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龄的《诗格》。《诗格》主要是探讨诗的创作规律的。《诗格》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和诗歌创作理论的发展。佛教对于诗人的影响 ,最主要的还是禅宗的思维方式。意境说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产物。王国维的意境说是对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综合美感规律的探究。意境说形成后 ,逐渐成为古代独特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理论核心 ,也逐渐成为现代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2.
祁志祥 《人文杂志》2007,(2):98-103
本文从古代文论中的“真幻”关系说入手,结合具体实例,系统总结、剖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真实观。与西方文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懂得自觉地运用想象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进行虚构创造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作为外延极为宽泛的杂文学,其艺术真实则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在书籍谱录之类的应用文、策论奏议之类的论说文以及历史著作中,基本不存在艺术虚构问题。古代文学的艺术虚构和夸张及其产生的艺术真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中。本文在中国古代诗歌辞赋和小说戏剧艺术真实观的历史行程中分析其内涵和意义,对于认识中西文学艺术真实论的异同,建构当下的文学艺术真实论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坚波 《云梦学刊》2004,25(1):84-85
中国传统雕塑一方面有着辉煌成就,但另一方面中国雕塑却一直是一门非“艺术”的艺术。它始终处于民间创作的地位,从未作为一门艺术的独立形态而发展,根源在于中国雕塑存在着理论缺失。究其原因,则在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限制;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论指导;落后的科学技术的制约;传统习惯的制约等等。中国的雕塑工作者有必要更多的掌握西方的理性认识,从而给民族艺术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艺术方法或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创作上的“思想与方法。”这一概念不但包括具体的“创作法则”,也包括法则所依据的“思想原则。”文学艺术事物上所谓“方法”不同于一般物质科学上的技术与方法,不能没有思想原则。文学艺术,其具体的创作法则不提到“思想原则”上,是看不出什么意义来的。而艺术方法,不能没有意义。现实主义,尤其如此。现实主义其意义与原则性之强,已到了这样的程度:它一方面是艺术方法,一方面已逼近了一种艺术思想或美学观点的高度。因此,可以说,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带  相似文献   

5.
禅与鲁智深     
禅与鲁智深高曼霞禅宗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对中国的土大夫即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中国文人的诗画讲究“禅思”、“境”和“禅趣”,从而使中国文学更加呈现出自然、凝炼、含蓄而耐人寻味的艺术特征。作为...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自有了文字以来 ,创造了丰富得难以穷尽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这些作品又提升出创作与鉴赏的经验而形成深透精辟的理论著述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 ,其主干就是文学艺术诸种理论思想与观念的精萃汇合。书法艺术自两汉以来开始发达 ,较之诗、乐、舞、绘画 ,本来算是晚出者 ,但也奇怪 ,它一出现 ,对于原来工具性质的文字及其书写 ,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并且随之有理论的表述 ;而种种理论表述较之已有千年积淀的语言文学与造型艺术理论 ,显示出明显的超越姿态。系统地阅读和比较自东汉历六朝至盛唐的书法、诗文、绘画理论资料 ,清理一下诸种文学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脉络 ,你会惊奇地发现 :书法艺术在这一段“文学的自觉”、“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 )的“衢路”(刘勰语 )上 ,竟然起着“导夫先路”(屈原语 )的作用 ,对于诗歌、绘画艺术走向成熟、攀登高峰 ,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鲁迅叙事散文意境创造的艺术方法龚钢,赵妙青意境,历来是中国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孜孜以求的作品的至高境界,也是衡量、评定文学艺术作品的一条重要并具有普遍审美价值的尺度。鲁迅“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就艺术美学方法而论,大多具有中西融和的特点,而在散文写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艺术中存在一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根源于老庄的“无为哲学”,自唐宋以来逐渐突显。它与“有为”不同,是一种非自我意识、非执于法、非功利性的观念,指向一种无法被人的智识所穿透、出自本然的自发性创作方式。张涟“高坐与客谈笑,但呼役夫,某树下某石置某处”的园林置石艺术创作状态正是对这一观念最为生动的诠释。以此状态为媒介,我们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首先,它是一种“变识为知”的认知观,强调对无身理智的打破,凸显“智的直觉”;其次,它是一种“遗技合道”的技法观,区别于“技中见道”,其所突出的既不是罔顾法度,也不是心为法执,而是法随心转的状态;第三,它是一种“法天贵真”的性情观,标举独立自由、纵恣不傥的艺术人格,将古典园林置石艺术引向对生命本真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无为”艺术哲学观正是中国古典园林置石艺术中追求不似之似、不假斧凿、不求名石等新风尚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艺概》浅说田忠辉《艺概》一书是清代学者刘熙载晚年的著作,它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它用“概述”“概说”“概论”的表达方式,总括了诗、词、曲、赋、文、书法等艺术部门的审美特征、发展脉络与艺术规律,几乎包容了中国文艺发展史所应触及的全...  相似文献   

