义:一是“天之神”,二是“万物之神”,三是“心之神”。天之神即“气之神”,又称作“太虚之神”;心之神,指人的精神和精神活动;万物之神,指万物的活动和活动能力。王船山接受“天生万物”的传统看法,认为物之神和心之神都来源于天。  相似文献   

12.
马数鸣先生在《对方以智哲学思想的再探讨》一文中认为:方以智就其世界观来说是唯心主义者。根据是:方以智认定天地以前就存在一个独立的先天,他称为“混沌”,有时又称为“太极”、“所以”。(见《江淮论坛》一九八〇年第二期)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蔡清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理学家、易学家。太极观是其最有特色的思想。太极是蔡清理论的最高本体,蔡清认为太极应该是阴阳对待流行整全之理,一方面用“无有个极”来描述太极的本体性、超越性和形上性,另一方面用“莫大之极”来描述太极的全体性、普遍性和绝对性。太极是阴阳二气之本体,可以兼有阴阳而为全体。而阴阳作为形而下的气,并不完全等同于太极,只是内含有太极之理,是太极之理在事事物物上的展现。在构造自己太极观的同时,蔡清也对朱熹理先气后、太极不能动静的思想进行了折中修正。  相似文献   

14.
《系辞》中一段文字的解读与后天八卦图正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天八卦在卦画排列上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以及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些问题,二干多年来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系辞)中一段文字的研究,得出了后天八卦卦画排列的高度有序的规律,而且从中发现了其所反映的深刻思想。在此,我们特将这一研究结果提出来,就教于各位方家。(系辞)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其中,所谓“天地之文”①,是指天地的纹饰、纹理,联系前面“参伍”之数,我们认为这里是在以数推演天地的基本结构或宇宙模型②;所谓“定天下之象”…  相似文献   

15.
袁传志 《理论界》2022,(8):38-45
“太极”和“诚”是周敦颐哲学的两个核心概念,而周敦颐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却存在复杂性。总的来看,“太极”和“诚”之间的关系具有多层维度,二者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差异性。分别来看,“太极”既具有宇宙生成本原的意义,又具有万物本体的特征。而“诚”作为本体既生成于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又挺立为与人相关的道德与价值本体。从本体的角度来看,“太极”是本然世界的“万物”之本体,“诚”是意义世界的“万事”之本体。此两种进路之间的统一和区分,体现了周敦颐哲学从宇宙论中开出本体论的开创性,这亦是周敦颐“太极”“诚”思想被确立为理学开山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琳 《齐鲁学刊》2003,(3):57-59
在王弼贵无论中 ,无是本体之义 ,贵无具体表现为以无为本的命题形式。贵无是为了全有 ,与体用一源的思路相应 ,王弼将本体与现象统一起来 ,引导人们在现时功用中把握无限本体。阳明心学的立论核心为致良知。良知是本体的先天之知 ,致良知是后天的功夫过程 ,王阳明认为本体和功夫是合一的 ,本体只有在功夫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王弼玄学与阳明心学共同体现了中国哲学“一个世界”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 ①:贲bì彼伪切。■“离”下“艮”上,夫之《周易内传》曰:“贲之为卦,一阳■立,即间以一阴,至于五而又改其常度。一阴而间以一阳,妻斐以成贝锦,人为之巧毕尽;阴阳之变,至此极矣。是不是与于天地之大文,而徒为饰也。阳为性为德,阴为情为养。以阴文阳,则合乎人情而可享;以阳文阴,则虽顺人情以往、而缘饰之以不诡于道 ”。此明“贲”之饰与礼之文有异。礼之文,天道自然之秩序也;“贲”之饰,乃人为  相似文献   

18.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22,(12):77-82
深受易学“汉儒象数”和“魏世义理”双重影响的刘勰,论文叙笔,剖情析采,藉“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而“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文心多“象”,雕龙有“数”,《文心雕龙》的象数言说,神用象通,数逢其极,其“圆照之象”和“大易之数”既肇自太极又复归太极,经由“以数明象”“以象运数”“共相弥纶”的言说路径及方法,熔铸成刘勰文论的“象数体别”“象数情辞”和“象数太极”,从而为后刘勰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提供了话语范式和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学术思想界风云变幻,道家思想也于此时历经多变,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活的作用和影响亦时有不同。 从老庄到黄老 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主要代表。老子以“道”为本,通过“道”的构生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与演化,倡导复归自然,贵柔守雌,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继承老学而又有所损益,视“道”为万物之本根。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等,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是诸子中的一个重要学派。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哲学想思就总体言,应归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一)是太极,而不是心为万物的本源。陆九渊肯是“太极”为万物的始祖,是世界万千现象的终极原因。他借用《周易》太极说,指明“太极”历经阴、阳五行的衍变,最终变出一个色彩班烂的物质世界,而阴阳、五行、万物一本於“太极”。“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与朱元晦书》《陆九渊集》,卷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