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发展影响巨大,其已渗入到政府政策制定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但其种种负面评论或危害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虚假信息也伴随而来,正确引导和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中的网络舆论生态在全球抗疫的国际舆论之下显现“中国声音”和“中国经验”,由此生成了复杂多元的网络舆情。只有充分发掘人类理性,尤其是中国式治理的启蒙精神,才能更好地实现后疫情时代的生产、生活目标,并探索出一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为此,国家公共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构,必须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解决“疫情社会”出现的问题,要靠 “中国力量” 的贡献,还要靠“中国声音”背后理性的启蒙实践。  相似文献   

3.
导控机制创新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优化导控的基础。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导控机制创新,解决好导控机制安排不健全、不灵活、相互交叉和掣肘等问题,需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导控法律机制创新,二是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导控主体机制创新,三是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监控与预警机制创新,四是推进突发事件社会心理矫正与平衡恢复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SARS和新型冠状肺炎等重大疫情催生的负面网络舆情容易引发物价飞涨、民众恐慌等次生效应,造成巨大社会危害。洞悉舆情传播规律,利用政务新媒体及时引导与控制其演化趋势,对控制疫情、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情景—回应”视角,利用COVID-19期间的十五次舆情事件数据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基于“逆向回归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仿真效果。以“接子回荆”事件为例,文章通过建模、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对政务新媒体回应策略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政务新媒体的回应频率和媒体的影响力程度会对舆情热度产生非线性影响;政务新媒体的回应速度会对舆情的峰值、谷值以及生命周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普通民众和政府面对的舆情场域发生了嬗变,主要表现为数量庞大的信息经无序传播和发酵后演化为信息“瘟疫”,进而形成衍生舆情引发诸多次生灾害。通过对武汉各区的群众抽样调查,分别从信源本身、信源可信度、信源及时度、信息受众参与度四个方面调查舆论场域新变局,通过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官方发布依旧是舆论定调者;社交圈层影响信息接收及时度;信息交互扁平化影响讨论参与度;用户群体信息需求分化及媒体评价正向影响受众参与度。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等权威组织应构建科学的传播机制,树立积极的防疫舆论认知体系,增强公信力,重塑话语权,有效推动政府、媒体、公众常态化应对舆情,增进互信与共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检索互联网新闻,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讨论热点话题,利用质性数据分析方法探究其类型分布和热度趋势。基于重大疫情期间塔西陀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探析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我国成功的网络舆情治理经验,提出政府及时消弭分歧、增信释疑,处理好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治理经验与启示,以期为避免重大疫情期间产生塔西陀效应的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达到迅速遏制塔西陀效应的滋生、正向引导公众信任、配合防疫工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在重大疫情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削弱政府公信力,不利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为例,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特点与危害、成因与治理,对打赢疫情阻击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疫情信息及时公开、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网民伦理教育和网络法律监管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在此基础上,对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网络谣言展开进一步思考,反思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9.
以10个典型突发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资料为基础,利用比较的方法对事件热度、爆料时隔、回应次数、回应时隔、回应主体类型、回应策略变化与政府应对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事件热度与应对效果无明显相关关系,而回应次数多的事件通常应对效果较好,在回应主体上,第三方或更高层级主体的回应效果较好。另外,应对较好的事件通常回应策略多元,以积极策略为主。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是一次重大考验,在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之际,有必要总结此次疫情防控的府际合作经验,从而提升我国的应急管理能力。将府际合作划分为四种形式,基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五个现实案例,探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府际合作基础及其限度,以期丰富相关研究成果,提升府际合作效能。  相似文献   

13.
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并且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迅速,影响深刻,探讨其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发生在2005—2017年间的24个环境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发现:环境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包含多元的引导主体、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主动的网络议程设置、联动的线上线下行动、及时的信息公开与回应、完备的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和稳定的制度支持7个要素,环境群体性事件类型对网络舆情引导要素与事件治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具有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在重大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进行个人信息共享,是对疫情状况进行研判预测的前提.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个人信息共享中存在信息获取内容的非必要性、信息获取主体的非授权性、信息登记传播的非隐私性、信息获取使用的非程序性以及信息泄露侵权风险.在重大疫情防控中,个人信息的获取应该遵循程序法定原则,认定只有法律明确授权的机构才能收集个人信息,获取信息内容应当以必要性为原则,获取过程需要遵循"告知同意"原则,在个人信息的合法使用中,应符合目的性原则,实现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对于重大疫情防控时期个人信息共享中的侵权问题,应当区分不同情形,认定相关主体的补充责任、按份责任或连带责任,实现疫情防控时期个人信息的依法保护.  相似文献   

16.
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在网络舆情产生、扩散和影响的全过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凤凰古城收费事件典型案例,运用内容分析和描述统计方法,对283位舆情主体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舆情主体的身份识别特征主要是身份职业、所在地区、粉丝规模、开博时间4个方面;信息发布特征主要是相关帖数、关注时机、发帖内容、发帖形式和插入内容5个方面。并从研究范围、研究变量与研究内容、研究成果的运用3个方面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网络舆情主体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爬取的方法,对近几年的121条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词云图、语义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的特征分析进行语义挖掘。挖掘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了解阻碍网络舆情防控与治理之因。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建立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健全传播者和接受者引导与培育机制、完善网络舆情法制与追责机制、优化网络舆情的多元联动共治机制。以期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有效监管,整治网络谣言乱象,较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总体来看,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在体制、产业、人才和文化方面体现出四大优势;但在制度、效能和技术方面面临三大挑战。因此要健全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则需要持续强化制度建设、持续提升治理效能和持续应用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络舆情越来越成为影响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和演变的重要因素,开始受到专家和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网络舆情的视角出发,探讨由网络舆情引发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及其发生机制,并探究有效的应对方法,对于维护高校的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网络社会化、社会网络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巨大。通过对2013年33件网络舆情典型事件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时间上,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类型上,不同类型事件曝光速度不同;回应时滞上,政府基本能及时回应;回应状况上,政府回应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依旧明显;回应主体变化上,政府回应类型化趋势较为突出;回应策略上,政府回应多元化特征较为明显。对此,应注重研究周期性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提升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处置能力,构建系统化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通过具体案例实证分析的方式研究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现状,有利于提升我国政府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