10.
胡梅仙 《船山学刊》2007,(2):119-122
道的“无名”和“无言”启导了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词艺术的虚实、形神、情景理论,有着重要的诗学意义。本文是第一次试图用“无名”、“无言”来分别阐释老子、庄子哲学所包含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一不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并以此取得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丰富世界文学艺术宝库的。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创作的民族特点,他在这方面有过许多论述,并把他的理论付诸实践。鲁迅先生把显示自己国家民族的特点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要求。他曾说过创作要“竭力使人物显出中国人的特点来,使观者一看便知道这是中国人和中国事”。关于作品能否打进界世,他这样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他又说,“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文艺贵在独创。而显示民族特点应是独创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鲁迅强调中国的文艺创  相似文献   

12.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三千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研究其特色,总结其规律,这对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是必要的。文学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艺术构思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拟只就“情景交融”的传统要求,对我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艺术构思的特点作一试探。  相似文献   

13.
“养气”说是中国艺术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养气本是先秦儒家、道家及养生家关于身心修养的一种方法,后来传衍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并受到艺术家的高度重视。由其转变的契机与过程可见,古老的养气说具有多重艺术功能。从主体论的角度看,它是艺术主体涵养精神道德、修养艺术根基的一种有效方法;从创作论的角度看,它又关涉创作过程中的生理、心理条件,对艺术家培育创造冲动、蓄积心理张力、进入物化境界,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诗学观对“第三代诗人”的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主要反映在诗人创作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上的“物态化”、艺术上的“隐喻”和“象征”、语言上的“玄言化”以及美学上的“谐谑化”倾向.透过传统诗学特征在其诗歌经验和诗歌文本中的存在状态可以看出,只有将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与西方诗学理论有机融合,让中国新诗既流淌着母体的血液,又感应着世界潮流的律动,才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西方大量文学理论涌进中国的时候,一个西方的诗歌流派——“意象派”给学术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学者们主要不是对西方“意象派”创作本身感兴趣,而是因为“意象派”诗人声称他们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正如意象派的代表诗人庞德就指出,读中国诗歌即可明白什么是意象派。他们还翻译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等人的诗歌,事实上,英美意象派的诗歌,确是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影响。其实,“意象”本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历史悠久的范畴之一,不但在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论和艺术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文学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6.
生产与消费本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它也适用于文学艺术的研究,这是因为文艺活动存在于创作者创作到作品文本自身再到读者接受这样三个环节紧密相关的动态过程之中。尽管这个动态流动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与消费,自身有其质的规定及内在特性,但它又与一般商品生产与消费有着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早在上个世纪的《050年代便科学地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尽管马恩经典作家并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有关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关系问题的论述,但他们有关商品生产与消费以及“艺术生产”的理论,却为我们解开这一文艺学…  相似文献   

17.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 ,通过般若的“空”观、“中道”观以及“无差别”观等几个方面 ,对禅宗的要典《坛经》进行剖析 ,说明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但也有结合中土儒道两家思想对佛教的革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8.
列宁说过:“对于我们来说,一切艺术部门中最重要的便是电影”。随着普通高校电影课程或者电影讲座课、专题课的开设,电影理论研究已从专业电影理论工作者扩大到文艺理论的各部门、渗透到中文专业各学科领域。电影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成熟,早已打破了陈旧的文学艺术分类法,它以独立的一个类别立于文学艺术的姊妹群中。因此,在文学写作中,电影文学写作也是独立的一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与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步前进的诗歌流派.它的历史行程像战争本身一样艰苦卓绝,它所构造的艺术天地,又像战争时期的社会生活一样丰富厚重.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它在诗坛上坚守的时日之久,它的诗人队伍之壮大,它的艺术实践、理论探索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之密切,以及它的美学追求之开阔与坚定,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全部艺术活动,构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部“诗的史”与“史的诗”.这个流派就是“七月”诗派.  相似文献   

20.
张晶  张佳音 《江海学刊》2014,(3):188-195
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普遍性的范畴,有不可替代的创作论内涵,对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有着发生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性的理解是创作主体在与外物的偶然遇合中兴起情感,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感兴具有独特的美学理论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美学的民族特色、建构当代文艺美学都提供了丰厚的资源。艺术媒介是带有西方艺术理论色彩的美学命题,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凭借特定的物质性材料,将内在的艺术构思外化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品的符号体系。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媒介内化到艺术思维的发端即感兴阶段,诗人或艺术家以其独特的媒介感来感悟和把握世界,并在头脑中形成审美构形。感兴是艺术发生的基本动因,也是艺术杰作诞生的重要条件。在感兴过程中就包含着艺术媒介的内在物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