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根据1982年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着重对中国已婚妇女未避孕原因进行分析。文中分析所借用的主要指标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未避孕率(下面简称妇女的未避孕率)。它是指在调查时点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包含离婚、丧偶)在已婚育龄妇女中所占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一、中国妇女未避孕率状况  相似文献   

2.
最近,如东县在国家和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了全县15%人口的生育率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是参照全国千分之一生育率抽样调查方案进行的,共抽取了基层单位1,153个,调查人口为160,832人,其中着重调查了15—67周岁的妇女57,050人。了解了婚姻、生育、节育及人口构成等情况,掌握了大量的生育率资料,为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依据。如东县是全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比较早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4年8月在西藏拉萨市进行的15~49岁育龄妇女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拉萨已婚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节育、生育意愿及孩子价值,从中发现藏族妇女的生育观念较汉族先进。  相似文献   

4.
避孕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技术措施。1992年国家计生委组织了全国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以下简称首次调查),河北省被抽中114个样本点(村、居委会),分布在全省11个市、地,42个县、区,总人口19194人。首次调查,为研究全省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现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资料。本文拟就此现状结合1982年1贿。人口生育率调查及1988年2‰生育节育调查,对全省已婚育龄妇女的避孕现状  相似文献   

5.
(i)避孕流行指数增长目的在于缩小家庭规模。(ii)私人经济团体而不是国家支持的家庭计划组织在巴西生育率转化过程起决定作用。(iii)生育率下降原因是由极有效避孕措施带来的婚育率下降。总论:据巴西1986年人口与健康调查,全国平均妇女终生生育率降至3.3。南方各州生育总数大体相同(为2.4—2.6),北方各州相对高些(为5.1)。资料分析得出的结论是70年来全国都经历了生育率急速下降。1986年15—44岁已婚妇女避孕流行指数达66%,三十来岁的妇女尤其盛行。3/4的妇女都采取节育措施和使用口服避孕药,而妇女节育者居多。近十年避孕流行指数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已婚妇女计划外受孕率高是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被动的突出表现。它不仅增加了育龄妇女的痛苦,增加了社会及家庭的负担,而且不利于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因此,对农村已婚妇女计划外受孕特点及节育措施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笔者对湖北省钟祥市1991年底在35个行政村抽样调查得到的生育节育资料进行了分析,旨在找出其实质性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1982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情况,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定于1988年1月1日0时,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中国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不等概率随机整群抽样,样本单位为村民小组、居民小组和集体户,样本总人口为215万  相似文献   

8.
避孕是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因而深入了解中国已婚妇女使用各种避孕方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妇女选择避孕方法的趋势,寻找出使用的规律,将对今后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提高避孕有效率,指导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主要介绍中国已婚妇女目前正在使用和以  相似文献   

9.
<正> 婚姻家庭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婚姻家庭问题与人们的生育行为密切相关。生育行为归根结蒂由妇女承担。全国约有2亿育龄妇女,在农村的则有1.6亿多,可见控制人口的重点在农村。因此,搞清农村婚姻、家庭与生育的现状,将为掌握农村婚姻家庭生育的规律、指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所必需。为了搞清这些问题,我门于1983年9月深入到鄂东北大别山区的红安县进行了一次5.61%的抽样调查。这次抽样调查共分两个层次:简表的调查对象为全县已婚有龄妇女的5.22%,共4,265人,叫大样本;长表的调查对象为大样本的12.31%,共525人,叫小样本。本文拟根据这次调查的材料,从人口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理论和定量分析的方  相似文献   

10.
避孕节育是生殖健康极为重要的内容。文章利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988年至2001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和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数据,分析了已婚育龄人口在避孕模式上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在已婚育龄人口的年龄、子女数和生活的不同区域环境等方面避孕模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低生育水平下的避孕模式以及推行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后已婚育龄人口的避孕模式,特别是医院控制的避孕方法与自己控制的避孕方法的构成已经发生了变化,有必要进一步改善生殖健康服务的技术服务等。  相似文献   

11.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于1990年11月1~3日在杭州召开了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研讨会。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人口、医学、统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全国各省计划生育工作者共7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家计生委副主任常崇煊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许行贯同志到会祝贺。 这次会议是针对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召开的首次全国性研讨会。大会收到论文近70篇,内容涉及到调查的各个方面。会议划分为调查情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农村已婚育龄妇女节育因素调查分析安菁春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减缓人口过快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妇女的生育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农村妇女的生育水平仍明显高于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4.3%,因此,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时期北京市妇女的婚姻状况、生育水平和变化趋势,以及历来采取节育措施情形,以便更准确地衡量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更有效地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理论研究所于1981年12月共同对全市妇女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生育率调查。这次调查,除朝阳和燕山两个区外,在其余17个区县普遍进行。调查采取等距随  相似文献   

14.
妇女的生育模式实际上是指育龄妇女在总体平均意义下单位时间内(通常指一年),每个育龄妇女平均活产婴儿数具体在每个年龄上生育分布的形式。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妇女结构、人口政策的不同,妇女的生育模式差别很大。本文仅就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所提供的资料对中国妇女生育模式现状及变化情况作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资料来源及分析内容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在1988年进行的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包括了十几年的婴儿死亡率变化情况。本文分析所用的资料是这次调查全部资料的10%再抽样数据,但覆盖面包括了除西藏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婴儿死亡率的分析是根据其中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是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之一.1953年为146万人,1990年已达480万人,人口数量增加了2倍多,尤其是1982到1990年的八年中,人口净增139万,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4.36%.在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形势下,分析蒙古族妇女生育率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增长的作用至为重要.本文利用1988年2‰妇女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对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妇女的生育和节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育龄妇女节育情况分析陈友华一、引言在中国,对妇女节育状况的分析仅局限在已婚育龄妇女中,而分析所使用的主要指标如节育率等也是针对已婚育龄妇女而设置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节育在今天再也不是已婚育龄妇女的专利,某些未婚妇女,特别是大中城市的...  相似文献   

18.
<正> 避孕节育是控制人口出生的关键。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广大已婚育龄妇女对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及其有何要求,以便日后进一步搞好避孕节育服务,今年5至6月,我们服务站组织了一行四人的调查组,深入到我市计划生育工作十年来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即我们经过综合平衡认为具有代表性的历山镇,调查了神农、王岗、富足等26个村1986至1989年避孕药具的使用情况。一、调查结果这次我们持事先设计的调查表,采取逐人讯问的办法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26个村共有44,566人,已婚育龄妇女6,917人,采取各种节育措施者6,323人,其中服用避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区三十年来生育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81年底对上海市区1931~1966年出生的妇女进行3%的抽样调查。抽样方法为系统整群抽样,应调查5,531人,实调查5,471人,调查率为98.92%。调查员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卫生统计专业进修班学员及区、街道计划生育干部。调查员于调查前培训三天。调查项目有月经史、婚姻史、生育史、避孕情况及文化、职业等。所有资料处理均在国产719计算机上进  相似文献   

20.
同批出生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和平均生育子女数受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以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为基础,专门分析我国女性人口平均教育水平对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和平均生育子女数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类地区的影响模式,说明提高女性文化教育水平的长远意义.二、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的差异依据1988年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数据,我们计算了城市、城郊、镇和农村四类地区45—57岁(分三个年龄组)不同文化程度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的差异.显然,这些妇女基本上完成了终身生育任务,在生育期内受计划牛育政策的影响较小.教育水平同其它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一起影响了她们的生育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