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佟伟 《中国民族》2007,(6):56-57
鲜卑族是继匈奴后在内蒙古高原上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早在西周以后,鲜卑一词就在《史记》、《汉书》、《战国策》、《楚词》、《国语》等古籍中有所记载,并频频入史。在两晋南北朝时,鲜卑开始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有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立了南凉,拓跋氏建立了北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采取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的政策,不但使鲜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也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拓跋鲜卑是由我国北部鲜卑演化而来,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入建立了北魏王朝.在拓跋鲜卑南入过程中,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大,并逐渐与中原汉族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3.
拓跋鲜卑是由我国北部鲜卑演化而来,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入建立了北魏王朝。在拓跋鲜卑南入过程中,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大,并逐渐与中原汉族实现了融合。  相似文献   

4.
杨华双 《民族学刊》2011,2(5):42-47,93-94
北朝是以鲜卑民族为主的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其法制建设在中国法制史上承前启后,尤其对封建法制之经典——《唐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民族的儒家文明被鲜卑族吸收后成为北朝立法的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务实求变的风格又赋予汉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拓展的动力。从北朝到唐朝的历史经验证明,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各民族法文化的交流融汇共同造就了中华法系文明。  相似文献   

5.
北朝皇后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转变。北朝初期皇后的选拔主要采取鲜卑族传统的“铸金人”预测,皇帝与皇后间夫妻互动较少,皇后仅具备礼仪上的地位,后宫的实际统领者是皇太后。随着汉化的推行,北朝皇帝打破了鲜卑传统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意愿选立皇后,皇后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提升,并最终取代了皇太后,成为后宫的真正统领者。伴随着这一转变,以往由皇帝与皇太后并称“二圣”、主理朝政的局面也被打破,最终演变为由皇帝和皇后并称“二圣”、共理朝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鲜卑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时期,其中鲜卑族迁徙的规模之大,路途之遥,影响之巨,是很引人注目的。鲜卑人居住于蒙古草原东北部,他们一批批地向南、向西南迁到黄河流域上下。在东起山东、西至新疆、南到江淮的大片土地上,到处都留下他们的足迹。“五胡”之中,鲜卑族是建立政权最多的一个民族。十六国时期,他们先后建立了代、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和吐谷浑八个政权。正是由于鲜卑族大量内迁和建立政权,他们与其他民族的融合也就最为迅速和彻底。到隋唐之后,鲜卑族已经基本  相似文献   

7.
藏族的先民,在唐代被称为“吐蕃”。吐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秃发部有什么关系呢?笔者从事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数年,近年对藏族史也有兴趣,研读史书,偶有所得,兹陈管见如下,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古代拓跋鲜卑祖先推寅从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嘎仙洞南迁至"方千余里"的大泽,"大泽"是拓跋鲜卑南迁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本文在先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上浅谈"大泽"之所在地,同时就拓跋鲜卑在南迁过程中的经济生活,以及拓跋鲜卑南迁到"大泽"对拓跋鲜卑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峰。西北地域周边的匈奴、羌、氐、西域诸族及秃发鲜卑等内迁诸族,因长期与汉族错居杂处,形成共同经济体制,民族间的差异逐渐减少,最后与汉族在互动中融合。  相似文献   

10.
北朝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走向一体化 ,与此同时 ,佛教也在北方社会广泛传播。我们认为 ,作为该时期各族人民共同信仰的佛教 ,对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族一体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鲜卑名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卑族的名称,是鲜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鲜卑的含义虽然在范晔《后汉书》等史籍中,已提出一些看法,后诸多学者又有发挥.但时至今日观点仍不统一.现将我的研究所得公诸于学者专家,以求指教. 鲜卑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大招》:"小腰秀头,若鲜卑只."注曰:鲜卑,衮带头也.即是一种带钩的名称.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干志耿、孙秀仁、孙进己等认为这仅是带钩之名,是否族称值得商榷;范文澜《中国通史》则谓:"《大招》作者赞美鲜卑妇女,似乎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的高峰。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宁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借西晋王室衰微之机,以迁移、战争等方式在西北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不同程度控制宁夏地区,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民族交融。这一时期,宁夏民族交融的方式主要有民族迁徙、民族战争、移民兴屯、统治者的自我革新和政治改革、经济文化往来,民族交融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为民族融合促使“夷夏之别”民族观念改变、民族融合推动宁夏政治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具有双向性。  相似文献   

13.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民族共同体流动、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和客观必然。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民族迁徙、经济转型、语言转换、意识形态的趋同、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合流等一系列相关要素,为鲜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融合模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相互关系中的主导倾向,符合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因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北魏社会中,男女地位基本平等。这一是由于拓跋鲜卑母系氏族遗风在思想方面的残存影响,二是部落时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有一定影响,三是由于国家的一些政策对妇女的地位给予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试论鲜卑族的迁徒及其社会进步何天明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历史中,鲜卑族的地位不容忽视。按照最早驻牧的地区,史学界基本趋向于鲜卑族有两大分支:一是驻牧于大兴安岭南段“鲜卑山”以山名族者;一是源于大兴安岭北段“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其后出现的各支鲜卑势力多...  相似文献   

17.
室韦的来源目前仍是北方民族史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文献记载对室韦来源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认为各说多有与史料相悖处,缺乏说服力;其次从拓跋鲜卑的迁徒和室韦的见载于史,室韦与鲜卑的译名根据相同,室韦与早期拓跋鲜卑地域相同,室韦的语言与鲜卑相通,室韦有特征性的风俗与拓跋鲜卑相同,文献记载把室韦看作是鲜卑后裔等层面论证室韦应属东胡系部族,是拓跋鲜卑后裔的一支  相似文献   

18.
40年代后期由于妇女移民的拥入,导致了华人婴儿的兴旺。少年一代是在原子弹时代、沙克疫苗(预防小儿麻痹)时代、郊外生活时代、路旁电影场(汽车上看电影)、电视、大众艺术和醉心于时髦少女的时代中成长的。像30、40年代成长的第二代一样,许多美国华人妇女在50年代中经历着文化冲突和同化危机。对她们的成长作一比较,她  相似文献   

19.
国风 《中国民族》2007,(6):15-19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这是一个既艰辛又痛苦的过程,是无数的代价所换来的。合合分分,分分合合,真是一组血、泪的凝聚体。自春秋时代的夷狄交侵,至战国的混战,而后才有秦汉的统一;自秦汉不断的奋战,再经魏晋南北朝的胡汉竞逐,然后有匈奴、鲜卑、羌、氐、羯的归宗;自隋唐的南北征讨,及五代宋元的长期拼战,才换得突厥、铁勒、高丽、吐蕃、党项、回纥、吐谷浑、契丹、女真及若干蒙古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越来越黑暗、国力不断衰弱,当时处于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多迁离蒙古高原,还有部分迁入到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鲜卑民族占据了匈奴故地,为鲜卑部落联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加之当时鲜卑人民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往,将中原文化和手工业制作工艺带入到鲜卑居住地,有效地推动了鲜卑社会的快速发展.鲜卑民族长期以来的军事掠夺也使其获取了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这些都为鲜卑成为蒙古草原上的新霸主提供了先决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