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形式下的生命力是需要予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从感性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 ,研究文艺复现人的感性实践情感的内在机制 ,并探讨这种复现与感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对马克思的重新发现、文艺实践性研究的深化、主体的建构与解构三个问题进行解构性分析有利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观;面向当代世界的批判精神和朝向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当代性的两个维度.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作出“幽灵”化地隐喻,并以此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获得解构式表达.在共产主义论题上,德里达则以“将临性”为视角,指出面向未来进行持续不断的现实求索.正是在批判精神与人类解放主题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3.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理论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实施主体、大众化的精神实质、大众化的具体对象及大众化的目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执政党和政府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社会实践;核心内容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化为人民大众的精神武器;大众化的对象是高度异质化的群体;大众化的目标是培育人民大众共同的理想信念,并促成人民大众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文章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建立一支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头部队,优化更新传播路径等五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也获得了发展创新的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把当代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遇到了多方面的复杂挑战,受到社会背景因素变化的复杂影响,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复杂传播现象.全面深入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的理论、现实、实践问题的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研究包括多方面的基础性课题,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分析、传播机制和策略创新分析、体系建设和重点工作分析是三个重点方面,需要以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分析为基础,以机制和策略研究为核心,通过分析社会环境和传播生态变化,寻找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传播机制和策略,确定传播体系建设和重点工作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兼具对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批判的双重功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的制度实验相一致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的基础和核心。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考虑过如何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正义性进行规范和辩护,所以,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便需要对两个问题作出回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从其产生之初就以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批判资本的逻辑为目标的理论,是否可能包含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之正义性的正义理论?第二,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以科学认知的方式揭示社会历史之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其中是否可能包含作为规范理论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理论重视共在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注重共在主体之间的互惠共赢。如以主体间性为视角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付诸实践就能够更好地发挥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大众化实效。在主体间性理论的观照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具体表征为思想路径、目标路径、内容路径、群众路径、实践路径等,这五种路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聚焦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也应以当代性研究范式转换为突破口,助力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坐标,在关照相似的当代性问题中拓展自身的理论研究空间和价值,体现当代性的研究意义。这就需要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当代性问题域,实现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有两种相左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其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科学而是对世界的价值掌握方式.本文旨在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内涵,揭示其价值性意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在科学性与价值性之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思想体系。我们应从各个视角深入分析,以求完整理解和全面把握。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寻了当下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领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在现阶段所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本文试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入手,从“为大众——化大众——大众化”三个层面探讨其实践方略,切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孟宪霞 《南都学坛》2009,29(4):100-104
当代社会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非议重重,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永存,其批判的精神、人的解放精神、实践的精神、阶级的精神、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其当代价值具体体现为其批判精神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仍是批判的武器;人的解放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重视研究阶级矛盾,但绝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对于今天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时代发展要求,在发展的本质、主体、内涵和目的的认识上取得了新的突破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它对于推动和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文章主要从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注重培养和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群体、注重构筑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系统和注重保障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等四个方面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两湖地区早期传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会因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而构成不同的话语系统,这些话语系统除了含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外,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自己时代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至少应实现两大话语系统的转换:一是由革命到建设的话语系统转换;二是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话语系统转变。这两种转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过程中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系统向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话语系统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时代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各种观念角逐的重要场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面功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通过大众传播活动,使理论形态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制度构建的核心和灵魂,同时通过公共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其深入人民大众的观念形态,并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大众文化传播的特点,能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有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又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彰现这一理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问题逻辑与实践逻辑的内在融通,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在实践基础上打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入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通道,从改革开放的当代视野出发重演基本原理体系的真实思想,使其本真精神和科学价值全面介于并活跃于当代实践之中;还必须确立一种中国化、大众化的根本立场并向着未来的实践积极筹划,确保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成为革新时代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策略考虑,在其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中获得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式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