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认为尽管“文革”中及90年代初出现的毛泽东“热”现象表现不同、导向不同,但广大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对毛泽东热爱的真挚感情始终是两次“热”现象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提出今后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认识应更理性化、科学化,应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去探讨毛泽东及其思想,因而要重视和加强对中国人民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 30年代以来,曾形成多次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毛泽东热”。第一次“毛泽东热”以斯诺发表《红星照耀中国》为开始,以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高潮,使毛泽东走向全国、全世界,扩大了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第二次“毛泽东热”是50年代的学习毛泽东热,是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取得胜利的必然结果,它促进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国的传播和普及,也为毛泽东个人崇拜的形成打下伏笔;十年文革中形成第三次“毛泽东热”,以对毛泽东的神化、对毛泽东思想的简单化、庸俗化、绝对化为特征,毛泽东思想被歪曲,也给阴谋家、野心家造成可乘之机;第四次“毛泽东热”形成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使毛泽东走下神坛,也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1989年动乱之后,高校逐步克服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大学生们开始反思。伴随这一反思,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突出表现之一是“毛泽东热”的出现,使“毛泽东热”持久地、深入地向前发展,把学生对毛泽东、毛泽东著作的学习热情,引导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学校如何引导“毛泽东热”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两次郑州会议刘银生自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全国范围内迅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仅半年时间,以“高指示、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就严重泛滥开来。“从1958年底到195...  相似文献   

5.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既是“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也是“第二次结合”的开拓者.在毛泽东启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苏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与参照体系.它为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契机,为毛泽东揭示“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内涵提供了借鉴,促成了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标志性理论成果的创生,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全有 《21世纪》2010,(12):77-78
毛泽东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毛泽东与习仲勋的第一次接触是在1935年,毛泽东对习仲勋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根据地,在几处村落墙壁和大树上,看见张贴时日已久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布告》,上面署名“主席习仲勋”,这算是对习仲勋之名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府”的名称,就目前能看到的资料,最早出现在1925年蒋介石在苏联的演讲中,而最早出现的直接以“人民政府”命名的是“福建人民政府”。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民吴满有第一次说出什么样的政府才是“人民政府”。毛泽东在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将“人民政府”向全党正式提出并最终确定下来。根据史料反映,所谓“人民政府”,就是指政权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和国计民生的新型国家政权。其关键词是“人民”二字,核心有两条,一是发展民主,二是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热”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中国人民积于历史的经验,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种选择。是青年一代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契机,是一种健康的、进步的、孕育着希望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把“毛泽东热”引导到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深入学习和认真坚持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9.
意铭 《百姓生活》2010,(10):55-55
在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曾对前来谈判的毛泽东6次呼喊“毛主席万岁”。  相似文献   

10.
在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对二者进行比较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因为这表现出中国共产党思想发展史的继承与发展。本文系统的阐述了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进行了的异同分析,并从三个方面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出现差异的原因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2013年11月召开的“毛泽东遗产:思想·制度·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无疑是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毛泽东与现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变迁”、“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与当代价值”、“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及制度的关系”、“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研究:史料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研读,体现了当今国际学术界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和先行者。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性任务,阐明了它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以及基本方法,并率先开始了“第二次结合”的探索,从而启动了新一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开始了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毛泽东的探索是奠基性的,但“第二次结合”没有能够在毛泽东的主导下实现。毛泽东用他毕生的实践留给我们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已经发表的关于毛泽东的所有传记性研究论著中,白鲁恂的《作为领袖的毛泽东》,无疑应该是特别值得注意的一本。该书为走近历史伟人毛泽东的心理世界,作了一次最重要、“最典型”,甚至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尝试。尽管由于知识背景、政治立场等原因,白鲁恂只是“走近”,而没有真正“走进”毛泽东的心理世界,但对我们全面理解毛泽东而言,这一尝试即便今天也仍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毛泽东的“非对抗矛盾动力论”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毛泽东的这一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抗矛盾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六次入川考黄致敬1993年12月25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四川日报·天府周末》430期以“伟人行迹长留巴山蜀水”的通栏标题,精选了毛泽东在四川转战、工作、生活的若干片断。关于毛泽东同志来川的次数及时间,该期副标题及编者前言均有明...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早期革命实践中,在宇宙观、历史观、社会观、伦理观、群众观、阶级观上体现出的鲜明的个性特征,是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第二次进京,毛泽东“读了许多俄国情况的书”,“热心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震撼着青年毛泽东;世界观上的“顿悟”,使青年毛泽东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理论上的完备性使青年毛泽东在思想上找到自己的归宿。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邓小平是我们党的两代领导核心,但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有一个曲折的过渡过程,其间周恩来为维系两代领导核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当邓小平在“文革”中第一次被“打倒”放逐江西时,周恩来亲自安排,使邓小平有一个相对较好的生活和思考环境早在1957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徐霞客研究热了起来,论集、专著和各种读物出现不少。《徐霞客游记》的整理、注释工作亦获重大进展,一些地方相继成立徐霞客研究学术团体。陈桥驿先生认为,徐霞客研究应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徐学”,并撰文就徐学现状、前途和徐学建设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十年来有关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研究成果及热点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与毛泽东思想一脉相通研究,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研究,毛泽东精神研究,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研究,“第三次国共合作”研究,“毛主义”研究等方面进行简要述评,认为近十年的毛泽东研究都是在结合现实实际、思想实际和历史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的,特别是对“毛泽东精神”的研讨,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一致同意“毛泽东精神”的提法。尽管毛泽东研究在近十年来取得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从整体上来看,毛泽东生平事业和毛泽东思想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0.
“毛主义”一词,是在美国反苏反华反共狂潮弥漫的政治气候中,由史华慈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说明毛泽东的革命战略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异端”。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此后的二十几年中不断地引发出一次次的关于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论争,史华慈本人也受到了来自左右两派的批判与攻击。这个过程,既客观促进了西方毛泽东学从新闻传记向学术研究方面的转变,也为我们研究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理论空间,提供了更多的方法论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