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是《外因究竟怎样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争鸣》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节录发表。 毛泽东同志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性包括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说的是对立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同一性说的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以及一致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涵义问题,哲学界论说纷纭:有的说,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有的说,转化不是同一性,转化的趋势和可能才是同一性;还有的说,转化和转化的趋势、可能都不是同一性,唯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才是同一性。我觉得,这些见解各有自己的根据和可取之处,但共同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完全抓住同一性的本义和实质。同一性范畴,作为矛盾的一种内部属性,则表示矛盾双方的一种本质关系。这种本质关系的具体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从其实质来说,我认为只有一个,这就是矛盾双方的“同”。  相似文献   

3.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又相成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联结的性质,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性质,这是正相反对、根本对立的两种性质,两者的界限不容抹煞和混淆。然而,它们又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的两种性质,缺一就不能构成  相似文献   

4.
<正> 多年来,我们对矛盾同一性的理解,主要是依据《矛盾论》中关于同一性具有两重涵义的论断。近年来,一些同志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只有对立面相互依存一重涵义,不应包括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并提出了三点驳难。对此,我想谈些不同的看法,以便进一步展开讨论。一、两重涵义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薯作的根据吗?持一重涵义说的同志没有直接提到《矛盾论》,而是认为同一性的两重涵义说来源于苏联哲学家米丁等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根据。不可否认,在《矛盾论》问世以前,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矛盾同一性明确地表述为矛盾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两种含义。但近几年来,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同一性”不包括互相转化,而主张把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修改为“互相贯通”。这种意见是值得商榷的。一、离开转化不会有“互相贯通”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互相贯通”作为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让我们分别对这三层意思作一点分析。说矛盾双方互相包含,这无疑是正确的。任何矛盾,其对立双方总是存在共同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6.
调和,本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汇,指的是配合得宜、协调一致的意思。汉朝贾谊的《新书》说:“五声宫商角徵羽,倡和相应而调和”。说的是不同音调的和谐。调和也指味道、颜色、样式等等的协调,引申为调解、调理、调停、调剂、调配等等。在哲学上,调和则是指矛盾对立双方和谐地、协调一致地结合在一起,是矛盾同一性的一种形态。世界上的现象纷繁复杂,矛盾多种多样。而矛盾能否调和取决于矛盾双方联系的性质。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双方无不互相联结,互相依赖,又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特别着重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上,详尽透彻地阐述了矛盾法则。这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实为精彩的篇章。毛泽东同志使用“联结”一词,在《矛盾论》中共有十处。它的含义是指矛盾同一性,即对立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本文拟根据这一论述,就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立的统一、对立的联结的原理及其在分析、解决矛盾时的重要意义,谈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8.
冯定同志的《平凡的真理》,正如许多同志已经指出的那样,是一本“错误大全”。冯定同志在这本书中极力宣扬矛盾融合论和阶级调和论,全面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辯证法的基本原理,全面歪曲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学说。本文着重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方面来驳斥冯定同志的谬论。(1) 毛泽东同志依照列宁的指示,在《矛盾论》一书中,对矛盾的同一性作了全面的、精辟的发挥。他说: “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賴(或依存)、互相联结或  相似文献   

9.
唯心主义的同一性、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同一性,和辩证法的同一性、即“矛盾的同一性”的同一性,乃是两种范畴。这两种同一性,字面虽同,涵义不同,必须加以区别,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以唯心主义范畴的同一性的意义来了解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同样,也不能以辩证法范畴的同一性的  相似文献   

10.
“矛盾”,这是在一个系统中两极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有机的、直接联系和关系;具有其与生俱来,并与之共存亡的两种最根本的固有属性,即同一性与斗争性。那么,为什么矛盾双方会具有其同一性与斗争性呢?这是因为.矛盾双方各别性和独立性的存在,从而也就存在着它们的离心力、排斥力。这就是矛盾双方固有的斗争性的存在基础。所以,斗争性就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在彼此相互关系中产生同  相似文献   

11.
<正> 读李祥斌同志《相互渗透也是矛盾斗争性的表现》(载于《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李文)一文,颇受启发。然而,对其中“对立面互相渗透不仅是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矛盾斗争性的重要表现”之说法,笔者不敢苟同,故拙文一陈自己陋见,以求教于作者与读者。一、互相渗透仅仅是用来表现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内容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列宁选集》第2卷,第712页)任何矛盾都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这是从两个不同方面反映着同一  相似文献   

12.
<正> 对立统一和辩证统一这两个哲学概念有一定的相近性,但含义不尽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第一,从内涵方面来说,对立统一指的就是矛盾统一体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统一体的双方既互相吸引、互相联结、互相凝聚和互相肯定,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和互相否定。凡是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事物,其矛盾统一体双方必须在量上互为依存,质上互为规定,结构上互为渗透,而  相似文献   

13.
一、两种不同范畴的矛盾的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的由来与实质近几年来,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的问题,发表了不少文章。现在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和事物的相对稳定相联系的,它包括着对立面之间的共同性、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的第二方面,即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职能和作用,就是要使矛盾双方只能是包含于自身的统一体之  相似文献   

14.
<正> 对立面的互相渗透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里的普遍现象.深入研究对立面的互相渗透,对正确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正确认识和把握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互相渗透不仅仅是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有联系就会有矛盾.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矛盾双方的互相渗透,为此,恩格斯在《自然  相似文献   

15.
同一性的涵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矛盾同一性问题,明确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同一性问题,首先要弄清同一性的涵义。三十年代苏联哲学家米丁等人曾经提出对立的统一,即同一性,包括“它的相互渗透,由一个向另一个的它的相互推移”,或“它们的互相贯通,它们的相互转  相似文献   

16.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对立面的两种最基本的属性,是事物内部关系的最高概括。同一性指对立面相互联系、联结的性质,表现为对立面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斗争性指对立面间相互排斥和否定的性质,表现为对立面间的差异及其发展为对立和斗争。说它们是两种最基本的属性,在于它们不可偏废地并存于一切矛盾及其发展的任何形态、形式或阶段中,是内在发生的必然具有的性质、性能。说它  相似文献   

17.
矛盾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的绝对性的问题,目前大家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只有互相联结的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有的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就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还有的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矛盾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矛盾精髓”的理论。可以说,矛盾问题精髓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一 《矛盾论》是在1937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矛盾论》中有一个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称之为“事物矛盾精髓”的东西,即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相互关系的原理。 事实上,《矛盾论》中所论述的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许多原理及其相互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思想展开的。例如,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相互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具有同一性,这是普遍性,但不同的矛盾或同一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矛盾双方是怎样同一的,其形式和情形又是不相同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这是共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多样性。这是个性;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讲的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而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我区哲学学会于一九八○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二十八日在包头举行年会。年会学术讨论的中心议题是矛盾的心斗争性和同一性问题。 讨论中,对这一问题基本有三种观点: 多数同志认为: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共同推动事物发展。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自身两种基本属性,不能把这两种属性混同于对立面的双方,它们之间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它们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共同作用,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在矛盾的统一体中,同一性规定着斗争的形式、内容、性质和发展方向,使对立双方在斗争中彼此相互渗透、贯通;斗争性又使对立双方力量彼此消长,使同一不致成为僵死的同一。一般说,在事物的量变阶段,同一性表现得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七月十九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姚伯茂同志的《浅评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讨论》一文。文章认为:“按照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爭性的不同情形,可以将矛盾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第二种类型是“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以斗爭性为主的矛盾”,需要通过斗爭去解决;而“以同一性为主的矛盾”,则应该用“合二而一”、即把对立面结合起来的方法去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